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贯穿其中,以“激趣”为手段,以学生爱阅读为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喚“激趣”,让我们教师尽快摆脱枯燥乏味的阅读引导,采用新颖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阅读,循循善诱,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使他们人人都想读、敢读、能读、会读、惯读,最终善阅读,爱阅读。
对语文教师而言,阅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不但自己的文学功底要好,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教、去引导、去融会贯通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可采用激趣的方法进行,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循循善诱,想阅读
其一,因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主观意识较客观意识强烈,往往亲身经历的事印象最深,感触也最深。因此引导孩子阅读时,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或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为诱饵,让孩子到书本上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想阅读的欲望。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做个有心人,随时去挖掘让孩子阅读的题材。笔者平时就善于用这一招去引导孩子走进书籍。例如,在教学小诗歌《秋叶飘飘》时,笔者让孩子到校园里去拾落叶,去观察落叶,并让孩子把落叶带回做成树贴画,孩子们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兴趣非常浓厚,乐此不疲。这时,笔者趁热打铁:“谁知道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落下?”孩子们答案不一,笔者不给孩子答案,而是要求孩子自己去查资料,给他们时间,要孩子们把查到的答案写在贴画的反面,第二天交给笔者再搞班级小画展。孩子第二天交回的画中,大部分都有答案,笔者问
孩子是如何获取答案的?孩子有的说是上网查,有的说是家长说的,有的说是在书上看到的,笔者这时拿出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对孩子们说:“其实老师是从这本书上看到的答案,这本书可神奇啦,里面有很多关于植物的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就这样,笔者把孩子一步步诱导来,让孩子自己去阅读,去寻找答案。
其二,笔者要求孩子日常生活中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多看,善问:“为什么”,并积极解决“为什么”:问同学、老师,问家长,上网查,从书籍中去寻找答案,对于能够多问多答的学生给予鼓励或适当的奖励,从而无形中去促进孩子走进阅读。例如,下雨了,笔者引导孩子们问:“为什么会下雨?雨后天空中为什么会有彩虹……”总之,教师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的诱导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感受,进而走近阅读。
其三,教师要在平时尽可能多创造学生亲身体会的机会,如在平时课前准备时,每节语文课前叫一两个学生上台讲个小故事,或朗读背诵课外书上的获取的好句好段,平时在课堂上的学到的故事,也让学生回去讲给亲朋好友听,以此来激发学生想阅读的欲望。
二、从易到难,敢阅读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朱熹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教师更应注意这一点。
其一,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时,一定要先给孩子选好适合他们年龄认知规律的读物,比如一、二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多,我先给他们选些绘本,或短小的故事性、趣味性强
的读物,既能吸引孩子去阅读,又不会因看不懂而产生畏难情绪。越往高年级,随着孩子的识字量的增加,给孩子推荐的书籍在篇幅上可由短小逐步走向洋洋洒洒,在体裁上,可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甚至到了六年级,可让孩子接触世界经典名著等。
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每学期笔者班上都会有朗诵经典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比赛和故事表演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找到阅读的成就和价值感,让学生亲身体会,积极参与,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在阅读中溶入自己的情感,去接触书籍中五彩纷呈的世界,让知识的源泉无声润心田,这样学生对阅读的畏难情绪就会慢慢消失,使学生敢阅读。
三、选择精品,能阅读
读书有益,但未必就是开卷有益。书籍五花八门,选好阅读的书籍就尤其重要。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阅读书籍,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学生爱上阅读,健康阅读。我给孩子选择阅读书籍遵循以下几点:①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小学生必读书籍,给学生列好书目;②教师要关注最新的好书的动态,也引导学生去关心最新的好书的动态,保证自己的阅读能与时俱进,能跟上知识的更新;③收藏一些名校及名师给孩子的一些推荐书目,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给不同年级列出的阅读书目和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给孩子推荐的书目等。个人认为阅读就要阅读精品读物,什么叫精品读物?一是符合孩子的认知情感;二是有趣;三是有益;四是不急功近利。总之,教师多渠道地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好书,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在书海里盲目漂流,而是择良书而伴,做到开卷有益,能阅读。
四、熟读精思,会阅读
朱熹说:“体会、循序、精思。”那就得先让孩子明白“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安排同学阅读时,孩子开始很有兴趣的围着书柜选书,等手上有了书,真正潜心读得不多,很多孩子不一会儿就去换书,一小时下来也不知换了多少本。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那书真不好看,但最主要的是孩子阅读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去阅读。对此,笔者通常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一是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一本书,不换书;二是让学生备好摘抄本摘抄好词好句,开始不要多,几个词或一两句话就好,年级越高要求高点,甚至可以让学生随笔写写自己的阅读时的所思所想;三是让学生把平时阅读的和大家分亨。“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先让学生读好一本书,读通一本书,学会和书本对话,从中感悟而有所得,做到会阅读。
五、营造氛围,“惯”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我们得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一是建好班级图书柜。笔者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把提前准备好课外书(每人不少于2本)放在班级的图书柜里,只要在学校都可以取来阅卷;二是亲子阅读。和家长沟通好,在家建好图书柜,每天必须陪孩子阅读;三是对孩子要多肯定,多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把握好这种教学艺术。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多肯定,多鼓励。对于不爱阅读和不善阅读的孩子更要如此,放大他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让孩子在阅读中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我们也要树先进,时常表扬爱阅读的孩子,激励孩子时常阅读。有了良好的阅读氛围还不够,习惯的根深蒂固还得达到阅读
的另一种境界:“乐此不彼”。怎样才能让学生对阅读“乐此不彼”呢?还是“兴趣”两个字,兴趣所在,自然能乐此不彼。笔者平时会采取看谁阅读得多的比比活动,有阅读统计贴在教室里,让孩子写上时间和阅读的书目,以此激下孩子阅读的热情,并不定时表彰阅读量大的学生,激发学生的一种自豪感,从而达到巩固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其二,在班上搞习课外阅读插画比赛和自创绘本比赛,孩子作品全部张贴出来,以掀起阅读的热潮,从而激发学生的一种成就感;其三,我经常把孩子的阅读活动抓拍下来,传到QQ家长群,把家、校、学生三方紧紧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阅读文化,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形成阅读的习惯,爱上阅读。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贯穿其中,以“激趣”为手段,以学生爱阅读为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喚“激趣”,让我们教师尽快摆脱枯燥乏味的阅读引导,采用新颖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阅读,循循善诱,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使他们人人都想读、敢读、能读、会读、惯读,最终善阅读,爱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