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首先,本文对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识到安全生产是企业经济效益长久增长的必要条件;其次,就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最后,就如何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建设进行了说明。
关键字:安全生产经济效益企业管理
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事故的发生,都与企业没有摆正这个关系直接相关。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很多,在安全生产上投入不够和对事故及其影响的认识不足是最主要的部分。但如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这个问题,则存在两个值得关注的原因;一是当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尚未得到基本满足时,无力追求包括安全在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二是人类在各项活动中感受的主要是正效应的积累,而容易忽略安全生产这类减少负效应的工作。因而,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正确地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搞好安全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是经济效益,其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安全生产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抛开这个前提空谈安全生产,势必会造成安全生产工作脱离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甚至与之相对立。但是,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意味着忽视安全生产,因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互相支撑,缺一不可,也可以说是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搞好安全生产,水涨船高,反之亦然。不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势必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安全第一的含义亦在于此。
进一步说,安全生产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这样一句名言:“事故是企业管理不佳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企业管理
不佳,可以通过发生事故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意味着造成了由此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且还表明企业的管理不佳,而管理不佳则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如果控制了事故,也就提高了管理水平乃至经济效益。只有充分地认清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在此基础上,安全生产工作才可能有必要的基础和保障。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责任制才有可能得到真正落实。而在此时,我们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如何合理地运用企业的安全投入以获得最佳效益。这既需要对事故损失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估,也需要对安全管理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前者涉及安全经济学的概念,特别是对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科学估算,同时也要考虑到安全生产问题要涉及到的人道主义因素;后者则要求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和风险转移三种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遵循以事故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在投入后获得收益,形成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良性循环。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应脱离企业经营的实际;如果不计成本、代价,一切以减轻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为前提,走向另一个极端,无异于饮鸩止渴,断送企业发展前程。只有正确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在搞好安全工作的同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是两条边,安全是底边,如果没有底边的支撑,即使经济发展再快,也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两者相辅相成,安全生产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实现安全生产需要大量的安全投入,如果经济不发展,没有足够的投入,安全投入就无从谈起,可以说经济发展又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发展是硬道理,但没有安全保障的发展就没道理。如果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不能保证,发展再快也失去了意义。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体现的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人本观”。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但他同时又多次提出,“要加强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工作。”胡锦涛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温家宝指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可见,能不能够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科学发展问题,更是衡量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合不合格的重要标准!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中。首先,要把安全生产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要切实改变唯GDP的政绩观,实行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在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让路,确保隐患排除。对因领导干部主要原因而发生的重大事故,必须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其次,要加强安全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坚决摈弃“运动式”执法、“一阵风”执法等形式主义,把执法工作融入日常生产之中,并形成管理常态。再次,建立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和应急机制,既依靠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更依靠群众,特别是企业职工,形成安全生产信息反馈机制和事故抢险处置机制。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建设
必须切实建立支撑“科技兴安”战略的工作保障机制。安全生产工作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坚持“科技兴安”要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优惠政策,建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实施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把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加大公益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安全生产投入实行优先倾斜政策,政府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切实建立起支撑“科技兴安”战略的工作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提高对传统和非传统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应对、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
必须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依法治安”的执行力、公信力。要针对“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和“法制环境影响执法严格不起来”等失信于民的不良现象,执法如山、敢于碰硬。既要研究解决法律法规的漏洞,严密罗织安全法网,实施严刑峻法;又要继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切实建立起“关口前移、重心上移、源头治理”的惩防腐败体系,解决好“刀不快”问题、执法不到位问题,尽快建更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解决“气不壮”立健全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构建良好的安全生产执法环境。
必须切实遵循安全生产规律和打好歼灭战。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社会管理、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现阶段要抓住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的重点任务,抓住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重点,一年一两个攻坚战、歼灭战;其他行业领域也应当有所侧重,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常态体系。
大力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探索建立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安全生产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倾斜。完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强化政府投资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大高危行业企业重组力度,进一步整合浪费资源、安全保障低的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把安全产业纳入
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积极发展安全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促进企业加快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加强安全人才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办好安全工程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中高级安全工程与管理人才。进一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改善监管监察装备和条件,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机制,切实做到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
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安全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普及安全常识,增强全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意识,推动安全文化发展繁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培育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打造安全文化精品,促进安全文化市场繁荣。加强安全公益宣传,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
致谢
本文从拟定题目到定稿,历时数月,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温习了一遍学过的知识。对老师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受益匪浅。我知道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学萍,张春磊.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4).
[2]吴慈生.事故损失与安全投入效应的经济分析.人类工效学,1996(6).
[3]张仪.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产出的平衡研究.企业管理,200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