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跨度钢连廊舒适度分析

大跨度钢连廊舒适度分析

2024-08-17 来源:乌哈旅游
• 30 •

第42卷第14期

2 0 1 6 年 5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2 No. 14May. 2016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14-0030-03

大跨度钢连廊舒适度分析

吕佳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02)

摘要:介绍了人致楼板振动计算理论及舒适度评价标准,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分析了某工程大跨度钢结构连廊的自振频

率和人行荷载下的加速度,结果表明:连廊自振频率和加速度响应都满足我国规范的限值要求。

关键词:连廊,大跨度,舒适度,时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91 1

概述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各类建筑拔地而起,建筑楼盖 中的振动舒适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且楼盖的舒适性问 题若出现在工程竣工后,则解决的难度和代价往往很大[1]。

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大跨度钢结构连廊的自振频率 和人行荷载下的加速度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连廊自振频率和加 速度响应都满足我国规范的限值要求。

2人致楼板振动计算理论及舒适度评价标准

2.1 人行激励力计算理论

自从20世纪7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就已对振动舒适度问题

进行了部分研究,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专家才将舒 适度标准用于建筑结构的楼板设计。人致楼板振动舒适度由于 人行激励的复杂性、楼板振动模态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此类标准的 确立将有一定的意义[2]。

大多数楼板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设备振动等重复性荷载而引 起振动,而人类步行荷载由于步行位置变化以及作用力大小变化 使得确定楼板的激励荷载变得复杂,按照描述方法可以分为自激 励模型、傅立叶级数模型、随机模型。本文研究分析采用傅立叶 级数模型,公式如下:

F(t) = P[1 + ^^cos(27u/step^ + 其中,P为单人体重^为时间;%为第〖阶动载系数为行 走荷载基频;^为初始相位角。

BSI5400[3]假设行人荷载为一个沿着桥梁结构纵向以I;=

0. 9/。( m/s)勻速作用在桥梁结构上的动荷载,所取得单人竖向荷 载为:

F(t) =180sin(27r/〇

(2)

其中,/为桥面竖弯频率;180 N的幅值相当于动载因子为 0.257(行人自重按700 N计)。

BSI 5400 (1978)未考虑人群荷载,而瑞典国家道路管理部门

颁布用于桥梁设计施工的通用技术规范Br〇2004[4]提出了以人群 荷载验算人行桥振动舒适性的规范,其规定竖向步行荷载为:

F(t) = klk2sin(2Trft)

(3)

其中A = 分别为桥面的宽度和跨径,取行人密

度为0.1人/m2,根号说明考虑了人群步伐不一致的影响先=150 N。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协会IABSE[5]给出的人行荷载傅立叶 级数模型运用较为广泛,其荷载曲线形式为:

3

F(t) = P[1 + ^^sin(2j7r/^ + ^> - ^ ) ]

(4)

i = l

收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简介:吕佳(1984-),男,博士,工程师

A

其中,P为行人体重;/为步行频率;a2 = a3 =0. 1;^ = 1,

外=p3 = tt/2〇

不同规范提出的人行激励模型适用条件各有不同,目前运用

的比较多的主要是IABSE提出的人行激励时程曲线。

2.2舒适度评价方法及标准

1) 中国规范相关规定。国内规范主要采用频率调整法以及 限制加速度来评价楼板舒适度。JGJ 3 — 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3.7. 7[6]规定了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 3 Hz,并对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的限值进行了规定。并在附录 A. 0.2规定了人行走引起的楼盖振动峰值加速度的近似计算方

法,公式如下:

(5)

FP =p〇^~〇'35fn

(6)

式中----楼盖振动峰值加速度;

Fp—接近楼盖结构自振频率时人行走产生的作用力;P〇---人们行走产生的作用力;fn—楼盖结构竖向自振频率;P—楼盖结构阻尼比; w—

楼盖结构阻抗有效重量;

g—

重力加速度。

JGJ 99—9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7. 3. 8[7]对组合板 的自振频率有以下的近似计算公式,但不得小于15 Hz。

/=-0.- 178^2^

-(7)

其中^为永久荷载产生的挠度。2) 国外规范相关规定。国外的评价标准主要有(IS02631)、英国标准BS6841/BS6472、加拿大协会标准(CSA)和美国钢结构 协会(AISC 11)。

IS02631根据人体各部位受到的各个方向振动的影响而进行

了舒适度规定,BSI6841认为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受振动方向、频率 的影响,BS6472规定在工厂和车间内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为6.6 cm/s2,并认为居室的振动环境应至少低于这个值。加拿大协 会标准(CSA)和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 11)专门针对楼板的振动 问题提出舒适度评价准则。其中AISC 11针对行走激励给出了加

速度限值,具体如表1所示。

本文振动舒适度依据JGJ 3 —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3.7.7进行评价,并同时采用AISC 11标准,采用表1所列的

加速度限值对连廊舒适度进行评价。

3工程实例分析

文献标识码: 第42卷第14期2 0 1 6年5月

表1

人员活动环境住宅楼、办公室

商场室内人行天桥室外人行天桥

吕佳:大跨度钢连廊舒适度分析

• 31 •

振动舒适度加速度限值

加速度限值0.005g0.015g0.015g0.05g

度约为0.29 cm/s2,均满足JGJ 3 — 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的室内连廊的加速度限值〇. 166 m/s2,且满足AISC 11中 的加速度限值〇.〇15g。

3.1计算模型

基于人致楼板振动计算理论及舒适度评价标准,本文选取一

大跨度钢结构连廊进行舒适度分析。连廊中间跨度为27 m,左右 两边分别为悬挑16. 2 m和10. 8 m。连廊由高度为6. 5 m的混凝 a)第1阶

b)第2阶

土结构柱支撑,连廊高度为6.25 m。上下弦采用箱形截面450 X 400 x 20 x 20,腹杆采用箱形截面400 x 300 x 20 x 20,上下弦水平 支撑采用工字形截面450 x 200 x 10 x 20,上下弦水平斜撑采用工 字形截面250 x 200 x 10 x 12。钢材材性采用Q345,混凝土材料强 度等级为(30,板厚150 mm。舒适度设计质量源采用恒载、活载标 准组合。其中楼面恒荷载为6.35 kN/m2,活荷载为3.5 kN/m2,屋 面恒荷载为2 kN/m2,活荷载为0. 5 kN/m2。

结构三维模型见图1。

3.2舒适度分析

人致荷载激励模型采用IABSE提出的连续行走模型,目前虽 然较多规范提出了不同的人致激励模型,但人致荷载施加于结构 的方式,各规范并未作出详细规定。本文采用连续行走的方法, 将激励施加于楼板中竖向位移最大的节点,其中考虑人的重量为 0.7 kN,反复3次,时间间隔0.01 s,正常行走考虑频率为2 Hz,时 程分析阻尼比取为〇. 02,步行时程函数如图2所示。

1-1-0-I

0-0-0-9-0-8-0-7-6-5-4-

0.2 0.4 0.6 0.8 1 1.2 1.4 1.6

i/sec

图2人行时程函数

3.2.1自振频率

对连廊进行模态分析,连廊的前6阶模态如图3所示,第1阶 为横向平动,第2阶为扭转,第3阶为竖向平动。由图3可知,连 廊在第三阶悬挑端出现了竖向振动,模态频率为3. 53 Hz,满足 JGJ 3 — 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 7. 7规定的楼盖结

构竖向振动频率不宜小于3 Hz的规定。

3.2.2行走加速度时程分析

竖向荷载作用下,连廊的竖向最大变形位置出现在左跨悬挑 端,因此时程分析时人行荷载激励施加于最左端。楼面最左端、

跨中以及最右端的楼面加速度相应计算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在给定的人行荷载激励下,连廊的最大峰值加 速度发生在最大跨度悬挑左侧,峰值加速度约为1.26 cm/s2,跨 中楼板的峰值加速度约为0.16 cm/s2,连廊右侧楼板的峰值加速

图3

连廊前6阶振型图

0.0150.010.005

0

-0.005

-

0.01

-0.015

a)左端

b)跨中

C)右端

图4加速度相应结果

4

结论

本文讨论了各国规范的人行激励力计算模型,并对各国规范

所规定的舒适度评价标准及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并依据人行激励 力计算理论和评价标准对某钢结构大跨度连廊进行舒适度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1) 该大跨度连廊的竖向自振频率为3. 53 Hz,满足JGJ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楼盖结构竖向振动频 率不宜小于3 Hz的规定。

2) 在连续行走模式下,连廊楼板的最大峰值加速度1.26 cm/s2,低于JGJ 3 — 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及 AISC 11的加速度限值,满足舒适度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健,王庆扬,娄宇.基于国内外不同标准的人行天桥

舒适度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2008,38(8) : 106-110.[2] 杨小丁.复杂结构人行激励动力响应及舒适度研究[D].长

沙: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 , British standards specifi­

cation for loads ; steel, concrete and composite bridges, Part 2

3— 为 • 32 •

第42卷第14期

2 0 1 6 年 5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2 No. 14May. 2016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14-0032-02

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类型分析

李卉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结合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从筒体结构体系、巨型结构体系、混合结构体系三方面,介绍了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常见类型,

并阐述了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为超高层建筑结构的选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筒体结构,桁架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

一,竖向荷载主要由框架和筒体共同承担,水平荷载主要由筒体

承担,主要适用于50层〜100层的超高层建筑。该结构类型又分 为框架一实腹筒体结构和框架一空腹筒体结构两种形式。例如 吉隆坡双子大厦采用的结构体系为框架一实腹筒体结构,我国的 郑州绿地中央广场(283 m)采用的结构体系为框架一核心筒。

2) 筒中筒结构。

〇引言

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原有的框架、剪力墙或者框架一剪 力墙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超高层结构的要求,随之发展的筒体结构 体系、巨型结构体系以及混合结构体系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 程中。

该结构类型由中央剪力墙内筒和周边外框筒组成或者外筒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采用框筒和内筒采用钢框筒或钢支撑框架组成,是双重抗侧力体 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代表着城市的形象。根据1972年8月在美 系,在水平力作用下,内外筒协同工作,内筒可布置楼梯间、电梯 国伯利恒市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对高层建筑的定义,超高 间等服务设施,外筒则可安装立面玻璃幕墙。例如纽约世界贸易 层建筑即为超过40层或高度超过100 m的建筑。中心(110层,高412 m)即采用这种结构。

1894年美国纽约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的落成标志着高层建筑 发展进入超高层建筑阶段。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发展始于1990年, 2002年一2006年,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速度平均约为74 (»/年。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已经建成的超高层建筑共 计94幢。例如2008年8月29日竣工的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上海 环球金融中心,该金融中心地上101层,楼高492 m,截至2014年 时是中国第3高楼。根据相关文献的数据统计,2013年一2018年 之间我国将计划建成250 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共计164幢,其中 300 m〜400 m超高层数量约占总数量的43%。

3) 束筒结构。

束筒结构也即组合筒结构,该结构类型将若干个筒组合成一 个整体,共同承担竖向和水平荷载。束筒结构可以组成任何建筑 外形,并能满足不同高度的体型组合的要求,例如美国芝加哥的

西尔斯大厦采用了 9个30 m X 30 m的框筒集束而成。

1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2.2 巨型结构体系

巨型结构体系是由大型构件(巨型梁、巨型柱和巨型支撑)组 成的主结构与常规结构构件组成的次结构共同工作的一种结构 体系,其主结构为主要抗侧力体系,次结构只承担竖向荷载并将 力传给主结构。

1)巨型框架结构。该结构由一级结构即巨型柱与每隔若干 层设置一道1层〜2层楼高的巨型梁一起组成刚度极大的巨型框 架承受主要的水平力和竖向荷载。巨型框架与其他常规结构体 系可以组合成许多性能优的巨型结构体系,例如巨型框架一核心 筒一外伸臂结构,上海中心(124层,结构高度580 m)塔楼抗侧力 体系即采用此结构体系;巨型框架一核心筒一巨型支撑结构体系,

>■«:

2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类型

筒体结构体系即由若干纵横交接的剪力墙集中到房屋内部

2.1筒体结构体系

或外部形成封闭筒体,用来承受房屋大部分或全部竖向荷载和水 平荷载所组成的结构体系。

1)框架一筒体结构。

该结构类型是目前超高层结构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

90

(BS5400) ,London, 1978.[4] [5]

Hauksson F,. Dynamic behavior of footbridges subjected to pe­destrian-induced vibrations, Lund University ,2005.

MatsumotoY,Nishioka T, Shiojiri H, et al. Dynamic design of

Footbridg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IABSE ,1978.[6] [7]

JGJ 3 — 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JGJ 99—9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S].

Comfort analysis of large-span steel corridor

Lv Jia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 Ltd, Shanghai 200002, China)

Abstract : Introduces the floor vibration calculation by pedestrians and comfort evaluation standard, adopted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o calculate the natural frequenc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large-span steel corridor which was under the pedestrian loads. The analyz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atural frequency and the acceleration meet the limitation of the Chinese code.Key words: corridor, large span, comfort, time-history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6-03-02

作者简介:李卉(1980-),女,讲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