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草船借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濡须口

“草船借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濡须口

2021-06-08 来源:乌哈旅游


“草船借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濡须口

濡须口是古巢湖出水口,雄关锁钥,地理位置险要,位于今巢湖市东南银屏镇锥山村境内。史志记载:“巢湖水向东南流,经七宝、濡须两山对峙间,以口名之,即濡须口。”此口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凿,巢湖水由此出口,经古濡须水通达长江。濡须山在东,七宝山在西,山势壁立险峻,夹岸对峙如门阙,濡须水冲关而过,是个天然的关隘与南北间的咽喉地带。

据《舆地纪胜》载,濡须山与七宝山隔水对峙,山势险峻挺拔,濡须水从两山脚下湍流穿过,是历来兵家重兵争夺的险要之地。濡须山在如今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七宝山在如今的安徽省芜湖市代管的无为市境内,两座山所在的位置,至今是含山与无为

两地与安徽省合肥市代管的巢湖市三地之间的结合部。

在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一个地方,就是濡须口。在诸多史料当中,对濡须口的记载出现了两处,一处为濡须水中游的濡须口,即在部分史料中所称的“古濡须口”,是魏、吴第一次濡须之战时,曹军与吴军激战的濡须口。

在这一次濡须口之战中,东吴名将董袭在此地迎战曹军,夜里又恰好赶上的风暴袭击,董袭未能听从部将劝谏撤离,最终船毁人亡。这一处濡须口的所在地,隶属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管辖。

第二处濡须口,是濡须水汇入长江的入水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魏、吴双方进行第三次濡须大战时,东吴名将朱桓与曹魏名将曹仁激战的濡须口。此处濡须口的所在地,隶属于如今的安徽省芜湖市代管的无为市管辖。

濡须口西侧七宝山上有巨石,明代建有“烟霞亭”,取杜子美:“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之意。三国时曹魏占此山为西关立栅建营以拒吴,现山中留有“插旗石”与“瞭望石”等遗迹。彭铨诗云:“紫气霏腾翠黛山,山头巨石势巉岩。请询七宝今何在,赢得虚名满世间”。七宝山满目葱茏,山上曾建“七宝寺”,“层叠云峦,众山扼拱,弥望蔚葱,烟霞无际”,旧志列古巢八景之“七宝烟霞”,曾引来无数文人雅士来此吟诗作赋。

濡须口东侧的濡须山以山形似龟又称为东龟山。旧时有寺,山腰有石池,四季不竭。清康熙《巢县志》记载,此山为濡须口东之濡须山,与七宝山相对。山顶有明代所建砖塔一座,乃巢邑水口之禽星塔及儒学巽峰,明嘉靖年间废。清道光八年,邑绅李针等捐赀重建为七层“文峰挺塔”。清巢县县令聂芳曾题联:“日曜三竿,到处湖光海色;峰青一点,飞来竹影松声。”

三国时期,曹魏与孙吴围绕此关口进行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激烈争战,孙权接受吕蒙建议在濡须口之东建濡须坞,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似半月,又叫“偃月城”,是为东关,以抗曹操;曹操在濡须口西七宝山上建栅筑寨以拒孙权,是为西关。曹操四越巢湖而不过的历史典故,使南宋词人姜夔留下“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的名句。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作油船由合肥出巢湖,攻打东吴坚守的濡须坞,双方在此相持一月有余,不分胜负。后孙权水军反攻西关,曹军坚守不出,孙权遂乘轻船从曹军西关观阵,引发曹军弓弩乱发,射满吴船一面,船歪;孙权又令掉转船头,以另一面受箭,使箭均船平,方才从容回营。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草船借箭”故事的原型,实际上发生在锥山村附近,是孙权借箭,只不过被罗贯中移植到诸葛亮身上来突显他的智慧。《三国志·魏略》对此有明确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曹操因此赞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明代晋江人苏茂相吟诗《濡须坞》曰:“怪却曹瞒见敌愁,风樯云马列貔貅;长江未必雄天堑,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代乌江县令龚相游览古濡须口也曾有诗云:“南北安危限此关,奔流一去几时还?凄凉千古干戈地,春水方生鸥自闲。”这首怀古佳作写景抒情,留下了无限的感叹。现在,三国风云烟消尘散,古濡须河已经改道,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两关三寺山无数,藏在濛濛烟雨中”,在此,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濡须山的神奇、七宝山的秀美,近年新建的合福高铁与北沿江高速交叉从此口经过,雄伟壮观的高架桥使千年古隘口增添了现代气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