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究

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究

2023-04-18 来源:乌哈旅游
第1 5卷第6期 2 0 1 3年12月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Socia1 Science) Vo1.15,No.6 Dec. 2 0 1 3 文章编号:2095 5464(2013)06—0748-04 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究 王艳g- (沈阳大学政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摘 要: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职工的基本权益所在,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点之一。指出辽宁 省正处于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如何保持就业稳定增长、让城乡劳动者更好地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切实解决劳动者现实难题,在辽宁省总工会于 2011年3月举行千企万名职工劳资关系大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此次大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就业方面的重大问 题,结合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状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省;城镇化;劳动力;就业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C 913 Employment Problem of Labor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Process 0f Urbanizati0n Wang Yanl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Abstract:Employment is people’S livelihood,the basic rights of workers,and also one of the priorities when the union safeguarding workers’rights.Liaoning province is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a 1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s are forcing into the city.HOW to maintain a steady growth and let urban and rural workers share the achievement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In order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for the workers。the General Labor Un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held a labor relations survey of a thousand enterprises and million workers in March of 20 1 1.Aiming at the maj or problems reflected in the investigation,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some feasibl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Liaoning Province;urbanization labor;obtain employment 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方 第三产业比值影响了总体产业结构就业弹性系数 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就业的人数自然随之降低。同时,辽宁省较低的 的提升: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就业吸纳 1.就业岗位不足 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偏低,使全省劳动力 (1)就业弹性一直在低位徘徊。辽宁省由于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创造 一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就业弹性。 (2)结构性失业严重。最主要的特征是:求 职者的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等与劳动力需求方 的要求不相符;求职者对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工 作环境和地点等的要求与劳动力需求方可能提供 个GDP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变小了, 1980年每创造亿元GDP所对应的就业人数是 2005年的l9.5倍,是2011年的51倍,产业吸纳 收稿日期:2013—05—13 基金项目:辽宁省总工会2011年经费资助重点项目(212研字[201111号)。 作者简介:王艳玲(1975一),女,辽宁辽中人,沈阳大学讲师,博士。 第6期 王艳玲: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究 749 的条件不相符。究其实质,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 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者的 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即 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 相匹配。辽宁省随着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相应数 量资本吸纳就业减少,造成知识技能与岗位不匹 配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此外,对产能过剩行业 的结构调整,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整顿关闭, 分流的一部分人员就成了结构性失业人员_1]。 (3)受CPI持续上涨、通胀压力加大、新劳动 合同法及农民工保障条例的实施等因素影响,劳 动者工资水平提高,企业劳动力成本出现快速上 涨趋势。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劳动需求与工 资率成反向变化,当劳动者工资标准提高时,企业 用工谨慎,将以减少劳动力来平衡劳动力价格上 涨带来的影响。 2.劳动力数量多但质量不高 由于辽宁省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城市化进 程中农村人口的乡城迁移,未来城镇16岁以上人 口将出现持续上涨的趋势。随着全省城镇化进程 进一步加快,以及保护农民工就业相关政策的出 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就业岗位竞争更为激 烈,将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一项研究表 明,完成高等教育或取得被认可的学徒资格证书 是成功进入劳动力市场和继续就业的最低门槛, 而辽宁适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难以适 应未来劳动力质量竞争加剧的就业需求。2O00— 2010年虽然小学学历占比下降了8.4个百分点, 但高中以上学历人数比例提高的并不太多,只有 7.4个百分点,初中以下学历的占了六成以上。 所以说辽宁省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仍偏低,平均 受教育年限不到初中三年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 比差距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年以上,主 要差距表现在接受高层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 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 在此次辽宁省总工会2011年千户企业万名 职工劳动关系大调查(以下简称为大调查)的受访 职工中86.1 的劳动者认为他们找工作最大的 困难是没技术和学历低。这些受访者中高中以下 学历的人占到了52.4 ,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 的只占到11.6 9/6。同时,无技术等级的从业者占 到了35.4 ,超过了1/3;从事管理工作的白领工 人只占了36.8 。受访者中有43.9 的职工没 有参加过培训,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进修的 人高达87.4 。可以预见,大部分劳动者一旦失 业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的竞争力就会很低,失业 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3.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此次辽宁省总工会的调查问卷中设立了新生 代农民工专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农民工 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急需提高。在目前的劳动力市 场上,就业的层次与学历息息相关,学历越低工作 会越辛苦。例如,调查结果显示,结束上一份工作 的小学文化的受访者中50 是由于工作太辛苦, 而这一比例在大学学历的受访者中只占到 12.7 。因此,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无技术 和低学历而使就业非常艰难,同时新生代农民工 对工作的期望值又比较高,不愿意做苦累的工作, 使农民工就业市场上剩余劳动力增多,但为了后 代的教育和对更高生活质量的向往,他们盲目向 外流动。 其次,职业中介的作用有待加强。在此次受 访的职工中有46.9 是通过亲友或同乡介绍得 到的本份工作,只有6.7 的人是通过职业中介。 这反映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问题仍很严重。 最后,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由于他 们大部分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所以收入水平很 低,一半以上还不足年两万元,同时因为他们从事 的工作大多是不稳定的繁忙的重体力活,空余时 间很少,再加上为了节约路费有将近一半的人三 个月以上才回一次家。这也让他们不得不承受身 在异乡的孤独,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4.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尚需转变 首先,对工作的追求仍然是稳字当先。笔者 在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的发 展,例如,32.6 的受访者结束上一份工作是因为 没有发展前途,想换工作的人中6.1 是为了个 人更有利的发展。这也反映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们已经从满足生理需求转向更高级的心理 需求。其中大学和大专学历的受访者这一比例分 别为l6 和9.4 ,而小学和中学学历的受访者 这一比例分别为1.9 9/6和2.3 ,高低学历这一比 例的差距非常明显。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 调查结果显示,有51.7 的受访者从未换过工 作,换过工作的人中10.6 是为了更加稳定;担 心工作不稳定会失去工作的占72.5 ,只有 10.2 完全不担心;受访者中对目前工作比较满 意的占76.9 ,这说明人们对工作的期望值并不 高,不愿意轻易的做出改变。从行业来看满意度 75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5卷 排在前两位的是教育业和金融业,占比分别为 93.4 和92.8 ,教育业的受访者中没有人想换 工作。对工作满意度最差的是科研、技术服务和 地质勘查业,不满意的比率达到54.2 ,这一职 业的受访者中63 的人想换工作。在企业中满 意度最高的是国有企业职工(很满意的占到 40.5 ),而最低的是外资企业(很满意的占到 27.7 )。同时国有企业的受访职工只有9.5 想换工作,比平均值12.5 低三个百分点。这都 表明劳动者非常向往稳定的工作,而不喜欢经常 变化工作。 其次,对收入期望值过高。此次调查中 27.4 的受访者结束上一份工作是由于收入太 低。在想换工作的受访者中,71.9 的人是为了 更高的收入。其中小学和中学学历的受访者中为 高收入而换工作的人比例分别为77.1 和 76.6O,而大学和大专学历的受访者这一比例分 别为61.7 和68.5 (这可以说明学历越高对工 作的期望也越丰富,不仅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 段)。对收入的过高期望使很多劳动者选择自愿 失业,也加重了结构性失业和摩擦失业。 二、政策建议 1.从源头上增加就业岗位 (1)发展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目前, 辽宁省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60 ~7O 是由非 公有制企业创造的,但非公有制企业却经常遭遇 不公正待遇,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的财政经济政 策,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①要简化成立非公有制企业的手续,对某些行业 的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按照吸纳劳动 力的数量,实行递减的税收政策;②为劳动密集型 非公有制企业获得贷款提供便利,包括设立主要 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地方商业银行,设立为便 于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贷款保证基金;③为劳动 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人股提供法律支持, 只要企业投资人和职工双方同意,就容许企业实 行职工持股制_1j。 (2)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在适当发展传统 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及餐饮业,以维持基本的就业 岗位同时,辽宁省应该大力发展邮电通讯业、信息 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以协调结构 平衡,而且要重点加强社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使 其在质量、数量规模、结构以及技术手段方面满足 大工业城市的实际需求,逐渐成为城市新的就业 增长点。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都市农业。辽宁 省城市化进程不能重蹈国外“大城市病”的覆辙, 必须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转移,以及向大中城市郊区转移。为此,在 大中城市郊区应规划出专门区域,重点发展农产 品加工业和都市农业。例如,沈阳市成立了沈北 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采取了一些其 他措施,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沈阳第二大支柱产 业。2009年1~10月实现总产值1 100多亿元, 在沈阳八大支柱产业中,仅低于机械装备制造业。 迅速壮大的经济总量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了就业,并带动了48万农户增收l_2]。 2.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与农村基础教育经 费短缺紧密相关。由于辽宁省教育整体投入水平 不高,再加上教育投入结构中,高等教育和基础教 育的比例失衡,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 不足。 (1)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实现教育水平 均等化。由于分税制后的转移支付更多地是为 保证地方政府收入不降低,所以对贫困地区的倾 斜力度不够。而在一般转移支付中没有规定农村 义务教育应占的比例,造成地方政府拨款有很大 随意性。因此,要想通过转移支付补足贫困县义 务教育开支的缺口,必须制订专项转移支付的制 度。建议建立规范的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纵横 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落后农村地区的基 础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努力实现辽宁省教育 水平均等化。此次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学历和就 业稳定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小学学历的受访 者中6.5 的人换过5次以上的工作,而大学学 历受访者的这一比例仅为1 9/6,两者相差5.5个 百分点;由于企业提出而结束上一份工作的受访 者中小学学历的占到26.5 ,大学学历的只占到 6.6 。两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 (2)加强基础教育资金管理,实现资金运营 效率化。辽宁省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资 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控制资金支出的方向,优化 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运行监管。同时,要完善上级 财政部门对下级的财政监督机制,建立一整套农 村基础教育资金支出效益的考核评价指标,逐步 实现财政资金支出从供给型向效益型转变。 3.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1)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造血”功能。辽 宁省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实现在职 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 第6期 王艳玲:辽宁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究 751 相结合,对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中学毕业生进行 职业技术以及实用技术的培训,通过灵活便捷的 组织形式开办城乡联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 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如,家电维 修、家政服务、保姆、城市环卫、保安等。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辽宁省可进一步实 施筹集专项资金支持辽西北贫困地区发展的战 略,资金用于补贴辽西北地区农村当地户籍的初、 高中毕业生免试进入技工院校学习。对经过培训 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由省财政一次 性给予本人2 000元的学费补贴。自谋职业的复 转军人到技工院校学习,可参照执行上述补贴标 准,补贴资金由复转军人安置金列支。对农村应 届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 生”),组织他们参加6~12个月的劳动预备培训, 所需资金由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对在贫困地区开 办企业者,提供奖励性补贴,第一年补贴雇用人员 工资的1/4,第二年补贴1/6,第三年补贴1/8。 (3)做好再就业和创业培训。辽宁省下岗 职工基本是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病弱或 年龄偏大者,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者提出许多新的要 求,许多岗位找不到适合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就形成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问题,造成严重 的结构性失业。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 验,在失业人员中广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 训。再就业培训应实行政府经费补贴与就业实效 挂钩、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培训机构联合开展 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创 业培训则是对准备自谋职业,特别是创办小企业 人员开展的创业能力培训。创业培训应突出能力 培训、强化个性指导、侧重创业扶持,开展多样化 培训方式。 (4)充分发挥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近些 年辽宁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比较快,2006 年增长了28.4 ,2008年增长了15.3 ;但是培 训人数增长相对慢得多,2007年增长了6.7 , 2008年仅增长了4.3 ,这说明民办职业培训机 构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建议将民办职业 培训机构纳人到普惠制培训补贴的范围内,进而 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 4.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合理流动 (1)促进就业服务业快速发展。从长远看 就业服务自身也应该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辽宁省 应从战略高度培育与发展这一新兴产业。台湾省 的104人力开发银行发展得十分迅速,其在网路 招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将近九成,截至2012年 10月累计服务求职会员528万人,求才厂商22.6 万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就业服务业 的增长率达到4O 以上,这些都应该成为今后辽 宁省重点扶持的产业。建议设立由企业、求职者、 职介机构共同参与的信息网络系统。该系统由工 作岗位、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信息、培训四个数 据库网络相互链接组成。今后应将职业介绍机构 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包括街道、乡镇、社区和行 政村 。 (2)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政府要加 强管理和监督职业中介机构的建立和经营,包括 完善职业中介许可制度、界定服务内容和从业人 员资格条件等;同时要建立求职者投诉制度;而且 要严格就业服务市场准人制度。建议对凡是提供 就业信息服务的机构,必须首先到政府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获准手续,然后工商局才准 予注册登记。 参考文献: [1]沈华.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就业问题[J].四川 经济研究,2011(11):97—100. [2]都莉莉,张晓明,耿殿贺.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现实途 径:发展现代服务业[J].大连大学学报,2011(1):26—28. [3]翟年祥.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J].乡镇 经济,2010(12):56—6O. [4]魏玉芝,王菲.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辽宁经济振兴的作用分 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8):121—125. 【责任编辑:张跃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