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代为帝陵造寺的由来与目的——以光业寺、瑶台寺与定陵寺为中心的考察

唐代为帝陵造寺的由来与目的——以光业寺、瑶台寺与定陵寺为中心的考察

2020-07-08 来源:乌哈旅游
 2019年1月                 陇东学院学报

第30卷 第1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Jan.2019 Vol.30 No.1 

唐代为帝陵造寺的由来与目的

———以光业寺、瑶台寺与定陵寺为中心的考察

吴 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陕西西安710119)

摘 要:唐代帝陵共20座(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一陵)ꎬ其中明确可考的拥有佛寺的帝陵有3座ꎬ分别

是唐祖陵的光业寺、太宗昭陵的瑶台寺以及中宗定陵的定陵寺ꎮ陵寺这一特殊建筑的出现并非偶然ꎬ唐朝受佛教的深刻影响与唐朝对前朝丧葬习俗的历史继承、全国佛寺的大规模修建与长安城布局、后世为守陵与祭祀追福活动等一系列原因共同促成了为帝陵造寺这一现象ꎮ通过对唐代陵寺的由来以及建造陵寺的目的进行分析ꎬ能够进一步理解完善唐代陵寺建制ꎮ

关键词:唐代ꎻ陵寺ꎻ帝陵ꎻ光业寺ꎻ瑶台寺ꎻ定陵寺

中图分类号:K242.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730(2019)01 ̄0067 ̄04收稿日期:2018 ̄03 ̄29

作者简介:吴 杰(1995—)ꎬ女ꎬ黑龙江哈尔滨人ꎬ硕士在读ꎬ主要从事隋唐史研究ꎮ

  隆尧祖陵之光业寺有«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以下简称«光业寺碑»)一通ꎬ此碑现保存于河北省隆尧县博物馆ꎮ根据碑文记载得知唐皇室为隆尧帝陵建造光业寺ꎻ太宗为长孙皇后建造附属于昭陵的瑶台寺ꎻ中宗定陵建有定陵寺ꎬ这三座附属于帝陵的寺庙是目前已知的唐代陵寺ꎮ陵寺是帝陵的附属建筑之一ꎬ它建造于皇帝陵寝附近ꎬ属于皇家寺院ꎮ白固文先生认为:“陵寺ꎬ就是皇帝的陵旁寺”[1]ꎬ并将其归为坟寺类寺院中ꎮ在唐代ꎬ为帝陵建寺虽然并非普遍ꎬ但三座陵寺的存在仍能说明其出现绝不是偶然现象ꎮ它不仅来源已久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ꎬ更是一座守卫帝陵ꎬ为先祖祭祀等原因而存在的国家级寺院ꎮ田有前先生认为:“其(陵寺)修建者多为后代皇帝或皇室成员ꎬ出于一定目的或传统习惯为前代皇帝修建陵寺ꎮ”[2]但并未指出由于何种原因以及从何而来的传统习惯ꎮ本文在诸多前辈学者研究考证的基础之上ꎬ力求对唐代陵寺建造之原因、由来与目的、作用稍做分析ꎬ以求对唐代陵寺这一陵寝建制的出现做出一定的解释ꎮ

一、佛教元素的深刻影响与历史继承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ꎬ至唐代已经发展得尤为兴盛ꎮ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ꎬ又吸收了儒教、道教的相关思想ꎬ已经在中国社会中站稳了脚跟ꎬ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融ꎬ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ꎬ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ꎮ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与崇奉ꎬ也推动了佛教的鼎盛发展ꎮ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ꎬ佛教通过种种形式向民间传播ꎬ深刻影响着唐朝社会各

阶层、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ꎬ削发为僧者更是难以统计ꎬ崇佛拜佛活动也因此由世俗生活渗透至墓葬习俗中ꎮ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研究ꎬ证明东汉至两晋时期ꎬ特别是五胡十六国以前的佛教ꎬ其符号即被用来做随葬品的装饰ꎬ有些佛教器物甚至直接用来作为随葬品[4]ꎮ作为“五礼”之一的“凶礼”中的丧葬之礼ꎬ是人生当中最后一个重要的仪式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ꎬ安葬亲人、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ꎬ与帝陵有关的“天子凶礼”ꎬ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ꎮ中国古代社会中ꎬ统治阶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礼制ꎬ民间也流行着种种丧葬习俗ꎬ其中典型代表当属唐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塔式罐”ꎮ塔式罐的形制与佛塔极为相似ꎬ装饰纹样也呈现出丰富的佛教特征ꎬ至于塔式罐的来历以及其自身所代表的含义至今仍是个谜ꎮ陵墓墓室壁画以及陶俑、功德疏等随葬品均带有明显的佛教特征ꎬ如壁画中的佛教艺术形象以及随葬品中的“天王佣”、抄本或印本的“阿罗尼经咒”等ꎮ唐墓中还大量出土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ꎮ“幢”乃佛教圣物ꎬ将陀罗尼经刻于石幢上并置于墓地一侧或墓室之中ꎬ体现了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中的所谓的“破地狱”功能[5]ꎮ另外ꎬ墓中所立经幢上不仅刻有陀罗尼经ꎬ而且也有求福灭罪的内容ꎬ与佛经所载的立幢情形相符合[4]ꎮ此举不仅表达后人希望已故之人免受地狱之苦的美好愿景ꎬ也开启了唐代立经幢于墓前的传统并形成了制度ꎮ这些佛教符号的出现均可说明佛教与唐陵的关系之密切ꎮ

关于在陵墓旁建立精舍的记载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ꎬ其中记载:“明帝崩ꎬ起祗洹于陵上ꎬ自此以

67

后ꎬ百姓冢上或作浮图焉ꎮ”[6]祗洹即精舍ꎬ佛教修行者所居ꎬ是释迦牟尼传法的重要场所之一ꎬ也是佛教寺院的早期形式ꎮ东汉明帝驾崩后ꎬ于陵墓之上建造精舍ꎬ其目的可能为方便后世进行追福等悼念活动ꎮ自此以后ꎬ民间也效仿这一做法ꎬ出现了在坟冢上修建佛塔的情况ꎮ冉万里先生认为ꎬ这一史料的可信程度并不高ꎬ可能有附会之嫌ꎮ因而冉万里先生提出ꎬ中国古代帝陵建寺制度ꎬ滥觞于南北朝ꎬ发展于隋唐ꎬ成熟于北宋的观点[4]ꎮ

北魏时期ꎬ自太武帝灭佛后ꎬ佛教又重新盛行于世ꎬ皇室崇佛现象明显ꎮ附属于文明太后永固陵的“思远佛寺”已有考古发掘ꎮ思远佛寺营建于太和三年(479年)ꎬ早于太和五年(481年)营建的冯太后永普遍接受的心理ꎮ长安城作为唐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ꎬ佛教自然将都城作为其首要的传播地点ꎬ长安佛教的发展程度与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ꎬ因此长安城自然也是佛教寺院的分布中心ꎮ世俗社会中寺院的普遍建立ꎬ显示出上起皇室、下至百姓ꎬ各个阶层对寺院的普遍承认ꎬ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社会对寺院的需求ꎮ除此之外ꎬ总体上讲ꎬ唐朝皇室对佛教持推崇和信仰的态度ꎬ如支持佛教写经、追福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刺激了陵寺的建设ꎮ

古代帝王陵寝有模仿都城形制的传统ꎬ帝王往往把生前所居之寝殿重建至陵寝中ꎬ唐代陵寝的修建亦有此习惯ꎮ由于唐陵多依山而建ꎬ虽难以做到一比一将宫城完全复制ꎬ但陵寺中仍旧存在刻意模仿皇城、固陵ꎮ未见其陵先建其寺ꎬ或许可以看出冯太后对寺院的热衷程度以至要求其陵寝范围内必须要有寺院ꎮ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有名的佞佛皇帝ꎬ史书亦有南朝梁武帝为其父建造陵寺的记载ꎮ李昉«太平广记»中云:“梁武帝欲为文皇帝陵上起寺􀆺􀆺其寺营构始讫ꎬ天火焚之ꎬ略无纤芥ꎬ所埋柱木ꎬ亦入地成灰ꎮ”[7]神州通宝感通录»卷中记载:“后梁大定ꎬ于城北静陵«集造大明寺ꎬ乃以像归ꎮ”隋朝二帝均崇尚佛法ꎬ隋文帝先后在全国修建舍利塔百余座ꎬ炀帝不仅大力支持修建寺院ꎬ还主持经营翻译佛经事业ꎬ二帝崇佛程度于此可见一斑ꎮ由此推论ꎬ二帝极有可能为陵置寺ꎮ唐代史学家韦述在«两京新论»中有记载隋文帝“为献后立为禅定寺”一事ꎮ隋文帝之陵寝为泰陵ꎬ隋末唐初高僧法琳«辩证论􀅰卷三»中也有记载:“(隋炀帝)于泰陵、庄陵二所各造寺”ꎬ表明隋炀帝为其父文帝其母文献皇后之陵墓建造佛寺这一事实ꎮ

二、长安城城市布局和佛教寺院分布对

陵寺建制的潜在影响

 立佛教寺院 佛教在唐代蓬勃发展ꎬ官方寺院与民间寺院不计其数ꎬ突出表现为全国普遍建ꎮ«旧唐书«􀅰职官志»中云:“天下寺有定数ꎮ”[8]据唐释慧立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4000ꎬ唐道世所[9]所ꎬ««唐法苑珠林六典»记»»载卷记载唐太宗时有寺院玄100宗记载高宗时期有佛寺3716时寺院已及僧尼人数ꎮ武宗会昌五年达到5358ꎬ大凡寺四千六百(845年)ꎬ“兰若四万敕祠部检括天下寺ꎬ僧尼二十六万五百”[8]已经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下ꎮ而事实上ꎬ史书中的ꎬ这记载不可能涵盖历史上全部的寺院ꎮ而且不仅统治者大力提倡并支持佛寺建设ꎬ民间造寺行为也很普遍ꎬ各州县的招提、兰若难以统计ꎬ“舍宅为寺”的现象屡见不鲜ꎬ唐代全国佛教寺院、招提兰若遍及各州县乃至乡村ꎮ各州寺院的分布并不均衡ꎬ各地佛寺的数量史书中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ꎬ但是关于描述长安城寺院的史料却较为丰富ꎮ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ꎬ有唐一代ꎬ长安城内有名可考的寺院共有112所ꎮ其外郭城共有二市一百零九坊[10]载有一百一十坊[11]样高的寺院分布密集程度ꎬ平均每一坊就有一座寺院ꎬ«长安志»记ꎬ显示出社会群体对寺院ꎮ这68

宫城的行为ꎮ从唐陵的整体形制和部分细节中ꎬ仍能发现长安城的影子ꎮ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志图»收录了三幅唐代帝王陵寝图ꎬ分别是«唐太宗昭陵图»«唐高宗乾陵图»以及«唐肃宗建陵图»从这三幅陵图中可以看出ꎬ帝陵的分布格局同样呈现出分内外城沿中轴对称的形制ꎬ这与长安城皇城宫城作为内城、外郭城作为外城的建造形制是相对应的ꎮ陵城四面城墙之中央设门ꎬ分别以东青龙[12]、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神方位命名武门ꎬ皇城之南门即为朱雀门ꎮ众所周知ꎬ长安城宫城之北门即为玄ꎮ同时ꎬ帝陵之朱雀门所对应的大路为主神道ꎬ犹如长安城皇城之朱雀门所对应的朱雀大街ꎮ此外ꎬ«唐昭陵图»中显示的位于昭陵附近的瑶台寺与宝国寺ꎬ也被发现存在于其他唐帝王陵附近ꎬ这一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ꎮ由此或许可以推论ꎬ唐陵建制在模仿都城长安的城市规划的基础上ꎬ将长安城内的寺庙分布地点也一并吸收ꎬ将陵寺的选址地点、名称与长安城内相对应的寺院之地点、名称统一起来ꎮ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太宗昭陵附近何以存在诸多寺院ꎬ且寺院名称与长安城内的寺院名称并无多大出入这一现象ꎮ

作为拥有众多佛教寺院的都城ꎬ作为唐陵建制的模仿对象ꎬ长安城对帝王陵寝的建制、规划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潜在影响ꎮ不仅陵墙的名称、帝陵的整体规划都有仿制长安城形制的现象ꎬ同时在全国佛寺普遍建立的基础上ꎬ还将城内的众多寺院进行一定程度的模仿ꎬ复制至帝陵范围内ꎮ长安城对唐代帝王陵寝修建的影响程度于此可见一斑ꎮ

三、守陵、祭祀与追福

国陵内草木者«唐律疏议ꎬ徒两年半􀅰贼盗篇»ꎮ”第二百八十条规定«唐律疏议􀅰杂律篇:“诸盗»第四百三十一条规定:“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ꎬ徒两年ꎮ”[13]而如果相同的行为ꎬ侵犯的对象为普通百姓之坟墓ꎬ则前者仗一百ꎬ后者笞五十ꎮ掘盗皇陵则为谋大逆之罪ꎬ当株连全族ꎮ«唐律疏议»是唐朝法律的集大成者ꎬ它规定了十种至恶之罪行ꎬ即“十恶”ꎬ其中的谋大逆和大不敬即是有关于帝陵的两条罪名ꎬ可见法律对破坏帝王陵墓的处罚之严厉ꎮ法律对帝陵的保护是一方面ꎬ另一方面国家仍需要采取实际措施对帝陵加以守卫ꎬ从源头上防止破坏帝陵

之事发生ꎮ“国之大事ꎬ在祀与戎”ꎬ中国古代的祭祀行为起源很早ꎬ早在原始社会之时ꎬ由于对自然界的敬畏ꎬ先民们便创造出祭祀日月星辰和神明的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ꎮ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ꎬ皇室祭祀成为一国之大事ꎬ国家逐渐形成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制度ꎬ此时先祖也成为了重要的祭祀对象ꎮ事实上ꎬ在祭拜祖先表达追思之情的同时ꎬ也有祈求祖先保佑国家福祚绵长、世代相传的美好愿望ꎮ因此于帝陵造陵寺ꎬ不仅能够实现保护帝陵的目的ꎬ也便于举行祭祀追福活动ꎬ陵寺的作用便在于此ꎮ

守卫帝陵以及为帝陵祭祀ꎬ是陵寺建设的原始目的和基本功能ꎮ隆尧大唐帝陵的所在地与大唐王朝迹ꎮ“寺在陵内”一句ꎬ即表明寺院与陵寝的位置关系ꎮ将陵寺建造在陵墙之内ꎬ可能是为了达到便于举行祭祀仪式这一目的ꎮ佛寺更加接近陵寝ꎬ也使得定陵寺相比于光业寺、瑶台寺更具有代表意义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至迟在唐中宗时ꎬ为陵置寺仍旧是唐皇室帝陵建制之一ꎬ建寺祈福仍旧是唐皇室祭祀先祖的丧葬习俗的一部分ꎮ

四、余论

佛教在唐代的广泛传播对唐陵建制影响深刻ꎬ加之受前代业已出现的帝陵建寺现象以及遍及于世俗社会和长安城的佛教寺院的影响ꎬ出于为帝陵守的政治中心—西北关中的长安城相距甚远ꎬ因而唐皇室决定为陵置寺ꎬ为皇室守卫祖陵ꎮ恰似«光业寺碑»中的记载:“剑履前湖ꎬ不无仙馆ꎻ桑梓旧国ꎬ须筑法宫ꎮ”[14]这句话即是说ꎬ二帝祖陵的所在地ꎬ是我大唐王朝的祖籍故地ꎬ须要筑造法宫(即佛寺)ꎬ其潜在含义当为守陵ꎮ«光业寺碑»之颂词其六曰:“国王大臣ꎬ州牧县宰ꎮ济美福业ꎬ勤修亮彩ꎮ如霞平施ꎬ如云自在ꎮ展敬陵园ꎬ归诚法海ꎮ谛听兹肃ꎬ瞻言无怠ꎮ凡厥有情ꎬ千百斯倍ꎮ”[14]意即上起皇帝大臣ꎬ下至州官县吏ꎬ都要勤于政务ꎬ造福百姓ꎮ对帝陵存有敬畏之心ꎬ以志诚之心侍奉佛祖ꎬ守卫皇陵ꎮ为此ꎬ朝廷为帝陵设置了守陵户:“麟德元年敕:‘宣简公懿王陵墓ꎬ并在赵州ꎬ各宜配守卫户卅人ꎮ仍令所管县令ꎬ专知检校刺史ꎬ岁别一循ꎮ’”[15]田有前先生认为ꎬ除了为帝陵配置守卫户、县官每年组织一次巡视外ꎬ陵园平时的守卫和管理工作自然就成为佛寺的任务[2]已分析过«宿定陵寺(寺在陵内)»一诗ꎬ寺内存在多种ꎮ前文佛教建筑以及僧众们平日禅坐修行的禅室ꎬ甚至可能存在僧舍ꎮ证明陵寺平日中便有僧人看管照料ꎬ由此也印证了田有前先生的猜想ꎬ即佛寺的任务和职责便包括对陵园的守卫和管理ꎮ

祭祀与追福两种活动往往同时进行ꎬ祭祀之时便也达到追福的目的ꎮ或在陵寺建成之初ꎬ或在新帝登基之际ꎬ或国家有重大政治决策之时ꎬ皇帝可能于光业寺设坛祭祖ꎬ同时组织一众僧侣为先祖祈福超度ꎬ寄托皇帝与朝廷希望大唐王朝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愿景ꎮ«光业寺碑»云:“光业寺者ꎬ盖八代祖宣皇帝、七代祖光皇帝陵园之福田也ꎮ”“福田”一词明确表达出唐皇室为二位先祖之陵造寺的追福之意ꎮ又有敕云:“皇祖宣皇帝陵ꎬ以建昌为名ꎻ皇祖光皇帝陵ꎬ以延光为名ꎮ”后分别改名为“建初陵”“启运陵”ꎮ其中祈愿之意仍在ꎮ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大慈恩寺ꎬ是皇太子李治为其母长孙皇后追福所建ꎮ后由玄奘于此寺主持寺务ꎬ是翻译佛经的重要场所ꎬ也成为中国唯识宗的祖庭ꎮ此寺虽不属于陵寺ꎬ但也可窥见唐朝皇室对祭祀与追福的重视程度ꎮ前文已提到ꎬ瑶台寺建立之后ꎬ太宗命玄琬在德业寺内为长孙皇后写佛经ꎬ那么瑶台寺的建立应当是太宗为已逝的长孙皇后进行祭祀、悼念与追福所建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关于定陵寺的记载虽然少之又少ꎬ但对«宿定陵寺(寺在陵内)»一诗的分析ꎬ仍能发现关于定陵寺的蛛丝马

陵、祭祀与追福这一目的ꎬ唐代帝陵的附属建筑中出现了佛教寺庙ꎮ隆尧“大唐帝陵”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魏庄镇王尹村北200米处ꎬ是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的二陵共茔陵园ꎬ合称“唐祖陵”[15]业寺即附属于这座帝陵«ꎮꎬ光«光业寺碑七代祖光皇帝陵园之福田也光业寺碑»»一通现虽已无迹可考ꎬ但幸存记载ꎬ:“使后世得以发现这一陵寺的存在光业寺者ꎬꎮꎮ盖开元八代祖宣皇帝总章之年ꎬ奉敕置是、额ꎬ曰‘光业’焉􀆺􀆺贞观廿年ꎬ累遣使臣􀆺􀆺检谒茔域ꎬ画图进上[14]ꎮ麟德元年敕􀆺􀆺逮乎仪凤之年ꎬ追上尊号􀆺􀆺”唐皇室为皇祖修建光业寺的起止时间大致为贞观二十年(64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ꎬ这一陵寺的修建很可能受到了太宗为昭陵建造瑶台寺的影响ꎮ«长安志»中记载:“太宗昭陵在县西北六十里ꎬ九嵕山、长乐、瑶台三乡界古逢蒲屯ꎮ下宫去陵有十八里ꎬ封内周一百二十里ꎮ”昭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的九嵕山上ꎬ瑶台寺位于昭陵之西南方向ꎬ是唐太宗为长孙皇后所建ꎮ元僧释觉岸«释氏稽古略»中记载:“辛卯(贞观)五年ꎬ帝(唐太宗)为穆太后于庆善宫造慈德寺􀆺􀆺及于昭陵立瑶台寺ꎬ敕法师玄琬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佛藏经ꎮ又于延兴寺更造佛藏经ꎬ并委婉监护ꎮ”意即在昭陵建立了瑶台寺后ꎬ太宗命法师玄琬在德业寺内为长孙皇后抄写佛藏经ꎬ为皇后超度祈福ꎮ这段文字当是瑶台寺为昭陵之陵寺的力证ꎮ定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官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上ꎮ目前虽未发现有关其附属佛寺定陵寺的明确的史料记载ꎬ但唐代诗人卢纶的«宿定陵寺(寺在陵内)»一诗[16]我们提供了诸多关于定陵寺的信息ꎮ使我们可以肯ꎬ为定ꎬ定陵有其附属陵寺ꎬ佛寺名即“定陵寺”ꎬ此寺与定陵的关系一目了然ꎮ从这首诗中亦可得知ꎬ定陵寺位于陵墙之内ꎬ十分靠近陵寝ꎬ并且陵寺内包含佛塔、佛殿以及禅室等佛教建筑[2]仍有史书中虽未明确记载具体名称及地理位置ꎮ除此三座陵寺外ꎬ但ꎬ经考证分析史料的确存在的陵寺ꎮ如唐高祖献陵附近至今仍保留有关于佛寺的遗迹ꎮ在献陵东北约一千米处有一是佛堂和一石座“被毁后遗留下来的石佛殿”ꎬ石座上并刻有佛经ꎬꎬ当地人称其为“石庙”“永徽六年正月三日ꎮ«唐会要»极有可能是献陵陵寺ꎬ卷四十八记载昭陵侧置一寺:

69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谏月:‘关中既是陛下所都ꎬ自长安而制四海ꎬ其间卫士已上ꎬ悉是陛下爪牙ꎮ陛下必欲乘衅灭辽ꎬ若不役关中人ꎬ不能济事ꎮ由此言之ꎬ理须爱惜ꎮ今者昭陵建造佛寺ꎬ唯欲早成其功ꎬ虽云和雇ꎬ皆是催迫发遣ꎮ豳州已北ꎬ岐州已西ꎬ或一百里ꎬ或二百里ꎬ皆来赴作ꎮ遂积时月ꎬ岂其所愿ꎮ陛下昔尝语宏福寺僧云:‘我义活苍生ꎬ最为功德ꎮ且又今者所造ꎬ制度准禅定寺ꎬ则大宏福ꎬ寺自不可大于宏福ꎮ既有东道征役ꎬ此寺亦宜渐次修营ꎬ三二年得成ꎬ亦为未迟ꎮ’”[17]

«旧唐书»中对此事亦有明确记载:“(永徽)六年春正月壬申朔ꎬ亲谒昭陵􀆺􀆺甲戌ꎬ至自昭陵ꎮ于陵侧建佛寺ꎮ”[8]由此可知ꎬ附属于昭陵的佛寺当不止瑶台寺一座ꎮ根据北宋游师雄于绍圣四年(1094年)绘成的«唐昭陵图»的记载ꎬ太宗昭陵附近的佛寺较多ꎬ有百城寺、香积寺、宝国寺、升平寺、安乐寺、澄心寺等ꎬ目前由于文献记录较少ꎬ尚无法断定哪座为皇家陵寺ꎬ而永徽六年所建陵寺很有可能就是«唐昭陵图»所记佛寺之一ꎮ

综上ꎬ为陵置寺这一现象产生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ꎬ它是唐代继承前代的陵寝建制而存在的依附于帝陵的皇家寺院ꎮ陵寺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帝陵建寺现象在唐朝的继续发展ꎬ也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深刻影响以及佛教与唐朝皇室的密切关系ꎮ目前学界对唐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陵的布局和遗迹、陪葬墓的分布与形制、唐陵石刻的遗存与特征等方面ꎬ对唐陵附属建筑的研究并不足够ꎮ唐代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变革时代ꎬ在继承汉代“方形格局”的基础上ꎬ又形成了“依山为陵”的特征ꎮ所以ꎬ唐代是研究中国古代陵寺制度的重要环节ꎬ而陵寺作为帝陵建筑的一部分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唐陵建制的时代特点ꎮ并且ꎬ对于处于陵寺的滥觞时期南北朝的思远佛寺已有考古发掘ꎬ成熟时期的宋代也有比较详细的史料记载ꎬ唯有陵寺发展时期

的唐代既缺乏考古调查研究ꎬ史料中又缺少记载ꎮ因此ꎬ对唐代陵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梳理中国古代陵寺制度的发展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ꎬ更能从新的角度分析唐陵建制ꎬ补充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ꎮ

[1]白固文.宋代的功德寺和坟寺[J].青海社会科学ꎬ

2000(5):76-80.

[2]田有前.唐代陵寺考[J].文博ꎬ2012(4):60ꎬ

62ꎬ63.

[3]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人

民出版社ꎬ2008:11-12.

[4]冉万里.帝陵建寺之制考略[J].西部考古ꎬ2006

(1):433ꎬ438ꎬ439.

[5]夏广兴.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与宋代丧葬习俗—

以尊胜墓幢的建立为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ꎬ2015(1):59-65.

[6]杨衒之撰ꎬ周祖谟校注.洛阳伽蓝记校释􀅰卷四

[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3:150-151.

[7]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0:845.[8]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5:73ꎬ

604ꎬ1831.

[9]李林甫撰ꎬ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中华书局ꎬ

2014:125.

[10]李建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

社ꎬ2006:17.

[11]宋敏求撰.长安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ꎬ2013.[12]陈广恩.关于长安志图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方

志ꎬ2005(8):26-31.

[13]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3.[14]杨晋.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M].西安:三

秦出版社ꎬ1994:15.

[15]李兰珂.隆尧唐陵‹光业寺碑›与李唐祖籍[J].文

物ꎬ1988(4):55ꎬ65.

[16]彭定求等撰.全唐诗􀅰卷二百八[M].北京:中华

书局ꎬ1999:709.

[17]王溥撰.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12:995.

【责任编辑 朱世广】

【参考文献】

WUJie

(SchoolofHistoryandCivilizationꎬShaanxiNormalUniversityꎬXi’an710119ꎬShaanxi)

Abstract:Thereareatotalof20imperialtombsintheTangDynasty(TangGaozongandWuZetianwereburiedtogether).AmongthemꎬtherearethreeimperialtombswithBuddhisttemplesꎬnamelyTangzuling’sGuangyeTempleꎬTaizongZhaoling’sYaotaiTempleꎬandZhongzongDinglingMausoleum.Theemergenceofthisparticularbuildingisnotaccidental.TangDynastywasdeeplyinfluencedbyBuddhismanditshistoricalinheritanceofthefu ̄neralcustomsofthepreviousdynastyꎬthelarge ̄scaleconstructionofBuddhisttemplesthroughoutthecountryꎬthelayoutofChang'anCityꎬandthelatergenerationsoftheMausoleumandtheworshipandblessingactivitiescontrib ̄utedtothephenomenonofbuildingtemplesfortheimperialtombs.ThroughtheanalysisoftheoriginofthetombtemplesinTangDynastyandthepurposeofbuildingthemausoleumtempleꎬwecanfurtherunderstandandperfecttheestablishmentofthetombtemplesinTangDynasty.

Keywords:TangDynastyꎻtombmausoleumtempleꎻLingTempleꎻGuangYeTempleꎻYaoTaiTempleꎻDingLingTemple70

OntheOriginoftheMausoleumTempleinTangDynast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