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依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及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公司的风险评价范围如下: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3.职责
3.1 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风险评价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和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制定企业风险评价计划并承担审核批准的责任。主持年终公司风险评审工作。每年不少于1次。负责厂级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
3.2 安监部负责公司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定期进行风险
信息更新。开展全员风险培训,培训率≥95%,每年不少于1次。 3.3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参与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相关资料,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直接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的风险评价工作并承担部门相应的责任。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风险评价计划、风险控制措施和绩效的评审/适时。负责制定部门或相关项目持续改进的计划。
3.4 车间主管参加车间级风险评价,负责车间级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 4.风险评价机构 组 长:公司总经理 副组长: 成 员: 5.风险评价方法
根据公司生产的实际情况和评价人员的水平,选择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工作危害分析(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3)预危险性分析(PHA);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6)故障树分析(FTA); (7)事件树分析(ETA);
(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6.风险评价准则
6.1 风险评价应遵循以下准则: (1)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准则; (2)安全生产法规的符合性准则; (3)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准则; (4)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的可靠性准则; (5)实现安全生产方针、目标的可能性准则; (6)风险等级判定准则。 6.2 本单位风险评价准则:
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L×后果严重性S的评价法,具体评价准则规定为:
6.2.1评估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等法律、法规及其他要级 求 5 违反法律、法规 人 财产 (万元) >50 停工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环境污染、公司形象 资源消耗 大规模、 重大国内公司外 影响 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公司内 发生死亡 4 潜在违反法规 丧失劳动 >25 3 不符合公司的HSE方针、制度、规定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自治区内影响 2 1 不符合公司的HSE操作程序、规定 完全符合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无伤亡 <10 无损失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没有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没有污染 公司及周边范围 形象没有受损
6.2.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等级 5 4 标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检测、 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检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做过任何检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检测系统),或曾经做过检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检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检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3 2 1
6.2.3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
风险度 20-25 15-16 9-12 4-8 <4 等级 巨大风险 重大风险 中等 可容忍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实施期限 立刻 立即或近期整改 2年内治理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6.3 外部评价由有关资质的机构自行选用评价准则。 7.风险评价、分析的范围及职责
7.1新改扩建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
7.2新改扩建项目的建设阶段应由安监部、生产部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7.3公司投产、运行过程中的常规和非常规以及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活动应由各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7.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危险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7.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以及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的风险由生产部、安监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7.6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应由有相关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风险评价;
7.7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企业周边环境由安全管理员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8.风险评价周期
8.1 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开展风险评价。 8.2 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技术改造项目;
(4)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9.风险评价活动实施步骤
9.1 主要负责人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小组。 9.2 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评价所需材料,提交评价组织。 9.3 危险源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9.4 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9.4.1 作业风险:巨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全员复检签字后报公司领导终审批准;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报安全员终审批准。
9.4.2 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巨大风险和重大风险所在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大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轻微或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度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10.风险控制的内容
10.1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0.1.1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及厂的经营运行情况。
10.1.2 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10.2 控制措施应包括:
10.2.1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10.2.2 安全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10.2.3 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10.2.4 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11.风险信息更新
11.1 间断的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
11.2 对于常规活动,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或检查,检查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即危险、有害因素是否得到了全面识别;看控制措
施是否充分、有效,是否需要补充完善控制措施,根据国内外技术的发展,是否需要选择、更新控制措施;看风险控制效果是否达到要求,是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1.3 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中道的隐患治理项目和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写实施方案,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 11.4 公司发生下列情况时进行风险评价: ①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②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③技术改造项目;
④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⑤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12.隐患治理
12.1 评价出的隐患应及时治理,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执行。 13.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13.1 风险评价的结果由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