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来源:乌哈旅游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会计信息质量很低,虚假成分偏多,根本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伪劣产品”,这样的会计信息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拟从问题、原因及对策三个层次阐释当今理论界对于此方面的关注。

标签: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财务资本

1问题层次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不规范。其中,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体现在虚假、违法和误导。并指出,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就没有停止过,且在升级,企业管理当局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财务信息不真实,还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具体内容不充分。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投资活动的参与人对投资市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包括拥有的数量不等、拥有的质量不等、拥有的时间不等,披露信息具体内容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对资金、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利润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企业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披露不充分,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政府有关政策变化对公司影响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等;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国家有关信息披露要求对于披露事项所作的严格的时间规定,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满足这一要求;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具体体现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部分公司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部分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的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

潘煌双(2004)也认为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披露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都是公司管理当局的故意作为,其目的是为了夸大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用;

(2)相关法规制度的局限性,使披露时缺乏指导性和规范性,这些局限性又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信息披露的质量;

(3)利益的驱动使不可避免地进行大量的盈余管理。管理当局为了完成受托责任和获得高额报酬,必然以良好的业绩取信于投资者,因此通过财务报告提高股票市场价格的动因就由此产生,公司实施欺诈行为便有了可能;

(4)披露成本的存在使过于坚持“适度性披露”的原则。对于公司来说,会计信息披露的越多,企业的成本就越高,但效益的增加并不与之成正比例增加;大量隐瞒关联方交易与或有事项,是成本效益原则对信息披露经济约束最好的例证。

杨冬云、张秋慧(2003)认为会计信息失去可信性的具体表现为:

(1)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会计业务处理失真,会计报表失真;

(2)成本核算失真;

(3)财产不实、账目不清;

(4)经营成果失真。并认为:信息的不对称乃至歪曲是导致经营者行为异化的温床,经营者行为异化又必然加剧信息状况的恶化,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不真实的信息又会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引起资本市场的混乱。许云、陈琼、唐予华等(2002)通过相关调查数据发现,会计信息质量应当优先考虑可靠性,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是不高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内部控制不完善。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教授指出:“可靠性应当最受报表编制者和准则制定机构的关注”。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则被视为可能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信号”,所以从内部会计控制入手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有道理的。在失真原因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更是排名第一;除此之外,“会计规范本身的不完善”与“违规处罚力度不够”也是被选择的主要原因。

贾卫国、洪丹(2003)认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具体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的四个方面已在上段中有所简述,第五个方面作者提到: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忽视助长了会计信息造假。从投资者方面来说,他们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并不十分关心,对他们来说,股票收益的结果才是重要的,只要有炒作的机会,只要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就行,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也采取了姑息放任的态度;作为企业主要债权人的国有银行,他们的行为对会计信息失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中请贷款的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较为关注,但在贷款發放后,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显然就不如发放贷款之前那么关注;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各级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不同,并对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出不同

的态度,也从各个侧面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士。王华、庄学敏(2005)则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仅是会计人员本身的问题,更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些制度安排的不合理、税法和证券市场游戏规则的不完善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他们认为,

(1)弥补上司公司的产权缺陷,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根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基础;

(2)改进证券市场游戏规则,从外部环境上减少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机;

(3)加强法制建设是近一段时期内会计诚信建设的重点;并提出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只是会计人员的责任,也不只是会计职业界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王乔、章卫东(2002)认为,为达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利用会计准则和制度、监管政策的缺陷等合法手段或其他会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失真,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分析了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的手法等问题,如利用过度剥离、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等。蒋尧明(2004)提出,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现实标准只能是法律真实,即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报告只能符合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的真实标准,追求会计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标准,也就是说,会计准则是衡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虽然是会计准则的直接参照系,也是会计信息生产和报告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但一般不能直接作为衡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只有当会计准则缺失、滞后或者严重脱离现实时,才允许直接引用客观事实标准。

2原因层次

李新、张雪梅、孙武志等学者(2003)认为,随着股份制的建立,委托代理机制应运而生,由于这一机制自身的不完善,给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指出委托代理机制角度存在如下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委托代理机制引起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利用自己占有的信息优势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其获利,通常他们采取“隐瞒财务信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等方式进行作弊;

(2)委托代理机制引起的双方利益的不一致性。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代理人往往通过少披露、不披露、虚假披露会计信息诱导所有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达到自己的目的;

(3)委托代理机制引起的双方签订契约的不完备性。委托人和代理人制定、签订并执行的契约也往往只是一种关系契约,即只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做个框定,只对总体的目标、偶然事件出现时的决策程序和准则以及解决争议的机制等达成协议,而不对委托代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详细计划,不追求完备,这就使得代理人在进行会信息披露时有很大的变通余地;

(4)委托人对代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双重弱化。因此,没有恰当的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制约经营者的违规行为,势必造成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士。

樊行健、夏云峰(2003)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其生产模式运行中的问题息息相关。其中,关于会计信息生产模式运行中存在如下问题:

(1)会计最基本的反映经济活动职能不能全面体现。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利益实质上受制于大股东,其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方法的采用必然有利于大股东,为投资者提供信息蜕变成了为大股东提供有利会计信息;

(2)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可能实现真正审计独立、客观和公正性。由于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激烈竞争可想而知,这样就使得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平等,会计师事务所处于劣势地位,其独立、客观、公正便得不到保证;

(3)现有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公众的压力,把对于会计报表的审计变成了对会计信息的重新再确认和加工,会计师事务所由检验员变成了生产者,因此,该种模式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许云、陈琼、唐予华等(2002)指出,财务负责人不仅看重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也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要依托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发挥它应有作用,所以也不能仅就内部会计控制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应从内部会计控制入手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此外他们还从调查中发现,虽然我国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具体披露方式尚无明确的规范,但更多的财务负责人支持简要披露。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突破口,通过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将有利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李明辉(2004)则认为,监事会对于公司的财务进行监督是它的一项重要职能,

但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的监事会的财务监督职能存在严重的弱化现象,它们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不能对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而为管理当局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提供了便利。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2004)对2002年中国治理状况研究后发现,仅有5家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曾发现并纠正公司财务报告不实之处,占总体样本的0.54%。其监督不力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监事地位低下,缺乏独立性;

(2)监事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知识;

(3)现有法律对监事的责任缺乏明确规定,监事缺乏必要的约束;

(4)有关法规对监事的财务监察权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

(5}监事会具体议事规则缺乏规定;

(6)监事会没有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和经费。乔旭东(2003)认为,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与运行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有助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改进,从而为优化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披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对于外部治理结构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学者乔旭东从外部市场治理结构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政府治理结构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外部社会治理结构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等二方面进行了详细叙述,使我们意识到,以会计信息披露为切入点,我们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同时,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为导向,我们为改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3对策层次

学者潘煌双(2004)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方面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信用评估制度;第二,完善披露管理方法,加强违规处罚刚性;第二,确立职业道德与审计水平并重的教育目标;第四,探索新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李新、张雪梅、孙武志等学者(2003)提出的,从委托代理机制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第一,建立经理人才市场,实现对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市场化;第二,完善委托代理契约设计,建立与市场化相适应的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第二,加大惩罚力度,尽建立民事賠偿制度和刑事处罚制度;第四,进一步完

善会计委派制,从制度上消除虚假信息;第五,树立监事会的权威性,并有效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曹阳(2003)通过对十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丑闻的分析得出如下启示:第一,必须把握好会计准则制定的度;第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刻不容缓;第三,独立董事必须名副其实;第四,利益动因直接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价值取向;第五,必须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第六,应构建一个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自我纠错机制;第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制假和治假间的博弈是证券市场中永恒的主题,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和完善规范,严格监管,董事会、证券市场参与者、媒体、行政监督和司法诉讼都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员。

4结语

本文从问题,原因,对策等几个层次对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提出了在适应市场经济化的背景下,运用市场手段和必要的制度保障约束企业的会计信息供给行为,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 [2] [3] [4]

蒋义宏.会计信息真实之程序理性观与结果理性观[J].财经研潘爆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J].当代财经,2004,(1):126-128. 葛家彭.会计信息丛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6. 李宝山.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5.

究,2003,29(6):77-80.

[5]

许云,陈琼,唐子华.从内部会计控制入手[J].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

质量,上海会计,2002,(8):5-8.

[6]

熊建益.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1:69-74.

[7]

贾卫国,洪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J].当代财

经,2003,(4):120-128.

[8]

王华,庄学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问卷调查分析[J].当代财

经,2005,(1):119-122.

[9]

王乔,章卫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探析[J].会计研

究,2002,(12):42-44.

[10]

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虚假陈述研究[J].会计研

究,2004,(1):39-43.

[11]

李明辉.对完善上市公司监事财务监督制度的思考[J].审计研

究,2004,(4):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