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困境透视与路径探析

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困境透视与路径探析

2020-11-06 来源:乌哈旅游
THEFORUMOFLEADERSHIPSCIENCE

·社会治理·

2023年第12期总第218期

DOI:10.19299/j.cnki.42-1837/C.2023.12.025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困境透视与路径探析

刘冬梅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农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方面具有深层价值意蕴。当前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热门趋势,但总体来看仍面临着扶持引导政策相对滞后粗放、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商业化同质化问题突出、数智化应用不够等多元困境。为此,文章建议通过优化完善政策衔接、构建多元主体共建格局、推动产业创新转化、加快农文旅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等多维路径协同推进,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作者简介:刘冬梅,中共莆田市荔城区委党校助理讲师(福建莆田351100)。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23)12-0106-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进一步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部署。目前,农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在中国广大乡村层出不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典型案例、生动样本。例如,2022年被列为“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成功入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卡拉村,充分挖掘利用非遗资源、田园风光、鸟笼文化、果蔬花卉美食等优势特色资源,探索打造了“农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业态,形成了鸟笼产业、非遗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业、特色农业、养殖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与此同时,学界围绕乡村文旅融合及相关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农文旅的研究阐释却相对滞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下,亟须对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深意及优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一、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

农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都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我们要积极挖掘、充分发挥农文旅深度融合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各项功能。

(一)有助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由于乡村在资源环境、要素禀赋、基础设施、人才引进、融资机制、市场衔接等方面存在短板,极大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表现在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小、散、乱”特征、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等方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

106

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乡村自然人文资源为前提条件,以农业为基、文化作魂、旅游当介,强调对乡村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资源要素转化。近年来,各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层出不穷,聚焦农业资源优势,拓展农业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元功能和价值,找准农业转型升级路径,加速了传统农业创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数字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健康农业等等农业新业态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有助于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但受土地、政策、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充分,大多集中围绕农业展开,且农业产业链不健全,农业功能价值未完全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够、后劲不足、产业链条不长,一二三产业之间联系程度不高,如何夯实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深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在优势产业上做好补链强链延链,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转变以及产业链更加完善,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议题。农文旅产业依托农业农村资源,通过一二三产业及相关资源要素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完善产业链缺口,延长产业发展链条,使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我国乡村落实“五个振兴”的重要抓手。

(三)有助于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农文旅深度融合在夯实农业基础的同时,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了乡村经济多样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新动能。各地乡村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涌现出许多有益的实践范式:有些乡村地区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和农情农事农时,

107

深入挖掘自然风貌、生态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传统技艺等资源,跨界创新,催生了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中医农业等新产业以及农事体验、特色民宿、直播电商、研学旅游、康养经济等新业态。乡村交通物流、餐饮购物、文体健身等现代乡村生活服务业也在加快发展。有的地区依托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开辟了“生态观鸟+森林康养”发展模式,培育了“鸟导”“村滴”、民俗推广员等新的就业岗位,村民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兼顾了生态保护和村民增收。

(四)有助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新产业新业态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吸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吸引了大量村民返乡就业创业。与此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守护乡村的“根”与“魂”、实现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也是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乡土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与魅力,根植于村民内心的道德准则约束着村民的行为和处理方式,帮助人们以一种更为谦容的方式和谐相处。由此可见,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乡村人民生产生活的精神支柱,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具有积极意义[2]。农文旅产业促进了农耕、民俗、服饰、建筑、饮食文化等优秀的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带动了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涵养向善向美的文明乡风民风家风。此外,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农业、人文与生态相互映衬、完美融合,“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困境透视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文旅融合发展释放了农村的巨大活力,农业、旅游、文体、教育、康养等跨界融合发展成为乡村产业创新实践趋势,

花文旅、茶文旅、果文旅、食文旅、康养旅、体育旅等特色产业层见叠出,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新趋势,也成为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要看到,农文旅深度融合面临着多元困境。

(一)扶持引导政策相对滞后且粗放

近年来,随着农文旅融合进程加快,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引导政策,众多乡村地区借力政策利好加持,在机构职能、产业嫁接、市场衔接、服务对接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农文旅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在实践中,农文旅融合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政策错位,体现为政策的迟滞性和粗放性,乡村农文旅产业政策出台滞后于乡村振兴实践,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速度不匹配。此外,由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往往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特征,众多乡村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很难与政策完全契合,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的衔接性与适配性也存在差距,政策的粗放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

(二)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

从目前乡村农文旅项目的投资主体来看,政府主导投资占比大,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投资环境不健全等因素抑制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农文旅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投资规模大、孵化周期长、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社会资本对其预期不足。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其身份也伴随一些难以克服的不足,如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创新服务能力较弱、商业运作水平不高、无法很好地发挥农文旅融合发展综合效应,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由于客流量减少和市场收缩,一些农文旅项目陷入资金周转率低和融资难的困境,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难以为继。

(三)同质化问题突出

同质化是当前阻碍农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

后,大肆开发建设,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破坏了原有的乡土风情,抑制了游客的消费欲望,导致游客回头率低、停留时间短,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有的地方对特色优质资源挖掘不够,没有凸显当地特色,缺乏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的旅游产品,或盲目跟风,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元素、旅游产品相类似,“千村一面”现象突出,大同小异的乡村农文旅项目吸引不了游客重复游玩的兴趣,市场竞争力大大降低。有的地区对旅游市场的发展动向和需求不敏感,市场开拓不足,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高品质的农文旅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效益不明显。

(四)数智化应用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在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和数字化产业政策引导下,旅游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进程加快,技术驱动下的“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技术的加持也使得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再添新动力和新机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文旅产业已具备数字化、智慧化的基础,但数智农文旅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试错成本高,数字技术加持仍处于起步阶段,数智化应用和运作模式还不够广泛、成熟,部分数字农文旅产品是“网红概念”和技术手段“炒作”的产物,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农文旅数据未实现共享共通,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破解上述困境,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亟须优化完善政策衔接、构建多元主体共建格局、推动产业创新转化、加快农文旅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等多维路径协同推进,全面助推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完善政策衔接

农文旅深度融合需要有效的政策扶持与引导,政策契合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农文旅融合项目运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乡村农文旅融合要嵌入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战略规划,找准两者在关键环节、时点

108

上的契合点,构建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整体政策框架,在农业、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对市场的引导、监管。另一方面,要科学把握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既要看到农文旅深度融合是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也要看到各地农业发展状况、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国家与地方政策、区域政策之间要适配调整,地方政府不仅要长远、系统规划乡村农文旅发展,在基础设施完善、农文旅项目引进、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提供相容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还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对乡村的整体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有效识别并精准施策。

(二)构建多元主体共建格局

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农文旅深度融合是拓展乡村农文旅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业融合综合效益的有力举措,对于政府而言,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各方利益的协调,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投融资平台,提供良好的经商环境和优惠条件,激发目标客商投资、建设乡村的热情,积极促成农文旅项目的招商引资。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投资,推动多元主体共建格局的形成。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关联性等特点,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也要在政府引导下多措并举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投资于农文旅产业,各类市场主体应以乡村现代化和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开展公平有序竞争,加强彼此间的合作,特别是农文旅龙头企业,其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在人才和技术方面优势明显,能够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以及产业帮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共建格局,尽快建立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推动产业创新转化

近年来,农文旅产业拓展旅游新场景,具备地域特色、农文旅融合、消费带动作用强的优秀产业络绎不绝。在资产增值、产品销售、专业服务、商业租赁等产业转化方面效果显著,各地持续探索挖掘农文旅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发挥农文旅产业对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娱乐、文

109

创、研学等消费领域的拉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异、乐”等多样化和个性化体验需求的升级,农文旅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通过各种要素融合、产业渠道拓宽、产业功能创新延伸等,将农村自然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人文遗产遗迹等特色资源有机融合,积极开展文化体验、康养保健、乡村民宿等新兴产业,露营休闲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学游、田园拓展训练等新型业态获得较快发展,农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要素深度关联,农文旅融合发展逐步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质量迈进。

(四)加快农文旅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当今世界,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迎来提质增效的换挡期。一要利用数字技术精准捕捉旅客需求。搭建“数智”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对旅客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及时有效把握旅客分布、旅游偏好和消费习惯,推出更加智能化、定制化、多样化的农文旅项目,更好满足乡村农文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与个性化追求。二要加强乡村农文旅产业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人流量分析、产品销售、应急保障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网络咨询、智慧导览、云上旅游、数字展馆、电商购物等多元动态服务供给。三要借助科技手段促进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线,等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持续推进“农业+文化+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主旅游+N”模式、业态、产业创新,注重开发数字衍生品,丰富产业、产品与

服务业态。参考文献:

[1]苏锐,范海刚.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愈发坚定有力[N].中国文化报,2023-03-11(5).

[2]

毕兰雪.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南方农业,2022,16(2).

责任编辑:聂慧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