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荆各庄矿实习报告

荆各庄矿实习报告

2023-03-05 来源:乌哈旅游


开滦荆各庄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采矿****

指导老师:***、***、***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唐山市开滦集团荆各庄矿

目录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基本安排 三、实习内容

1.矿井概况

2.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3.区域地质背景 4.气象与地震

5.地质特征及主要可采煤层 6.井田开拓 7.大巷运输方式 8.采区布置及装备 9.提升系统及供电系统 10.通风系统 11.排水系统 12.地面生产系统

四、心得体会

一、 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以了解地下井巷工程为主,同时了解矿井通风等为辅而进行的实习,重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认证,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本次荆各庄矿生产实习,巩固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知识面,锻炼我们在采矿技术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实习基本安排

本次实习包括两次下井和听两次报告。根据副井罐笼的荷载要求,我们按学号分成每组28人的小组,下井两次分别到了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参观学习。分别听了一次班前会和一次煤炭行业最近形势的分析报告。

三、实习内容

1.矿井概况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荆各庄矿业分公司(以下简称荆各庄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境内,始建于1958年,1962年停建,1970年恢复建井,1979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a,该矿于1980~1983年进行了重大技术改造,主要对西风井、南翼、西翼皮带巷工程以及主井的提升能力等进行了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生产能力,1984年最高达到217万吨。1997年核定能力为170万吨。2007年底矿井核定生产能力201万吨。

2.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井田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5′41″~118°13′04″,北纬

39°45′08″~39°43′18″,隶属于开平煤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中隔凤山~缸窑背斜自成一盆状向斜。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3.4公里,北端闭合,南端开放,其轮廓恰似一直径3.5公里的亚圆形,面积10.645平方公里。井田北部、西部及南部均以12-2煤冲积层下潜伏露头为界,东部及东南部以F3断层为界,深部以12-2煤盆状向斜底-550m标高为最终深度。在荆各庄井田范围内无小煤矿开采,但井田边界F1~F3断层的外侧为刘官屯煤矿。该矿与本矿有700m岩柱相隔,煤层赋存条件与本矿一致,地质储量7490万吨,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在生产准备期间,于2004年12月7日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目前该矿仍处于停产状态。

荆各庄井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北偏东约13 km处,南距马家沟矿6 km,距原京山铁路开平车站10 km,东距陡河发电厂4.5 km。行政区域属唐山市开平区管辖,井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205国道途径本区,并与津唐、唐港、京沈高速公路相连;水路运输东有秦皇岛港,西有天津港,南有京唐港。水、陆交通发达 。

3.区域地质背景

荆各庄井田为一平坦的冲积平原,东南面沿陡河东岸是由奥陶纪灰岩构成的东北——西南方向起伏伸展的低山丘陵。从东往西有巍山(+290 m)、凤山(+180 m)、小梁山(+100 m)和菀豆山(+38 m),由菀豆山向西南倾没于平原之下。由巍山向东北低山丘陵接连绵延,地势逐渐增高,直到青龙山标高达+493.01 m。在井田北面约7 km为由震旦纪灰岩构成的低山丘陵,东西方向横伏,这两条低山丘陵在井田东面的青龙山一带相汇合。低山丘陵的伸展方向与地层走向方向一致。井田内地势平坦,但北部稍高,向南低下,北部地面标高为+38.8 m(湾35孔),南端标高为+23.85 m(湾补6孔),倾向陡河。由于多年的开采造成矿井东部地表塌陷,形成大面积的积聚水坑,积水面积约87.6万m²。

荆各庄井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中隔凤山~缸窑背斜自成一盆状向斜。断裂构造和褶曲是井田内的主要构造形式,并由此造成含煤地层的产状起伏变化、节理裂隙纵横发育。根据井田内各区

段构造特征的差异,可将井田划分为三个构造块段:西翼块段、东翼块段和中南块段。

西翼块段内地层由东向西逐渐变陡,倾角15°~55°,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且多数为冲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大于45°,正断层少见。断层走向主要为NNE向,为井田内构造最复杂地段;东翼块段内地层产状一般较为平坦,倾角多在15°以下,以断裂构造为主,且多为正断层,断层面倾角多在60°以上,逆断层以逆掩断层形式多见,断层面倾角常常小于45°,断层走向呈NW向或NNW向;中南块段内地层产状平缓,倾角0°~15°,以NW向的正断层较为发育,构造复杂程度介于西翼块段和东翼块段之间。

4.气象与地震

井田地处于我国的暖温带,南临渤海,受温带季风影响,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多偏北风,夏季炎热,多偏南风,全年温度变化较大,最高气温39.6 ℃,最低气温-21 ℃,平均气温11.1 ℃;平均降雨量为614.7 mm,最大降雨量为1007.7 mm,年平均蒸发量1321.1 mm;冰冻期由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初,冻土深度0.6~0.8 m;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其次为偏北风,最大风速为25 m/s;根据河北省最新颁布的地震区划图,地震烈度为Ⅷ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所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1~0.15g。

5.地质特征及主要可采煤层

(1)地层特征

荆各庄井田隶属开平煤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开平煤田地层属华北型沉积。煤田古生代地层广泛分布,石炭——二叠系为含煤岩系,各系、统间多以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含煤地层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区域内没有出露。荆各庄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

和二叠系下统,基底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含煤地层特征与开平煤田其它井田基本相同,本阶段所揭露的地层有变化的地段主要在9煤以上至6煤及12-2煤以下至15煤,其层间距及岩性略有不同。

(2)地质构造 1)构造

荆各庄井田地质条件分类为Ⅱ-ⅡaⅡbⅠcⅠdⅢeg,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较复杂。

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褶曲次之。井田内共揭露断层337条,其中大中型断层9条,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条。落差较大断层多位于井田边界或边缘地带,除F26、FE9、F19等少数断层影响采区的合理划分外,其他落差较大的断层均可作为采区的自然界限。荆各庄矿井下小断层较为发育,井下小正断层相对比逆断层发育程度

高。小正断层发育的优选方位为近WE向和NWW向,此外发育有NE向的一组断层,其优选不明显;逆断层发育的优选方位为近SN向和NEE向,WE向和NWW向的小逆断层发育程度较低;节理或裂隙也是井田内发育最广泛的地质构造,按其走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组,即:NWW向、近WE向、近NNE向,由此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节理发育系统。 荆各庄矿业分公司井下小构造也非常发育。由于每一个小构造的产状都要受到局部因素的干扰,如岩性不均一,岩层面和早期构造变形的影响等。所以,为了突出总体构造的代表性产状,采用地质统计方法,分别作了荆各庄矿井下小正断层和逆断层的走向玫瑰花图。

荆各庄矿业分公司井下小型正断层比逆断层相对发育程度高。由以上井下小断层的走向玫瑰花图可见,就总体断层来说,其走向的优选方向为NWW向和近WE向,此外还发育有近SN向的一组和NW

向的一组小断层,这在小型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玫瑰花图中也有所体现。小型正断层发育的优选方位为近WE向和NWW向,此外发育有NE向的一组断层,其优选不明显;逆断层发育的优选方位为近SN向和NEE向,WE向和NWW向的小逆断层发育程度较低。 节理或裂隙也是井田内发育最广泛的地质构造,按其走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组,即:NWW向、近WE向、近NNE向,由此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节理发育系统。不同走向的节理在不同采区的发育程度有所差异,西翼采区NNW向的节理最为发育,分布密度为每米11条,NNE向次之,每米5条。在东翼采区则以NNE向节理为主,分布密度每米9条,NNW向次之,分布密度每米6条。

在同一采区,节理在不同的煤层、岩层中的发育程度亦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煤层中的节理密度要远远大于岩层。在各可采煤层顶板节理分布密度中,9煤最大,12-2煤次之, 12-1煤最小,这都为评定煤层顶板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所观测到的节理中,就其力学性质而言可分为两种,即剪节理和张节理,其中以剪节理最为常见,节理面平直光滑,偶有小的擦痕,倾角多在45°以上,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多为折尾形式尖灭。而张节理节理面一般较粗糙,呈张开状,产状不稳定,延伸也较短,节理面内有方解石充填,充水、导水性强。

根据区域勘查,在开平煤田范围内,开平向斜东南的唐家庄、林西、吕家坨与范各庄诸矿均有岩浆岩的分布。本井田范围内没有发现岩浆岩侵入。

经地面钻孔、井下钻孔、巷道工程和实际开采揭露证实,井田范围内不存在各类陷落柱。

2)构造对生产的影响

褶皱、断裂以及岩浆岩侵入等地质构造和活动控制着煤层的埋藏深度、厚度及赋存状态,通常造成煤层的重复或缺失,对煤层进

一步复杂化,并进而影响煤矿的正常开采,给煤矿地质研究和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是困扰煤矿生产的主要问题。构造因素中影响较大者当为断裂,它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也破坏了矿井生产的连续性。

开平煤田晚古生界煤层沉积后,在燕山早、中期NW-S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轴向NE的褶皱,奠定了开平煤田的主体构造格局,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第Ⅰ幕构造运动对该构造进行了叠加改造。岩层发生褶皱时,正常情况下背斜脊线的顶端总比两翼岩层产位要高,而向斜相反;断裂活动中,相对上升的断盘总比相对下降的断盘位置要高。遭受褶皱和断裂变动的含煤岩层,其产位自然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直接影响煤层的赋存状态。 褶皱作用是造成含煤地层水平缩短的最主要方式,使地层相应的缩短,造成煤层明显的水平变位。含煤地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水平变动的同时,在垂向上也发生了相对的变位,表现为煤层埋深变化的差异性。含煤地层受褶皱作用,造成煤层厚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煤的赋存状态。褶皱是煤系变形中最常见的构造现象,它是岩层在弯曲过程中煤层产生塑性流动而造成的,层面基本保持连续完整,但厚度发生明显变化。一般情况下,在构造稳定地区煤层如果出现流变则大多数向翼部加厚;而在其它构造变动地区褶曲变形中的煤厚变化则向转折部位加厚。单纯由弯流褶皱作用造成的层滑规模较为有限,但对赋煤状态却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影响煤层厚度的变化。

荆各庄井田自身为一个盆状向斜,井田中南部有一小型背斜,轴线方向N40°E,长600m以上,背斜西部一翼产状相对较大,东部则地层较舒缓,但对采区的划分影响不大;而背斜脊部张性断裂较发育,同时煤岩层均有拉伸变薄现象,会给矿井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大中型断层影响到井田采区的划分和采面的布置,在矿井地质

和矿井水文地质方面影响到生产活动。F1、F2、F3断层在地质及水文地质方面对井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断层带附近地层被断褶得错综复杂,支离破碎,其两侧延续到相当范围,裂隙节理丛生,使地层具有强充水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沟通了上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使邻近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其防水煤柱范围内仍是井巷工程禁区。F16断层是轴东采区与南翼采区、东翼采区与南翼采区的划分界线,不仅落差大,而且断层破碎带宽,局部达0.1~1.1m,因此曾一度具有很强的充水性,给延深工程的施工带来许多困难。 构造控制了煤层赋存形态,进一步影响了采区工作面工程的合理布置,极大的影响了工作面高产高效采掘。例如,1124B处揭露的逆断层,在断层带附近煤层十分破碎,且受到强烈的牵引作用;再如,在2393下运道处揭露的断层,在靠近断层面附近,煤层和岩石破碎,并且牵引构造发育,给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1494下运道处揭露的FW43逆断层两盘牵引现象明显,煤层破碎,下盘发育一个小型正断层,使巷道全岩,都影响了煤矿的正常安全生产。因此,对于构造的研究控制将促进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断层影响生产(煤层变薄,牵引,顶底板破坏)素描图

(3)主要可采煤层及煤质

井田煤系地层主要由石炭系上统和二叠系下统组成,含煤地层总厚约450 m,共含大小煤层十九层,煤层总厚达25.3 m,含煤系数5.7%,其中可采煤层共四层,9、11、12-1和12-2煤,平均总厚度16.22 m,可采含煤系数3.6%,可采煤层集中在赵各庄组和大苗庄组,其它煤层为不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现分述主要可采煤层。 9煤:井田内厚度为0.00~17.67 m,平均厚度为7.43 m,煤层倾角为0°~64°,平均为15.6°,区内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最厚点在西翼采区湾36孔。本煤层一般含2~3层夹矸,多为炭质页岩。

11煤:井田内厚度为0.37~4.22 m,平均厚度为1.62 m,煤层倾角为3°~68°,平均为14°。区内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东翼、西翼、轴东采区厚度较大,而南翼和轴西采区则较薄,最厚点为湾33孔所见。含1层夹矸,但夹矸分布不稳定。

12-1煤:煤层厚度为0.53~4.05 m,平均2.17 m。倾角为0~65°,平均为15°,区内煤层厚度变化较稳定,煤层中间夹1层稳定的炭质泥岩,上分层煤厚为0.19~1.95 m,平均0.85 m,下分层煤厚为0.20~2.06 m,平均0.75 m,夹矸厚度为0.00~1.64 m,平均0.698 m。

12-2煤:为矿井主采煤层,厚度为1.27~11.58 m,平均5.00 m,煤层倾角为0~69°,平均16°,区内煤层厚度形态变化较稳定,含4~5层夹矸,最多达11层,为复杂结构煤层,其中下部含一层分布极稳定的细砂岩夹矸,厚度0.02~0.78 m,平均0.39 m。

煤层厚度变化图

荆216#7#

荆26荆16荆126#7#8#放水3荆318#9#10#9#10#11#11#121#122#12-12#K6K515#121#122#12-12#K6K515#K4K3K3

煤层间距(m) 煤层 最小 9 11 1.80 12-1 12-2 1.50 9.00 38.27 9.00 最大 45.00 平均 17.80 17.90 4.45 1)灰分:各煤层灰分变化较大。

从煤层特点看11煤比较薄,其顶底板均为泥岩,断层多,回采过程中顶底板岩石容易混入,造成毛煤灰分增加,而影响9煤煤质的主要因素是地质构造,如1495采掌,断层多达12条,底板起伏大,造成综机割底板,致使灰分大大增加;另一个因素是顶板冒落,在掘进过程中巷道丢底,在回采过程中顶板冒落直接混入煤中。12-1煤及12-2煤其顶底板均为粉砂岩及细砂岩,坚硬致密,不易产生冒高,所以其毛煤灰分变化不大。从各采区灰分变化看,由于采区回采产量分布不均,仅以东翼采区和西翼采区进行比较,9煤的灰分变化基本上一致。其它如南翼12-2煤比东翼12-2煤灰分高,其毛煤灰分比煤层煤样灰分增加值分别为 5.95%、4.33%,说明南翼12-2煤混入的夹矸量比东翼的要大。

2)硫分:井田各煤层全硫平均含量为0.25%~3.66%,其中9、12-1、12-2煤含量分别为0.5%、0.48%、0.40%,均低于1%,属低硫煤;11煤含硫量最高为2.63%~3.66%,平均为3.07%,属富硫煤。其它形态硫含量中:有机硫占36%,黄铁矿硫占59%,硫酸盐硫占2.5%。

3)磷分:磷分平均含量0.008~0.0825%,其中11煤为特低磷煤,9煤、12-1煤为低磷煤,12-2煤为中磷煤。

4)发热量

各可采煤层发热量变化范围在18.01~24.18 MJ/kg之间,各煤层发热量由大至小排列为:11煤~9煤(Ⅰ)~12-1煤~12-2煤~9煤(Ⅱ、Ⅲ)。一般情况是煤层灰分高的发热量低,而煤层灰分低的其发热量高。矿井中11煤、9煤一分层发热量最高,而9煤二三分层、12-1煤、12-2煤发热量较低,且相差不大。

5)煤的结焦性

从9煤层铁箱试验的结果(图4-5),得知9煤焦炭的块度很小,

通过25转/min的转鼓试验,100转后筛分结果:大于80 mm的等于0,80~60 mm的为6.4%,60~40 mm的为20.8%,5 mm以下的则多达49.6%,说明焦炭抗碎性很差。经250转后,焦炭块度大于80 mm的等于0,80~60 mm的为0.8%,60~40 mm的占10%,而5 mm以下者达63.6%,说明焦炭抗磨度性很差。

6)煤的工业用途评价

井田内各煤层均属气煤,小牌号为气煤1号和气煤2号,根据9煤铁箱试验结果,煤的结焦性能较差,块度小,抗碎性及抗磨性能较差,不适于单独炼焦之用,但可以考虑作配焦用煤;煤的焦油含量较高,属富油煤~高油煤,可考虑煤的综合利用。由于煤的发热量均在18.01~24.18 MJ/Kg,可作为动力用煤。

6. 井田开拓

开拓方式为中央竖井水平阶段方式。采掘方式为大巷盘区和集中上山开采,煤层间开采顺序为自上而下,采煤工作面布置均为走向长壁,各煤层均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为自然垮落法。

7. 大巷运输方式

(1)井下运输方式

该矿井井下主要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方式,井下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方式。

(2)主要运输、辅助运输系统情况 1)主要运输系统

矿井煤炭运输全部为胶带输送机运输。原煤运输系统分为南翼运输系统、西翼运输系统、采区运输系统。

2)辅助运输系统

井下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牵引,主要担负矸石、设备、材料和人员的运输,大巷运输方式为轨道运输, 轨距600mm,电机车型号为ZK-7-6/550型,矿车型号为MG1.7-6A型。

(3)主要运输系统设备技术参数 1)西翼运输系统

西翼运输系统共布置有5部SDJ-150型胶带输送机,全长为1778m,每部输送机为双滚筒驱动,功率为75kW×2;带宽1.0,带速为2.2m/s。

2)南翼运输系统

南翼运输系统共布置有3部胶带输送机。

南翼一部:型号SDS-300型(改造),功率75 kW×4;带宽1.0,带速2.5m/s;长度272m;倾角15°。

南翼二部:型号SDS-150型(改造),功率75kW×2;带宽1.0,带速2.1m/s;长度600m。

2049强力皮带:DX型钢丝绳芯,功率160 kW×4;带宽1.0,带速2.5m/s;长度800m;倾角12°。

3)采区运输系统

采区内上下山及工作面顺槽各胶带输送机均为SDJ-150型胶带输送机。

8. 采区布置及装备

目前矿井生产采区为东翼三水平、南翼三水平、西翼一水平复采及工业广场煤柱挖潜,开拓工程已基本结束。

9. 提升系统及供电系统

(1)提升系统

荆各庄矿主井提升系统采用的是单滚筒分裂式提升机,其型号为UP4—3.2。与其配备的是两台1000KW电动机,其型号分别为ATIB68—16,4JM5653—5/16的电机。提升机的最大静张力为215.6kN,最大静张力差为137.2kN,最大提升速度为11.82 m/s,一次提升量为7.5—9.0吨。主要担负全矿原煤提升任务,设计提升能力为每年240万吨,提升高度为411.39米。天轮采用的是直径为4米。提升容器为10m3箕斗,提升用钢丝绳为英国产28mm左右旋向各两根,型号为6*25TS(12/12/1)BR(6/1)FC,罐道用钢丝绳为密封式38.5mm绳共8根。平衡用钢丝绳为18*7-Ф40-150绳2根。井架高度为41米,井筒直径为5.0米,制动系统采用的是液压盘闸制动系统。

该矿井有两个副井,均采用立井提升方式。1号副井井筒直径6.0m,装备一对铝合金双层轻型罐笼,用来升降人员、提升材料、矸石、设备等,并兼作矿井进风及各种管线等敷设。2号副井井筒直径6.0m,装备一对钢铁双层罐笼,用来升降人员、提升材料、矸石、设备等,并兼作矿井进风。1号副井:提升机为2×4×1.7型捷克双滚筒绞车,用一台1000kW电动机拖动,实测最大速度7.217m/s。提升1.7t矿车,上层可载人员28名。2号副井:提升机型号为JKM-2.8/6 绞车,用两台800千瓦电动机拖动,实测最大速度9.8m/s。提升1.7t矿车,上层可载人员35名。1号副井提升能力核定为153.5万t/a。2号副井提升能力核定为224.8万t/a。矿井副井提升系统总能力378.3万t/a。

(2)供电系统

荆各庄矿业分公司建有一座地面变电站,输入电压等级为

35kV,输出电压等级为6kV。35kV高压电源输入线路为3路,其中317、318两条线路来自新城变电站、311线路来自后屯变电站,线路总长度为27.4km。

矿井主变压器有3台,总容量为6300kVA×3,其中两台变压器并联运行,一台变压器备用。矿井最大电力负荷为12180kW,平均电力负荷7815kW。通风、排水和人员提升时所需负荷为:800kW(主扇电机功率)×0.8(负荷系数)+(900×5+300×1+450×2)(水泵电机功率)×0.55(负荷系数)+(1000KW×2+1000kW+800KW×2)(主、副、风井绞车电机功率)×0.35(负荷系数)=5385kW<6300kW,备用负荷能够满足通风、排水和人员提升的要求。

从变电站输出的6kV高压线路经副井、风井井筒输送到井下-375水平中央变电所,-375中央变电所为分段运行方式,共有8条母线段,其供电范围包括: -375水平中央泵房18台主排水泵;6个采区变电所(1138配电室、1037配电室、集控配电室、西二配电室、南二配电室、2048配电室);-475中央变电所、-530中央变电所。-475中央配电室为分段运行方式,有3条母线段,供电范围包括:-475水平中央泵房4台主排水泵;2030采区配电室。-530中央变电所为分段运行方式,有3条母线段,供电范围包括:-530水平6台主排水泵;3个采区配电室(3049配电室、3032配电室、3033配电室)。 采区变电所将6kV变为660V,输送到各工作面,综采设备(液泵、机组、采面刮板输送机)为1140V,由采区移动变电站供电。 矿井地面主井绞车、1号副井绞车、2号副井绞车、主扇、压风机、选煤厂、6kV架空线路直接由地面变电所输送6kV电源,供电能力满足生产能力的需要,两回路供电安全可靠,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无失爆现象,“三大保护”齐全可靠。

10. 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中央分列式)。在井田中央布置了主井、副井两个立井担负进风任务,在井田上部边界中间布置一个立井作为回风井。

矿井主扇选用上海鼓风机厂生产的GAF-21.1-10.5-1轴流式扇风机,矿井主要扇风机的工作方法为抽出式。其排风量为88.61m³/s,工作风压为205mmH2O,矿井有效风量率为93.49%(2007年4月底)。反风方式为反转反风,将主扇叶角度调整到118.5度,即可反风。

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回风井装备有两台电机功率800kW,型号2KZ-28的主扇,一台工作一台备用。目前,矿井总进风量8889m³/min,总排风量9688.8m³/min,矿井实际需要风量6757.33m³/min m³/min。2010年核定矿井的通风能力为178万t/a。

11. 排水系统

矿井共有三个水平,采用阶梯式排水。一水平排水从-375m直接排到地面,共布置18台水泵,其中7台工作(实际只需5台)、7台备用、4台检修(清水泵3台)。水泵型号:MD450-60×8(15台),每台设计排量为7.5m³/min,扬程413m、 MD155-67×8(2台),每台设计排量为2.58m³/min,扬程413m以及MD280-65×8(1台),设计排量为4.67m³/min,扬程413m。合计排水能力为122.33m³/min,实际排水能力按额定排水能力的70%计算,实际排水能力为85.631m³/min。

二水平排水从-475m排到-375m,共布置水泵4台,其中1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水泵型号:KND450-60×3(4台),每台设计排量为7.5m³/min,扬程110m。合计排水能力为30m³/min,实际排水能力按额定排水能力的70%计算,实际排水能力为21m³/min。

三水平排水从-515m排到-375m,共布置水泵6台,其中2台工作、3台备用、1台检修。水泵型号:MD450-60×4(6台),每台设计排量为7.5m³/min,扬程160m。合计排水能力为45m³/min,实际排水能力按额定排水能力的70%计算,实际排水能力为31.5m³/min。 矿井预计正常涌水量为13.6m³/min,预计最大涌水量为19.05m³/min。一、二、三水平预计正常涌水量分别为3.45、6.75、3.4m³/min,预计最大涌水量分别为4.7、8.88、5.47m³/min。 三个水平的工作水泵均能在20小时内排出矿井24小时的正常涌水量,工作水泵加备用水泵均能在20小时内排出矿井24小时的最大涌水量,联合排水试验、水泵性能测试记录和报告齐全。

12. 地面生产系统

该矿地面生产系统完善,在工业场地内集中布置有:主井井口房、副井井口房、绞车房、风机房、变电站、办公楼、原煤储存仓等。

四、心得体会

即将面临找工作的我们,又一次来到煤矿实习,在我们即将步入工作岗位前再一次深入了解我们将要工作的环境。经过这几天的实习,感悟很深,受益非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做好每次实习的所有工作,同时在实习中应该勤动脑、多动嘴、积极配合老师和领导的工作,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前觉得书本上很空洞的东西现在清楚明了了许多,我真正的感到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内涵,自己亲身实践的东西是自己永生难忘的,这也是人类得以生活得更好的根本原因。要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做事原则。这样能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在大学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专业基础

课。在这次认识实习中,无疑是对这些课程的巩固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对井下开采有初步认识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这次生产实习为正在进行的专业课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认识。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煤矿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事故是由于违规操作和管理疏漏等原因造成的。作为未来的煤矿开采人员我们应该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采矿技术和管理技术,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使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采矿行业环境比较恶劣而且条件比较艰苦,是多种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行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事故带来的损失非常巨大。我们应该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们更应该改善矿工的工作环境,减少危险系数,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第一次坐罐笼感觉很新奇,看着矿灯照亮的地方,脑子里想着老师讲过的东西,感觉一下形象具体了许多,还有就是感觉到耳朵好难受,有点失重的感觉。到了井下走了没多久的上山就感觉累的不行,才体会到工人师傅的辛苦,也体会到我们将要从事的行业的艰苦。尤其是在参观工作面的时候要趴着过去,还要小心头上和脚下不能磕着绊着,感觉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最低的地方感觉要被卡住一样。但是也让我近距离的的观察到了工作面的具体布置及三机配套,这些都不是我们在实验室看到的那样简单的摆在那里。还有在参观掘进工作面时才了解到工人师傅的艰辛,肩扛手抬的各种支护材料运到掘进头去,让我对矿井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了解掘进和回采工艺方法及劳动组织管理,初步了解了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同时,在听了矿上领导就当前煤炭行业形势的讲座后,让我对煤炭行业的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就业的形势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所以我们要在这所剩不多的大学生涯中,抓紧时间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