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沿海地区小城镇街景规划研究

浙江省沿海地区小城镇街景规划研究

2024-01-15 来源:乌哈旅游
浙江省沿海地区小城镇街景规划研究

丁  旭

街道,作为人类聚居最初的发展形式之一是当今城市空间形态再加上地方居民传承已久的历史传统以及相伴随空间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与存在形态。街道的功能随着时代产生的特有生活行为模式,赋予小城镇街道空间独特的个的发展、城市的演进而日趋复杂。现代城市街道空间一般具性与矛盾:

有4个基本功能:一,城市生活空间载体;二,交通空间载1.2.1  城镇自身道路系统极不发达,国道肩负城镇内外交体;三,景观生态空间载体;四,用地性质与权属的界限。通的职能,交通矛盾异常突出

当前,我国各地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普遍开展了“环境 城镇以国道为骨架,呈带状发展,垂直国道的纵深方整治工程”,街道作为城市意象的重要载体,它的改造与开向发展乏力,内部道路系统极不完善,综合导致交通矛盾异发已成为城市设计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相对于实践常突出。具体体现在2方面:一,过境与市内交通的矛盾;上的繁荣,街景规划理论建设却相对滞后。本文结合实践工二,人车矛盾。前者的解决从远期来说,依赖于过境交通外程,就浙江省沿海小城镇这一特定区域的街道空间作一研迁和城镇自身道路系统的完善;后者的解决除了需要借助究,并对街景规划本身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一些反思。

交通管制手段外,在宏观层面需理清沿街功能布局,在微观层面需注重平面的合理安排,通过开辟过街天桥、地道、骑1  沿海地区小城镇特殊形态与街道空间特点楼,建设室内步行街等城市设计手段形成较为完善的步行系统。

1.1 “城镇连绵区”—— 一种特殊城镇群空间形态

1.2.2  国道成为城镇的生活中心、“区域经济长廊”的载浙江省沿海地区小城镇沿国道等交通走廊呈带状发展体与城镇的形象窗口

(如宁波地区60%的城镇分布于329国道沿线),城镇与城镇传统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达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建成区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区界限,形成一种类似“都市连绵沿海地区居民有赶集和沿街纳凉的习俗,街道是城镇的生区”的空间形态。这一形态的产生源于城镇化发展初期,原活中心。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居民的行为习惯移始发展资本不足,需借助外部资源(如国道兼做城镇道路)风易俗地发生了变化,然而街道在城镇中人气最旺,各种活来减少发展成本,并借以促进城镇内部发展动力形成(如沿动最为丰富,最能反映地方场所风貌的特性却从未改变。考路开店促进沿海城镇私有加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所采取的察浙江省沿海城镇(如慈溪市师桥镇、观城镇),现状主要一种应对措施。

的社会与经济设施也大体沿329国道分布。诸多小城镇中心沿国道发展,串连成一体,国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区域经1.2  沿海地区小城镇街道空间的矛盾与特点

济长廊”与展现地区形象的窗口。

 浙江省沿海地区发达的乡镇民营经济,独特的“带状”

1.2.3  街坊分离,功能混杂,建筑质量低下,综合环境质量不佳

“街是游离的街,坊是孤立的坊”,街与坊在功能与形式

【文章编号】1002-1329(2006)10-0093-04上缺少内在有机的联系,在沿海地区的城镇中存在着一定【中图分类号】TU982.29的普遍性。城镇的发展大都是自发的、无序的,属于“自下【文献标识码】B而上型”,城镇用地功能较为混乱缺少秩序感。如慈溪市师桥镇现状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布置,公共设施不成系【作者简介】

统,缺少绿地、停车空间,建筑质量普遍较差,造成街区综丁旭(1971-),男,浙江大学城市规划系讲师,东南大学合环境质量不佳(图1)。

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1.2.4  多重景观特质共存,缺乏协调性,街道空间尺度单一

【修改日期】2006-08-25

 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沿街建筑的开发与设计更多地

93

浙江省沿海地区小城镇街景规划研究丁  旭实例研究

Case Studies

受市场开发主体意识的作用。市场机制给城镇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沿街建筑风格、色调不一,变化有余而统一不足;二,沿街争先开店,形式尺度重复单一(都是沿海典型的顶天立地式),再加上建筑布局无疏密感,造成整体空间环境单调、乏味。街景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对街道开敞空间开发建设进行管制的重要工具,它所具有的保证公共环境品质与协调各开发主体利益的职能亟需得到强化与提升。

眼于一个大的街坊,乃至整个城区。街区范围一般应以保证功能的相对完整性为前提,可以自然界线或道路为界,进深一般为100m。

2.2.2  从以景为主向提升街区环境品质转变

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城镇的整体环境品质,街区规划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城市设计,它的价值取向当然也是如此。环境品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是多方面的,一个好的景观形象环境是一个好的城市环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美国学者雪瓦尼曾对好的环境品质提出一套评价指标,那就是可达性、和谐一致、视景、可识别性、感觉和适居性(livability)等。在师桥规划中,环境设计包括街区功能调整、交通整治、绿化景观建设、灯光及街道家具小品设计等内容。

2.2.3  从单一目标、单一手段向多目标、综合手段转变

传统街道空间的形成,主要由3类人员在起作用:建筑师、规划师和市政工程师。建筑师负责沿街建筑形体组合和设计;规划师负责沿街用地属性、建设开发强度、建筑后退红线的制定;市政工程师负责道路交通及其他市政设施的建设。由于行业价值取向的单一和技术手段的单一,形成的环境往往协调性差,综合品质不佳。随着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传播与确立,强调多学科的参与成为现代街区规划区别于传统规划的标志之一,街区建设从单一目标、单一手段向多目标、综合手段转变成为必然。具体来说,街区规划必须打破专业藩篱,以全面统筹、学科融贯的理念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知识研究街道的定位、定性与用地功能布局,运用市政交通工程学、景观建筑学等知识研究交通组织与空间景观性等问题。

2.2.4  从终极蓝图向过程控制转变

传统的街景规划有2个弊端:一是“越俎代庖”,建筑立面景观设计过细,束缚了建筑师的手脚;二是成果的终极蓝图与形态性。街道空间由于建设规模巨大,投资主体的多元,往往不是一次成形开发,它的建设是个长期、循序渐进乃至协调往复的过程,尤其针对旧街区改造更应注重策略与过程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设计方面也经历了由最初形态终极蓝图式向注重过程控制的策略型城市设计的转化。策略型城市设计往往由目标(objectives)、原则(principles)和导则(guidelines)构成,设计导则做到图文并茂,能较好地实现市场机制主导下城市政府对城市环境的管控。

2   研究的思路与特点2.1  研究思路

传统的街景设计,偏重于沿街立面的设计,使用的方法是建筑师所惯用的形体论的技法,其特点主要有3:一,研究客体上“街、坊”分离,往往比较注重沿街“一层皮”的设计,缺少对沿街建筑的依存环境——“街坊”的整体考虑,导致 “街”与“坊”的功能割裂;二,重景轻环境。街道空间设计注重沿街建筑实体组合与立面设计,而对人行规律、

94

2006年 第30卷 第10期VOL.30 NO.10 OCT.2006行为心理、环境设施及地方历史文化等内容鲜有关注,导致街道空间环境质量不高、场所感不强;三,重成果轻过程。设计成果大多是物质形态型的而不是图文相结合导则控制型的,设计关注的是终极蓝图,缺乏对街道空间的形成过程进行策略研究。总体来看,传统的设计方法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弊端,并且由于设计目标的单一,对于一些功能复杂、矛盾多重交织、治理目标多样的旧街区改造往往更难以胜任。

在慈溪市329国道师桥段街景规划(以下简称师桥规划)中,针对街区现状的特点与存在的矛盾,我们提出了“整体思维,街坊结合,以街区功能转型为先导,交通、环境问题为立足点,注重实施过程的研究,塑造一个可识别、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的目标与思路。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2  研究特点

基于传统街景设计方法存在的诸多弊端,结合沿海地区街道空间的特性,本次研究有如下几方面特点:2.2.1  从街道规划向街区规划转变

以一种整体、有机的观念取代局部、孤立的观念。街区是街道空间的依存环境,两者在形式与功能上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街道空间一般具有景观、交通与城市生活等职能,而城市景观、交通的组织与城市生活功能的安排必须着

图1 现状用地

Fig.1 Function status

图2 用地开发潜质分析Fig.2 Sife potential analysis

3  街景规划的主要内容——以慈溪市329国道师越空间”与“停驻空间”,创造出符合人行规律的趣味环境。桥段街景规划为例(3)绿化组织及其他。街区现状无公共绿地,规划绿地沿河、沿路布置,均衡穿插,并以入城景观绿地为起点3.1  现状概况

通过“轴状林荫带”将各个分散的“点状”街坊绿地串连 慈溪市是长江三角洲“之字形”城市带中的一个县级成一体。规划对街具(书报亭、电话亭、座椅等)、广告、市,329国道贯穿整个市域,是慈溪市的交通命脉与形象窗路标、小品及照明等也做了通盘安排。街具、路标、灯具口。师桥镇沿329国道分布,距离慈溪市区16km。规划街以强调统一性为主;小品布设讲究可识别性,增强街道空区北起环镇北路南止工业区,全长2900m,东西两侧平均进间的场所感与领域感;照明设计则充分体现晚间街道的轮深100m,规划面积29万m2(图1)。

廓、节点与层次感。

3.2  用地开发潜质分析

3.5  空间景观设计

结合现状和发展的需要,规划对用地做了开发潜质分3.5.1  平面空间(图4)

析,一共分为5类用地:(1)保留地块;(2)完全开发地块;在某种意义上,平面设计与控制是街景规划中最具现(3)局部开发地块;(4)未建成已审批地块;(5)未审批,实意义的内容组成,也是规划师最能发挥作用的环节。师桥建设意图明确地块(图2)。

规划平面设计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街段与节点。街道空间是一种狭长带状的城市空3.3  定性与定位

间,因此如何避免单调冗长感是设计难点与重点。规划从明遵循一次规划、分期改造的原则,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清北京城的轴线艺术处理中汲取营养,提出了“轴线发展、国道发展规划,本街区的规划定位是:在近期该道路仍兼具城分段处理、形成节点”的思路。在节点处,通过沿街建筑群镇内外交通的职能;在远期过境交通在城区外围解决,老329的后退形成较为开敞的空间,街段则相对封闭,如此塑造出国道主要作为城镇生活性干道和联系相邻镇区的区间道路。

“封闭——开敞——再封闭——再开敞”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街段的长度考虑到今后道路的行车速度,确定为50~80m。3.4  综合环境设计

(2)疏与密。沿街建筑空间的疏密感主要由3方面因素(1)功能调整。现状用地以三类住宅用地为主,工业与确定:垂直老国道的道路密度与宽度,沿街绿地与河流,沿居住混杂布置,公建用地不完善。规划结合用地开发潜质分街建筑的开发强度。规划垂直老国道的支路间距为400~析和街区职能的转变,提出了“两心一点四片区”的用地布500m,干道间距约1000m;沿街间隔开辟若干街头绿地、停局结构。“两心”为城镇主、副中心;“一点”为工业品交易车场,以利开敞空间的形成;不同属性用地,开发强度不同,中心;“四片区”为3个居住区,1个工业区(图3)。

建筑密度也不同,形成了疏密有秩的沿街景观。

(2)交通组织。基于老329国道内外交通、机非交通矛(3)新与旧。规划建筑与保留建筑的组合,强调功能的盾异常突出,远期过境流逐步外迁的特点,规划采取了分期整合、空间的过渡与形体的协调,延续街区的发展脉络,做发展策略,并着重解决好3方面问题,即:一,完善城镇内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部路网系统;二,理顺交叉口;三,合理组织步行交通系统。3.5.2  概念性立面与景观设计

在步行系统组织上,结合沿街建筑的进退,自然形成了“穿

(1)概念性立面设计(图5)。在风格上遵循的是真实

图3 规划用地布局Fig.3 Land use planning

95

浙江省沿海地区小城镇街景规划研究丁  旭实例研究

Case Studies

图4 典型平面

Fig.4 Typical street plan

96

2006年 第30卷 第10期VOL.30 NO.10 OCT.2006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图5 概念性立面

Fig.5 Conceptual street elevation

性、协调性、地方性与现代性。建筑物不做烦琐的装饰,不进行手法的堆砌,通过简练的立面,板块的穿插,材质的虚实对比,模块化的装饰构件,淡雅的色调,形成丰富统一的效果。

(2)空间景观。体现在3方面:一,景观层次性:通过街区纵深感和室内外灰色空间的创造,丰富景观层次;二,轮廓的起伏:在节点处布置体量较高建筑,节点与节点之间建筑高度相对平缓,形成沿街轮廓的起伏感与节奏感;三,人工自然的和谐:保留河道,强化绿化,形成多样的开敞空间,既有利于风道的产生也有利于城乡的融合。

4  结语

街景规划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环境设计。传统的以景观美学为价值取向的形态型设计方法,由于目标的单一、手段的单一、成果的静态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在市场机制起着基础作用的今天,只有变革传统思维,运用现代城市设计学的知识与理念,以整体的观念、环境的观念、动态的观念,并考虑开发客体的特殊性(自然地形、历史文化、政策等特殊性),才能创造出一种开放、充满活力和情趣的街道空间场所。

[浙江省建设厅资助项目(0519;0644)]

3.6  成果类型

师桥规划综合“形态型城市设计”和“策略型城市设计”2者的优点提出了形态与策略相结合的“图则控制型城市设计”。其特点是成果内容由3大部分构成:开发控制、形体控制和平面控制。一,开发控制是针对街坊的控制,规定了街坊的开发性质、开发强度、停车位、市政设施配置以及建筑后退红线等内容,与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类似;二,形体控制则包含对街坊建筑组合关系,沿街建筑的屋顶形式、体块转承关系、色彩、材质、风格等提出控制要求,并据此提供了一种满足上述控制要求的概念性立面设计;三,平面控制则包含道路横断面设计、人行道地铺形式、交叉口地铺形式、绿化、街具、灯柱、小品的设计以及街坊内建筑的定位等。“图则控制型城市设计”成果采用图、文、表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 唐子来,付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设计控制[J].城市规

划汇刊,2002,(6):1-8.

3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慈溪市观海卫镇城镇总体规

划(2001-2020)[Z]. 2002.

4 丁旭,陈秀琴.居住空间形态个性塑造的方法论框架研究[J].

规划师,2006,22(4):73-76.

5 丁旭.创造一种体现地域场所精神的居住空间形态[J].浙江

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31(3):349-353.

6 丁旭.在对话中寻求一种秩序——宁波科技园区梅墟工业区

改造规划[J].城市规划,2006,30(7):89-92.

7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