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狼》教案

《狼》教案

2021-06-09 来源:乌哈旅游


教学题目:《狼》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

2.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3.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4.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搜集关于狼的成语等资料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你说出与“狼”字有关的成语或谚语。

2.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

3.介绍作家作品。

以上活动都由学生完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步骤:

(一)说描叙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代表读课文

4.学生借助注释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老师或已掌握的学生帮助解决。

5.分组合作,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情节。

(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二)说评析文,把握形象:

1.解读作者笔下的“狼”。

(1)狼是本文的主角,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

(2)你能从课文哪些文句中看出狼具有“黠”这一本性?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应引导学生抓住“似”“甚”“洞”“攻”这些词,充分认识狼的狡猾本性。)

(估计学生在找体现狼“黠”的性情时,会出现一些偏差,如“缀行甚远”“两狼之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教师应相机引导,为下一教学环节作过度。)

(3)狼除了“黠”这一本性,还有哪些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a.缀行甚远、仍从──→贪

b.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贪

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

d.眈眈相向──→凶

小结狼之本性:黠、贪、凶

2.解读作者笔下的屠夫。

(1)面对既贪又凶又黠的两狼,屠夫有过怎样的心理?你觉得可用文中的哪几个字来形容表达?开始的害怕,继而困窘,最后决心一搏。惧─→窘─→持

(2)换位思考。请同学们将自己假想为此境中的屠夫,用“与其……不如……”的句式,说说屠夫最后选择一搏曾有的心理活动。

(3)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E.乃悟前狼

注意:ABC表现了屠夫的勇;DE表现了屠夫的智。

(三)论说结局,感悟主旨

1.贪婪而又狡猾的狼最终却落得“顷刻两毙”的命运。对这样的结局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什么话要对屠夫说。请同学们用“_____的屠夫,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屠夫说一

句话。

2.请同学们朗读并翻译课文最后一段话,思考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并以 “读了此文后,我认识到……”这样的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品析。

学生发言,老师和其他学生点评。

课文的主题主要从如何学习屠户面对恶势力时做法去理解。

如: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又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课堂小结: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课后作业: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