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寒节气百科

大寒节气百科

2023-11-14 来源:乌哈旅游


大寒节气百科

【篇一:文学百科】

第五篇 文学小百科

一、历史人物

1、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春秋》、《诗经》、《尚书》

2、 孟子:春秋著名思想家,代表作《孟子》。

3、 屈原:战国时我国最早伟大的诗人,代表作:《离骚》、《问天》、《九歌》。

5、 司马光: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编的《资治通鉴》是古代最大一部编年体史书,历史

上与司马迁并称为“两司马”。

6、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7、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8、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唐)、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

9、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10、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代表作:《兰亭集序》;颜真卿:楷书四海称雄,

代表作:《颜勤礼碑》;张旭:草书之圣,代表作:《古诗四帖》。

11、唐代文艺代表人物: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

12、元朝最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

13、古代名家:

佛学家:玄奘 数学家:祖冲之 医学家:华佗、李时珍、张仲景

航海家:郑和 军事家:孙子、孙膑 改革家:商鞅、王安石、康有为

二、中国古代文学: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4、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百科全书。

5、大型字典:《康熙字典》是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字典。

6、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是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7、唐诗三百首:诗集、清代孙洙编,共收唐诗310首。

8、《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为书中故事。

9、《淮南子》:西汉刘安作,《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均出自此书。

10、战国诸子:春秋战国为我国第一个文化鼎盛时期,主要学术流派有儒、墨、道、名、法、

阴阳六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均生于此时代。

三、综合文学常识

1“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

《红楼梦》。

3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步曲:《雾》、《雨》、《电》。

4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

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论语》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的言行语录体专集。

6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9。

7李清照 我国第一位女词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佳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出

自她的《如梦令》。

8鲁迅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鲁迅先生为人刚正不阿,用笔墨作武器与压迫人民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9安徒生 丹麦童话作家。他一共写童话160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作品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子》、《园丁和主人》等。

三、外国文学:

1、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代表作《伊索寓言》,名篇有《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乌龟和兔子》等。

2、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安徒生童话》,名篇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

3、歌德:德国最杰出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浮士德》等。

4、莎士比亚:英国最伟大戏剧家、诗人,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母亲》。

7、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文学小常识:

1、 下列称呼指的是谁:

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王维—诗佛刘禹锡—诗豪

李贺—诗鬼陆羽—茶圣 王羲之—书圣 吴道子—画圣

2、 中国现代二十八位作家的笔名和原名:

茅盾—沈德鸿 鲁迅—周树人老舍—舒庆春 冰心—谢婉莹

夏衍—沈端先 叶圣陶—叶绍钧 巴金—李尧棠 金庸—查良镛

琼瑶—陈喆竣青—孙俊卿艾青—蒋海澄 柳青—刘蕴华

丁玲—蒋伟孙梨—孙树勋吴伯萧—吴熙成 周立波—周绍仪

徐迟—徐高寿 曹禺—万家宝秦牧—林觉夫 姚雪垠—姚冠三

碧野—黄潮洋 柯岩—冯恺 闻一多—闻家骅 杜鹏程—司马君

杨沫—杨成业 瞿秋白—瞿爽郭小川—郭恩大 郭沫若—郭开贞

3、 名家、名著、名篇:

吴承恩——《西游记》——孙悟空、唐僧

曹雪芹——《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

罗贯中——《三国演义》——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

施耐庵——《水浒传》——宋江及梁山108将

郭沫若——《女神》 鲁迅——《狂人日记》 冰心——《再寄小读者》

巴 金——《日出》 老舍——《骆驼祥子》

4、七大艺术门类:建筑、雕塑、音乐、绘画、文学、舞蹈、戏曲、电影

5、中国书法分为:篆、 隶、楷、草、行五类。

6、戏曲:其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基本分行。

7、我国著名的画家擅画:

齐白石(虾)徐悲鸿(马)文与可(竹)王粟(荷花)李可染(牛) 郑板桥(竹)

纤夫》

8、音乐家:田汉 词, 聂耳曲,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月光曲》、《命运》、《致爱丽丝》

9、大发明家:

牛顿—万有引力 阿基米德—几何之父瓦特—蒸汽机 诺贝尔—炸药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爱因斯坦—相对论 爱迪生—电灯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10、其他

钱学森林—中国导弹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邓稼先—两弹之勋杨利伟—“神五”飞行员 聂海胜、费俊龙—“神六”飞行员五、

地理历史:

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4、四 大 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5、七 大 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6、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藏语为圣母之水峰意,海拔8848.13米。

7、我国第一大河流(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6400公里,被誉为“黄金水道”。

8、湖泊: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9、我国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冬季气温—40℃左右,我国最北的地方,又称北极村。

10、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夏季平均气温32℃以上。

11、海拔最低地区: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湖面为—154米。

12、世界河流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河,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13、世界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最大的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14、南北分界线:秦岭为我国南北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和农业分界线。

15、年月日:地球绕太阳一圈称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圈称一月,地球自转一圈称一天。

16、我国六大古都:北京、南京、洛阳、开封、西安、杭州

17、九大行星: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18、天干与地支:天干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

20长江“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并称、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

21、四大佛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2、三大石窟:洛阳龙门、大同云冈、敦煌莫高窟。

23、三大宫殿建筑群:曲阜孔庙、泰山岱庙、北京故宫。

【篇二: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

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 闰月。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人体二十四经脉不但在一年里与节气相应,而且在一天也与十二个时辰相应而有旺时和衰时。

十二经络十二脏腑二十四节气

足厥阴肝经肝脏惊蛰春分

足少阳胆经胆腑清明谷雨

手厥阴心包络立夏小满

手少阴心经心脏芒种夏至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腑小暑大暑

足太阴脾经脾脏立秋处暑

足阳明胃经胃腑白露秋分

手太阴肺经肺脏寒露霜降

手阳明大肠经肠腑立冬小雪

足少阴肾经肾脏大雪冬至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小寒大寒

手少阳三焦经立春雨水

当然,我们还应知道人体脊椎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的关系,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体与宇宙、大自然相应的奥秘,并结合应用到医学、生理、心理、天文、地理、哲学等各个科学门类之中。

十二经二十四节气经络时间时辰

足厥阴肝

足少阳胆立春

惊蛰雨水

春分肝

肺1-3

3-5丑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芒种

小暑夏至

大暑大肠

胃5-7

7-9卯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立秋

白露处暑

秋分脾

心9-11

11-13已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寒露

立冬霜降

小雪小肠

膀胱13-15

15-17未

足太阴脾

足阳明胃清明

立夏谷雨

小满肾

心包17-19

19-21酉

足少阴肾

足太阳膀胱大雪

大寒小寒

冬至三焦

胆21-23

23-1亥

体液的阴阳及功能(1)

我们知道人体中约有70%是水组成。足见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多么重要,地球也是如此。体液泛指我们大家熟知的血液、精液、泪液、汗液、唾液、尿液、奶液、胎液、胃液、细胞液等。

体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器官组织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体液和脏腑、神经、经络及骨骼等器官组织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体液的阴阳及功能。

1 血液

血是回旋于血管脉中的液体,分明暗两色即鲜红与暗红色,分属血液的阳血与阴血之中。阳血统领全身的营养与滋润;阴血主回收和输送全身的废物。

2 精液

精液的生成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精,即父母生殖之精液,也是人体最初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称阳精。另一种是后天之精,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藏于肾,输布五脏六腑之中,是人体继续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称阴精。如《医宗金鉴》有:“先天之精始父母,后天之精水谷生。”肾藏精,无过盈之说。因为精(阴精、阳精)都在衰败、耗散的缘故,只有

通过修炼才能延缓精的衰败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精液的功能分两种:一种是繁衍后代(分两种,即生育和修炼出另一个自我的生命体),另一种功能是它可以保证肌体的机能正常生存、发育等一切活动,并抵御病邪而使肌体产生免疫作用,同时也不怕寒冷,肌体精足充盛时不怕寒冷,即精足不畏寒。

3 津液的阴阳与功能

津液,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即体液。包括人体的各种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腔液、细胞液、泪、涕、汗、尿等。而津液布于全身,因形状、部位与功能的不同,而分阳津、阴液。一般清稀者为津,质地稠厚者为液。二者均由水谷代谢产生,功能上相互依存、转变、密不可分。

津液的生成:游溢精炁,上输于脾,脾炁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可外泄于皮肤,也可由外通

过皮肤进入体内,内注脏腑经络各组织器官,它的产生、运送和排泄主要靠副交感神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来完成。

修炼者对津液的认识,不仅仅是上述的知识,通过一代代的修炼者们发现,津液还具有修复肌体损伤的功能,而且更重要的还具有恢复青春,永葆青春,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能!津液的产生还来源于人体皮肤与起居环境、工作环境的潮湿度有密切关系,通过皮肤吸纳津液过多的人体会肥胖或患皮肤病等,这样也加重了身体内脏的代谢负担,因此中国的先贤们提出了

“风水学”、“堪舆学”并得到了当政者的认可与应用和推广,他们的居住之地,作战之地、甚至长眠之地等,都无不严格按照风水师的选址与堪定来修建,目的是居之使人健康,津液充足而使人年轻,达到心情舒畅,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同时百姓更是盲目效仿,把这门科学看成了神秘的文化。

4 胎液和奶液

这里仅作为笔者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因为它们是人体生命中一个独有现象,正是因为有了胎液和奶液,才孕育了生命,延续了生命。

胎液是由父母之精媾和为卵子而产生,随着卵子的细胞分裂发育而增加,当生命的雏形完整时,胎液也达到了顶峰。它的正常营养主要靠先天之精 肾和后天之精 胃,如果这两个精阴阳不平衡,就会导致胎液的变化,而出现胎液色变浊、变暗,胎液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死亡。

【篇三:廿四节气】

廿四节气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考察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在古代,节气简称为气,这个气字实际是天气气候的意思。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合十二个月纪的节气而为廿四节气。它们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我国

人民

群众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叫廿四节气歌:

春 雨 惊 春 清 谷 天,夏 满 芒 夏 两 暑 连,

秋 处 露 秋 寒 霜 降,冬 雪 雪 冬 小 大 寒。

上 半 年 是 六 廿 一,下 半 年 来 八 廿 三,

每 月 两 节 日 期 定,最 多 不 差 一 二 天。

乍看廿四节气的名目杂乱无章,其实条理分明,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我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

雨便成秋”。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

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三伏

简介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

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2、特指末伏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2005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

为20天,比如2005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饮食文化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在民间,三伏有其特有的饮食文化,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的来历是什么呢?

头伏吃饺子“元宝藏福”

过去,人们感觉炎热的夏季是一大灾难,伏天被称作“苦夏”,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就说:“一岁难过之关唯有三伏??”入伏的时候,恰恰过完麦收,家家有粮,正好利用这个时候享个口福。饺子是平时难见的食物,当然是首选。天热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好东西。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另外,“夏日三庚数头伏”。庚属金,庚日避伏,饺子形似元宝,元宝属金,金宝长伏,“伏”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的谐意就是“元宝藏福”。 二伏吃面“辟恶”

伏天吃面,这一习俗至少自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这才知道,何晏的洁白肌肤不是涂粉掩饰的。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

恶。”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六月沾着恶月的边儿,所以也要“辟”。前文说过,入伏的时候,恰恰过完麦收。新粮营养丰富,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的一身汗可以祛除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所以伏天里吃热面是有科学

道理的。除了吃热面,也可以吃过水面,口腹清爽,还能败火。因此,二伏吃面,既可以祛除潮暑,又能够刺激食欲。

烙饼摊鸡蛋送伏天

“三伏烙饼摊鸡蛋”是有些科学性的。三伏在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节再大汗淋漓地吃“热汤面”就容易着凉了,而此时那些“歇伏”的母鸡们“休整”了二三十天也开始“工作”了,正好能为人们提供一些积蓄营养的“硬货”。因此,对于过去的百姓来说,夏日里能吃到烙饼摊鸡蛋可谓美味享受,同时也带有欢送伏天离去的意思

两头春

年初和年尾各有一个立春,民间俗称“两头春”。

牛年立春为2月3日,据中国的农历,牛年的腊月廿一,也就是2010年2月4日,还有一个立春。这就是说,农历的虎年没有立春,民间称为“无春年”。民间有种说法,“两头春”吉利,“无春年”不吉利,甚至还有“无春年不宜成婚”一说,这是迷信的说法,不可相信。

三九

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

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