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欢乐颂》

《欢乐颂》

2023-12-24 来源:乌哈旅游


欢 乐 颂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理解多元文化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在《欢乐颂》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将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力度等音乐基础知识和歌唱的基本技能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歌曲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课时:1课时 三、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受流行歌曲的影响较深,对教材上的歌曲不是很感兴趣,《欢乐颂》虽然是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经典外国歌曲,但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古典音乐,对这首歌并不熟悉。歌曲的篇幅很短、节奏、旋律也很简单,但在理解歌曲内涵、表现歌曲意境上却有难度。这首歌曲的思想境界很高,可能学生当时并不能理解的那么深,那么透彻,但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我想对他们的心灵会起到净化作用。 2、教学方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了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练习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并通过欣赏、学唱、分析、表现音乐作

1

品,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净化心灵,以利于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为新授课,学前没有向学生做任何相关知识的介绍,虽然学生对《欢乐颂》这首歌曲比较陌生,但通过相关知识的了解,如: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同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能起到激励作用。

4、作品分析

《欢乐颂》曲调朴素、结构简单。以德国诗人席勒的长诗作词。诗中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最崇高的思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

2

代”。 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

3

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四、教学设计: (一)

1、知识与技能:领会旋律、节奏、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够从音乐的角度分析、理解歌曲《欢乐颂》。

2、过程与方法:用热情、庄重的情绪演唱歌曲《欢乐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欢乐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用热情、庄重的情绪演唱歌曲《欢乐颂》。 (三)教学难点:通过学唱《欢乐颂》,理解歌曲的深刻内涵。

4

(四) 教学设计的核心: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练唱、分析、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理解《欢乐颂》的深刻内涵,从而做到有情歌唱,使《欢乐颂》这首歌曲的思想境界对学生的心灵起到净化作用。

(五)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热情、庄重的情绪演唱歌曲《欢乐颂》,在开始部分,教师首先通过播放贝多芬生平短片,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坎坷的人生经历,从情感的角度对他产生崇敬之情,为理解《欢乐颂》的深刻内涵作下铺垫,紧接着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轻声用 “la”模唱、轻声唱《欢乐颂》旋律、解决难点、用中等音量唱《欢乐颂》旋律、反复练唱等方法教唱歌曲《欢乐颂》。在教唱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使学生理解旋律、节奏、速度是影响歌曲情绪的重要因素,并且能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歌曲《欢乐颂》。知识拓展部分,教师请学生欣赏合唱版的《欢乐颂》,意在通过宏大、辉煌的音乐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欢乐颂》的内涵。最后,在教师激情语言的感染下,学生再次高唱《欢乐颂》,使课堂情绪达到了高潮。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调动学生的激情,把知识教学与歌曲教学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音乐的能力,学生也在《欢乐颂》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五、教学指导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练习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模唱、唱旋律、解决难点、反复练唱等方

5

法学唱歌曲《欢乐颂》。在学唱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而且能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作品,为今后分析、理解其他音乐作品打下了基础。《欢乐颂》这首歌曲的思想境界很高,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将贝多芬的人生经历融入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了解他坎坷经历的基础上,从情感的角度对他产生崇敬之情,继而理解《欢乐颂》的深刻内涵,这样不生硬、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在结束部分,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怀着崇敬、歌颂又稍带伤感的心情唱响《欢乐颂》时,课堂情绪达到了高潮,学生感受到了《欢乐颂》的伟大力量。 六、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目标说明:

1、知识目标:教师引导教学领会旋律、节奏、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学生会从音乐的角度分析、理解歌曲《欢乐颂》。

2、技能目标:教师利用讲授、示范、练习等方法指导学生学唱歌曲《欢乐颂》,学生通过教师的激情带动。能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有感情演唱歌曲《欢乐颂》。

3、情感目标:通过教唱歌曲《欢乐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激发学生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理想。 (二)问题设计:

1、请大家听老师弹一段音乐,思考并说出这段音乐的曲名和曲作者。(《献给爱丽丝》、贝多芬)

2、歌曲《欢乐颂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热情、庄重)

6

3、歌曲《欢乐颂》的旋律、节奏、速度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大量运用了x x x x 的节奏型、速度为中速。)

4、合唱版的《欢乐颂》运用了哪几种演唱形式?(独唱、重唱、合唱) (三)评价检测:

1、教师弹奏歌曲《欢乐颂》,学生轻声唱旋律,检测掌握情况。 2、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中等音量唱《欢乐颂》旋律,检测学生控制声音的能力。

3、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演唱技巧唱歌曲《欢乐颂》,检测学生掌握歌曲情况。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