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建设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作者:孙万阳 魏巍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2期
滨州市编办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规范事业单位要素设置,以改革促进规范管理,以规范管理巩固改革成果,推动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由外延式膨胀增长向内涵式挖潜调剂转变,全面提升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一、三措并举,加快规范化建设步伐
一是全面清理整顿现有事业单位。根据中央、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滨州市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以主管部门为单位对所属事业机构的现状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部分事业机构设置存在的设立时间较早、机构编制事项不全、基本要素设置不规范等问题,按照以职能定机构、按工作核编制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了撤销、整合。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按照“严控总量、撤一建一、动态调整”的原则,实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对职能加强,工作任务加重的单位,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对职责任务萎缩的事业单位,相应核减编制;对人员结构不合理的事业单位,按照优化结构的要求对相关岗位编制进行调整。 二是严格编制标准核定专项编制。按照省编办印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通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公立医院等核编标准,结合滨州市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本着既要满足实际需求、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又要精减高效,严控事业单位规模的原则,采取统一部署和按需核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专项核编工作,彻底解决了困扰教育卫生事业单位多年未核定编制,编制、人员严重脱节,编制实名制形同虚设的问题。
三是规范事业单位要素设置。在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对保留和新建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基本要素“十定”,即单位名称、隶属关系、机构规格、职责任务、结构比例、领导职数、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经费形式、编制数额、单位类别。通过“十定”,从根本上理顺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双管并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电子档案信息库。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立、调整涉及的有关文件按照发文时间先后进行全面整理和系统分类,经扫描后制作成统一模式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电子信息档案,建立目录索引并及时更新,确保电子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已规范设置的事业单位,电子档案纳入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库;整合撤销的单位,单独建档保存。电子档案信息库的建立,不仅能够完整体现现有机构的历史沿革,更有效保护了已撤销整合机构的档案资料。同时,为机构编制日常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查询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依托机构编制综合信息系统数据库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在规范事业单位“十定”基础上,与机构编制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相结合,对经过核查,机构设置规范、人员编制底数清晰的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录入机构编制综合信息系统数据库,逐步建立管理规范、数据翔实、信息共享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三、三个坚持,加快精细化建设步伐
一是坚持按管理权限细化编制管理。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适当上收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县区和乡镇调整或变更事业机构编制事项均由市编办审批或备案。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机构编制核查工作,专门组织人员,摸清全市市、县、乡三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设置的基本情况。其中,县区直事业机构在原掌握台账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机构编制部门的文件为依据逐项进行审核确认;乡镇事业机构设置,按照乡镇机构改革要求,按规定机构编制数额进行了统一规范设置;中小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编制统一核定到每个具体教学或医疗单位。
二是坚持按单位类别细化编制管理。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不再新增机构,使用的事业编制只减不增。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除拟转为企业外,其他的根据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逐步将其承担的部分公益性职能整合到其他公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对从事公益服务单位,结合单位的职责任务,对教育、卫生等公益职能强化的事业单位,逐步增加编制,满足社会公益服务需求,对业务活动具有公益属性,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事业单位,根据需要逐步核减相应编制,精减机构编制,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三是坚持按结构比例细化人员管理。在核定的编制数额确定编制结构比例,并结合职责任务变化调整,实行动态管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分为管理人员编制、教师编制、教学辅助人员编制、工勤技能人员编制四类;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医务和财务人员四类;公立医院编制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含医护人员比例)和工勤技能人员三类,中医院明确中医、药专业人员比例;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结构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工勤技能人员编制三类。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确定主体人员的编制比例,主体人员编制之外的其他两三类人员编制,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编制核定后,落实编制使用审核制度,规范进人管理程序,依据编制结构比例配置相应人员,完善实名制管理机制,优化人员结构,着力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