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这篇由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写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本著作主要是谈论关于所谓“学业残疾”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学习不行的问题,作者用了15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能成功,都具备成功的条件,只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把他们归入学习上先天残疾,扼杀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书中用了多个例子来告诉教育者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首先一个例子是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但就是因为他在学习方面没有按照着老师和学校所谓的规则办事,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不认真读书的孩子,是一个已经没有救的孩子,渐渐地,他自己也慢慢以为自己生来就不能读书,读不好书,一个本来在各方面可以突出的孩子,一个在创造发明发面有着自己突出才能的孩子就这样而被世界埋没了,这是孩子的悲哀,教育者的悲哀,更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言,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因为他的学习方式压根跟我们不同,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做的应该是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就像比利,他的那些机械发明都十分富有实用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该引导他继续往这个方向发展,并在发展中寻找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在,而不是只用学校里面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断定一个学生的好与差,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用来帮助学生成才,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
性发展,如果这种个性发展是良性发展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教学和教育方针。
第二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这个例子更说明了孩子不是天生的笨或是傻,是思维与众不同而已,他们都有自己天赋的才华,而不能因为他们无法只定性于课本知识而断定他们就是“学业残疾”的学生。
这本书值得看是因为它教育了我们这些教育者教育体制和方式应当是多样化,因为学生本身就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不要用一种眼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不要忽视学生的天赋能力,善于发现他们特有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生投入感情,尊重孩子的学习,树立孩子对你,对自己的信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