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杨 光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为其提供动力。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活力主体,其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对于我国创新创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社会各界、政府相关部门都应该引起重视,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服务青年创业实践,助力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一系列的国家政策、理念引起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对创新创业的极大关注,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认知以及实践,而这之中,各界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变换的社会经济形势和商业环境;另一方面,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环节配置比例的失衡,学生创新创业沦为“纸上谈兵”。
2.3创新创业指引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不同与其它的学生实践活动源于其深刻的社会性和前瞻性,复杂的形式分析和综合能力的严苛要求,都需要有专业性的指导人才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进行支撑。当前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从业者大多为高校教师,其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形势变换的把握以及科学指导能力方面都较为欠缺。
3 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策略建议
3.1营造浓郁创业氛围、强化创新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氛围的营造。高职院校本就具备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应当大力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将高职院校打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土壤源。通过各类创新创新教育讲座,传播企业家精神,肯定创新创业社会价值,破除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陌生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认知。
3.2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培育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实践环节的薄弱,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得不到充分来自实践经验的反馈,其兴趣和积极性便会弱化,故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成为激励机制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校方应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如与企业进行合作,在校园中设置“创新创业园区”,遴选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进入园区进行孵化。
3.3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激励机制建设还有赖于从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度激励和氛围激励之外,还应当重视来自“人”的激励,优秀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往往能带给学生无穷的精神力量。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现状,可以通过外聘具备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的企业家来校进行授课,使学生接受来自最前沿的创新创业资讯,感受全新理念的洗礼;还可选派教师代表前往创新创业企业进行考察,形成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持续的理念更新,裨益其日后的相关工作进展。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内涵及必要性
1.1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内涵概述
创新创业即为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需求,充分调动起自身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对现有事物进行改进,或者创造出全新的事物、理念以及模式。创新创业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并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新思路,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学生专业性及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需要相关激励机制进行保障,以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踊跃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性。激励机制构建涵盖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其二是激励学生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创业相关能力。
1.2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建设必要性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催生出了“考研热”、“公务员热”等现象,截至2019年5月10日,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达到1353384人,2019届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更是达到290万的历史新高,考研、考公热度持续不减也反映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相关能力的欠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创业环境日趋竞争激烈,加之学校创新创业培育体系的不健全,学生普遍积极性不高。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就是从制度层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理念与时代需求相契合。
4 结语
时代呼唤创新创业,高职院校是未来国家创新创业生力军的培养基地之一,应当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构建,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实践平台搭建、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服务好、指引好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新时代具备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创业者。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2.1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对创新创业不合理的认知,
[1]张剑锋,姬长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中心管理
或看不到创新创业的价值所在,部分学生甚至将创新创业作
研究[J].河南农业,2018(03):8-9+21.
为自己择业选择的“下下策”;或过于夸大创新创业的难度,
[2]黄侃.“双因素理论”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
认为这是少数优秀、能力强的学生专属。没有形成正确合理
子及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66-71.
的认知,学生便不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特意的相关能
[3]曹培霞,刘麟,陈建群,关佳音.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
力素养训练,更遑论参与到创新创业割裂实践活动了。
养研究与实践——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石
2.2创新创业培育机制不健全
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3):19-22.
创新创业理念虽已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也确实在高职院
校中设立了相关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也纳入到
作者简介:杨光(1985.11-),性别:女,民族:汉,陕西了教学规划中,然而,这类创新课程及指导在实际过程中往
省西安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往流于形式,或者后续支持机制欠缺,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
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 践多数“无疾而终”。一方面,培养方案并未紧密结合动态
196
商业故事
BUS | NESS STOR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