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一年级(上)zhchshr第一课时教案完美版

部编版一年级(上)zhchshr第一课时教案完美版

2023-07-09 来源:乌哈旅游
8.zh ch sh r

课题 zh ch sh r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指导字母的书写上,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然后跟着老师书空,最后自由练习书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学前准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目标 2.学会“zhi、chi、shi、ri” 4个整体认读音节。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ci、 入,引出课引导开火车认读z、c、s及整体认读音节zi、题。(用时:s及整体认读音节zi、si。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会“zh、ch、sh、r”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学会读写zh、ch、sh、r 4个声母。 学会“zhi、chi、shi、ri” 4个整体认读音节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导案 1.出示拼音卡片,学案 1.开火车认读z、c、达标检测 5分钟) ci、si。 2.过渡: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4个新朋友,想认识它们吗? 3.板书课题。 1.出示儿歌。教读儿歌。 2.过渡:小朋友们读得真好,其实你们刚才在朗读儿歌时,已经2.齐读课题。 1.我会读。 1.跟着老师读儿歌:妈妈织毛衣zh zh zh, 我吃苹果ch ch ch, 一只狮子sh sh sh, 一轮红日r r r。 2.我会写zh ch sh 。把声母zh、ch、sh、 r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二、学习声都读准了,如果老师让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母zh、c你们单独来读这4个声法,伸下树枝来搭救。 h、sh、母,能读好吗? r。(用时:15分钟)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练读,提醒学生发音时要轻而短。 4.自由练习书写。 4.出示四线格,教师范写。 5.引导学生练习书写。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用时:1.课件出示:zhi、1.跟着小老师读2.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读声母zh、ch、sh、 r。 3.跟着老师书空。

3.比一比,读一读。 zh—zhi ch—chi chi、shi、ri。问:谁zhi、chi、shi、ri。 来当小老师领读?指名读。 3.同桌互相练习读2.多种形式练习读。 15分钟) 2.引导学生多种zhi、chi、shi、ri的四sh—shi 形式练习读。出示zhi、声。 chi、shi、ri的四声,指名读。 5.跟着老师书空。 3.引导同桌相互练习读。 4.引导全班展示。 5.出示四线格,教师范写。 6.引导学生练习书写。 出示作业: 6.自由练习书写。 4.全班展示。 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zh、ch、sh、 r各一行。 完成作业。 免费更新、分享教育教学资料请加微信:1712560591(清茶老师小学教育资源) 教学反思 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第1课秋天(第一课时)

一、 教材解读

《秋天》是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首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类散文,作者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绘了“天高气爽、黄叶飞舞、北雁南飞”的景色,全文洋溢喜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抒情色彩。

课文在结构上先描述,后抒情。1、2自然段先选择最具秋天特征的几样景物来写,结尾段话锋一转,用感叹句“啊!秋天来了!”直抒胸臆,表达置身秋光之中的愉悦心情。教学时,作为“课文”部分的开篇之作,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学会数自然段。接着,抓住文末抒情语句,引读1、2自然段,通过寻找秋天的变化,读懂课文,探寻抒情缘由。在语言上,课文巧妙运用“一”的变调、对仗式短语(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复字关联词(那么……那么……,一会儿……一会儿……),使句子读起来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充满音韵美。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示范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尤其注意指导读好停顿,读准“一”的变调、轻声音、儿化音。

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还要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掌握“横撇”一个笔画,会写“了、子”等4个字。其中,从本课开始,出现了偏旁教学。偏旁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识记生字字形和理解字义有非常重要意义。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字变成偏旁后的差别,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偏旁表义的特点建立偏旁和字义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运用生活识字、熟字加一加、溯源析形等方法重点识记“秋、气、了、树、叶、片”;学习“口字旁、木字旁”;认识新笔画“横撇”,学写“了、子”。

2.认识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一”的音变。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秋天特征,感受对仗式短语、叠词营造的秋景美,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微课《“一”的音变》、《认识木字旁》 3.课文范读视频 4.生字卡等

四、教学过程: (一)插图引路,故事造境,初识“秋” 1.出示插图,引导表达。 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顺学而导,揭题识字。

看,稻田里禾苗成熟啦,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小松鼠在忙着储存过冬的食粮,落叶飞舞,大雁南飞。哦,秋天来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出示字卡“秋”)拼读,正音。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2)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禾”和“火”加起来变成“秋”。“秋”有自己的故事:秋天是谷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古时候没有农药,化肥,庄稼收割后,农民伯伯就在田地里放一把火,把田地里的禾草烧了。既给田地施了肥,又把害虫烧死了。

(3))再次认读字卡“秋”,组词。

(设计意图:课文插图以金黄色为基调,生动再现秋日景象。在课的伊始,插图引入,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表达眼中的秋天,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识记“秋”字,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在学生自主发现是由熟字“禾、火”组成的基础上,以故事形式丰富“秋”的构字理据,令识字更加生动而深刻。) (二)关注细节,梯度读文,走近“秋” 1.播放视频,学生合书,认真听文。 2.借助录音,学生放书,仔细指文。

出示全文,识自然段,懂得数段。看,在课文中的这几个地方都出现了两个空格的位置。为什么呢?原来啊,这是自然段特有的家族标志。我们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可以帮助

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老师在这里标上1,表示这是第一自然段。那第二自然段的2要标在——,对了。还有一个空位置呢!这要写上3。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秋天这一课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呀?

3.教师范读,学生立书,学生跟读。

相机正音:

(1)复现识“了”,读好带“了”的三个轻声词。

(出示字卡“了”)这个字是轻声,要读得轻轻的,又短短的。

(课件出示带“了”的词语)学生读词:凉了、黄了、来了。 把词语放回句子中再读。 (2)指导读好“叶子”、“一会儿” (3)微课认识“一”的音变。

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有个字出现了好多次啊!对啦,就是“一”。细心的孩子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一”有时候读第一声,有时候读第二声,还有时候读第四声。我们请小“一”自己来说说。(播放微课《“一”的音变》)

(4)指导学生读好 “啊”字:秋天美吗?美的话,就这样读!师示范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成篇的课文学习,教师朗读指导充分考虑学情,从学生熟悉的“看视频,听录音”着手,先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课文该怎么读”的初步印象;接着,在认识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指文听读,模拟实践“怎么看着字一句句,一段段地读”;最后,在跟着老师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因地方音影响不容易读好的“轻声音、儿化音”,借力微课,让学生初步认识“一”的音变现象。) (三)探寻变化,品味语言,赏读“秋” A赏读天凉黄叶飘落的变化。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读一读。找一找 1.天气凉了

(1)联系生活,交流变化,理解“凉”。

(2)溯源识“气”:最早的时候,古人用三条横线来表示空中的气流。后来为了和三进行区别,

上下两条横线逐渐变得有些弯曲。

(3)交流生活中在哪见到过这个字,回读句子。 2.树叶黄了

(1)交流变化,指名读。

(2)借图片感受叶子由绿变黄: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

(3)(出示词卡“树叶”)刚才我们认识了“叶”,它的左边有个“口”字,变小站在了“十” 的边上,所以有了新名字叫“口字旁”。请跟我读,口字旁。那“树”的偏旁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微课《认识木字旁》),拓展识带有木字旁的字。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指导读好长句,注意断句。

(2)溯源识 “片”:“片”是从“木”变化而来的。瞧,古人用斧头把“木”从中间劈成一片一片的扁扁的,薄薄的木片。后来啊,人们就用“片”来形容平而薄的东西。 认读字卡。

(3)比较“一片”和“一片片”,感受汉字重叠一个字,意思就变多的有趣现象,并拓展在生活中运用。

4.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想象情境,指导朗读: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树叶像小精灵一样轻轻地、慢慢地从树上落下来。现在,你就是那片可爱的小树叶,谁来读读这一句? 指导: “落下来”这个词语可以读得轻轻地、慢慢地。

(2)转化形式,感受节奏美:瞧,句子中的短语排排队,变成了这样—— 秋天来了 树叶黄了。 一片片叶子, 从树上

落下来了。

多美的小诗啊,配上音乐,再美美地读一读。(齐读) 5.再现插图,引导背诵

小松鼠也迫不及待要把它看到的告诉小伙伴啦!我们来替他说一说。结合插图,读一读,背一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B联系下文,寻找其它变化

1. 课文还写了哪些变化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天空高蓝;大雁南飞)。 2. 识记“飞”

溯源析形:古人看到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就造出这个字(出示“飞”的甲骨文),上面的部件是鸟的头部和脖子的羽毛,中间的部件是鸟的身体,而下面的部件则是鸟儿张开的双翅。

动作识记(课间操):大雁大雁往南飞,排成“人”字飞啊飞,排成“一”字往前飞。 3. 小结: “天空高蓝、大雁南飞”也告诉我们“秋天来了”。那么,课文具体是怎么描写的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看着板书,读中积累词语:天气凉了 树叶黄了 叶子落了 天空高蓝 大雁南飞 (设计意图:遵循“讲清一个偏旁,教学一个生字,建立一个字族”的教学思路。利用微课,深入浅出,探源“木”的偏旁演变,注意勾连旧知,并引向生活中识更多带有“木字旁”的字。在识字学文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如“找一找句子中写到的秋天的哪些变化”,重视引导学生品读、积累语言,如:比一比“一片”和“一片片”的表达效果;看图当堂背诵”。重视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

(四)规范书写“横撇”,学写“了、子”

小松鼠要把秋的消息写在信里,捎给伙伴们。(出示句子)读一读: “天气凉le,树叶黄le,叶zi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le。”

1.田字格中的字,小松鼠不会写。我们来教教它。

2.(出示“了、子”)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都有一个共同笔画“横撇”,“了”加上“横”就是“子”。 (2)指导新笔画“横撇”的书写。强调“横”要短,撇收笔快。 3.指导书写“了”

(1)观察“了”在田字格的占位,交流书写时注意什么。

教师边范写边强调要点:从上往下写,一笔横撇,二笔“弯钩”。弯钩起笔和收笔的位置要注意落在竖中线上,这样字才能站稳。

(2)观察“子”,重点观察“长横”在“子”中的位置。

教师边范写边强调要点:长横写在“横撇”和“弯钩”交叉点的下方一点点。这样的“子”才有脖子,看起来才美观。

4. 学生对照握笔坐姿图,检查、调整自己的握笔和书写姿势;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把松鼠的信补充完整。

5. 师生评议,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6. 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并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设计意图:遵循书写指导“写对向好”的原则,首先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好新笔画“横撇”;其次,通过揭示书写要点,教师范写,追求整体字形的和谐美观。在书写指导中还注重“正确执笔、端正坐姿”,“一看二写三对照”等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 ) (五)布置作业,引向课外,感受“秋”

秋天是这么美丽,课后让我们和爸爸妈妈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感受秋天。

五、板书设计

六、巩固练习 (一)词句活动室

读一读、记一记:天气凉了 树叶黄了 叶子落了 天空高蓝 大雁南飞 一片片 (二)语言直播厅

朗读课文《秋天》,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阅读芳草地

秋叶飘飘

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 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 不是蝴蝶,不是小鸟, 是红叶舞,黄叶飘, 像秋姑娘发来的信件, 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1.和大人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2.想一想,说一说: “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指什么?。

(设计意图:选择与课文主题一致的诗歌阅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巩

固生字识记,另一方面有益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表达。这首诗歌语言灵动,节奏分明,读起来充满童趣,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良好范本。诗歌内容较为浅显,建立“红叶——红色蝴蝶”、“黄叶——黄色小鸟”的联系是读懂诗歌,领会诗歌想象奇妙的关键所在。因此设立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后有所思,有所获。)

14、小蜗牛

一、教学目标

1、掌握14个生字,认识偏旁“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 3、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了解四季特点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1)认读生字

zhù hái wán bɑ fā yá pá yɑ jiǔ huí quán biàn duì mā

住 孩 玩 吧 发 芽 爬 呀 久 回 全 变 对 妈 (2)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fā yá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发 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说说小蜗牛住在哪里?——交代了地点,为下面描写小树林四季的景色做铺垫

2、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3、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4、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爬得很慢,到那的时候,春天都已经过去了

(4)那他看到了什么?——叶子碧绿碧绿的,体现了夏天的美丽。(说说ABAB结构的词)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多音字: fā 发芽 发

fà 头发

反义词:里——外 来——去 大——小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 7、学习第二次对话

(1)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2)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3)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 (4)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8、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冬天来了。

蜗牛冬眠,并不是为躲避严寒。蜗牛能经受得住零下几十摄氏度

的严寒,它冬眠,是因为缺吃。它冬眠时,先躲到墙角落里,然后从足腺分泌出一些粘液,将壳口封上一层防风的薄膜,就安心地睡上一个冬天。 (2) 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9、总结

(1)为什么蜗牛每次爬回来的时候季节都变了呢?——爬的慢 (2)读完这篇课文,小蜗牛爬的慢,为什么妈妈不责怪它?

因为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取食植物,产卵于土中或者树上。在热带岛屿比较常见,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区。蜗牛很小,爬得也很慢,这是它的特点。 蜗牛腹面有长而扁平的足,借肌肉收缩而前进,前进时分泌粘液,以帮助行走降低摩擦力,干后闪闪发亮,所以行动缓慢。 (3)总结:四个季节的特点

小蜗牛爬行的过程就是认识四季的过程,我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也说明了要珍惜时间,时间有限制的,生命也一样,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无限的事。

(4)说说自己眼中的四季

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四、作业

1、熟读课文,自己讲讲四季的特点 2、抄写词语、反义词:

zhù zài hái zi wán quán biàn huí 住 在 孩 子 完 全 变 回 发 芽 hǎo jiǔ wō niú wán bɑ pá yɑ pá 好 久 蜗 牛 玩 吧 爬 呀 爬 反义词:里——外 来——去 大——小 3、用“已经”写句子

4、按格式写写自己眼中的四季: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ā yá f

高新区小学语文课时备课设计

学校_ 实验学校 _ 年级_ 一年级 _ 主备人__赵东香 _ 审核人 马丽 备课时间 2019,5

课题 学段目标:玩具的家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2 单元目标: 识字与写字: 课标 1. 认识59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27个字;掌握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笔顺规则,分析 掌握“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2.学习分辨形近字;展开想象,能选择几个词说几句话。 3.学习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的笔顺书写规则,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阅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平平安安、后悔”等词语的意思,运用组词的方法继续积累词语;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3.借助插图、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读懂长课文。 4.能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的推断;借助文本情节,了解告知一件事情时,需要说清楚时间、地点等要素;能根据问题提取、整合信息,推断事情的原因、结果。 5.朗读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 6.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巩固学过的汉字,读出韵文的节奏,感受共读的乐趣。 口语交际: 1.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 2.在交际互动中初步学习条理表达。 3.初步养成乐于交往、友善待人的交往意识和行为习惯。 课时目标: 1. 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和斤字旁1个偏旁;会写“文、次”等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3. 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单元分析:《玩具的家》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习惯”这个主题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4篇课文。4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文具的家》是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文具;《一分钟》是时间意识的渗透,让学生逐步学会管理时间;《动物王国开大会》让学生明白通知事情时,要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小猴子下山》则渗透了做事情要有目标意识。本单元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语言明白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课分析:《文具的家》这篇课文通过妈妈与贝贝的对话,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教材好自己的文具。全文共6个自然段,配有两幅插图,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分析 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第1、2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第3、4、5自然段运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妈妈的教导,贝贝知道了文具也有自己的“家”。第6自然段写贝贝逐渐养成了整理文具的好习惯。课文记叙完整,结构清晰,将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在浅显的故事当中。 关系建构:通过生字学习,为正确的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通过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资源挖掘:为达到本单元的阅读量,本节课向学生推荐阅读与习惯养成有关的小故事、小儿歌或经典古诗文《弟子规》。 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能够借助汉语拼音独立阅读比较浅显的文章,为学生的识字、阅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曾获取过各种不同的常识,对于“习惯”二字,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已有策略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和书写技能,为识字、写字做了铺垫。通过文章渗透、列举列子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习困难障碍:本课中,正确认读生字,把字写美观,观察插图,联系生活,体会心情,读好对话是学生学习的困难障碍点。由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但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是需要很大技巧的。而且因受学前教育“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的书写姿势、书写习惯有较大差异。另外,受年龄的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异较大。 学生个性差异: 90%的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迅速掌握本课字词,做到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0%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所以对之前学过的识字方法不能熟练运用,识字效率不高,课文朗读也很难做到流利。85%的学生书写方法掌握较好,书写端正美观,有15%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书写不够美观。 1.通过借助多种识字方法、反复朗读课文, 90%的学生能正确认读13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积累与本文有关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对话场景,10%的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通过反复观察、教师指导,85%的学生规范书写本课“文、找、办”3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端正、整洁,15%做到笔顺正确、书写整洁。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体会心理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 1.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 难点: 教学重难点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体会心理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措施: 1.设计丰富多彩的识字、写字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 2.教师要通过建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点拨,深入引导学生学习拓展字、词、句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生字卡片、PPT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节 对应目标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1.学生思考并试着猜一猜。 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 语,好吗?请你们在猜到的 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橡一、谜语皮);小小黑人长又黑,爱导入,引用木头做衣裳(铅笔)。(课出课题 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 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 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3)生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 初读课1.检查预习。 (1) 教师导问: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写的是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具\"。如: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1检查预习:80%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问题要求, 2. 后10%的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读准课题字音。 1. 猜出谜底。 文,认识生字 ( )告诉她文具是有家目标一的,最后( )知道了文具学生思考后一一对应回答问目标三 的家在哪里。 题。 2.(2)教师课件出示新词: 文具、一次、丢失、仔 细、检查、所有、他们、每天。 (3)教师指名领读在书上圈画的生字、新词,教师学生跟读。 适时正音。 (4)游戏 \"闪电读词 \" :同桌一齐站起来,老师点哪个词,同桌就开始比赛 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5)教师范读:同学们,指名读 解决了生字的难题,让我们 一起走进课文。老师先来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圈 画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由读:想不 想自己读读课文?我们可以用轻声自由读、同桌合作抢读 读、小组轮读等方式来读。 2.识记生字 听教师范读请边听边注意圈 ( )和( )之间发生的事。( )总丢文具, 给出准确答案。 2、教师指名中间学生认读词语 3、同桌相互抢答 (1)游戏\"闪电出字卡\"。教师读第1自然段,请同学仔细听。当老师读到课文里的生字时,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第一个把字卡举起来。 (2)学生举字卡\"丢\"。指名读准字音。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画生字的字音。 学生抢答的方式找生字 小组讨论识字方法并全班交流 预设一:如果学生不能准确轻声自由读、同桌合作读、找到合适的识字方法 小组轮读等读课文。 预设二:学生回答错误 补救措施:教师要根据视频图画等方式及时引导 (4)教师读第2自然段,学生举字卡\"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找\"字。 (5)关注\"新\"的斤字旁和\"些\"字左上角的\"止\"。 (6)小组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小组讨论识字方法后全班交流 听范读找生字 预设: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一撇加一个\"去\"字,就念\"丢\" 生2:我是用想一想的方法记住的。\"去\"字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上面的\"撇\"就像手绢。我想象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 生: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认识\"找\"字。\"拍\"字右边的\"白\"换成\"戈\"就是\"找\"。 1.教师黑板字卡展示\"文\"\"找\"\"办\" 3个要求会写的字,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边指导边示范,注意占格位置。 文:注意最后一笔捺的起笔位置,不要和横相接。 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教师 巡视指导。 找:右边的\"戈\"字, 第 三、 写字指导 按要求写标准字, 注意书写姿势。 第二笔目标二 一笔横向右上倾斜,斜钩在竖中线上起笔。 办:教师书空示范,起 笔是横折钩,不要和\"为\"混淆。 3.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四、总结 目标二三 五、 达标检1.教师导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节课,你记住了哪些字?学会了几种识字方法?你认为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 学生思考并做出回答。 测目标现固练习 1.回答问题。 一二三 1.认读生字卡片:具 次丢 哪 新 每 平 地 她 些 仔 2.朗读课文 检 查 所。 3.说话练习 2.正确朗读课文。 1.检查二类字的认读情况 2.指朗读诵课文 (1)必做:认读具 次 丢 哪 新 每 平 地 她 些 仔 检 查 所。 作业 布置 (2)选做:亲子阅读。 文具的家 板书设计 具 次 丢 哪 新(斤字旁) 每 平 地 她 些 仔 检 查 所 通过学习89%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本课生字、词语,个别学生请小老师教会,“文”达标“办”写字学习中,80%学生能够正确规范书写,但15%学生易将办的左点写成撇,反思 需要重点指导,单独练习左点和右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