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语寓言故事(15篇)
成语寓言故事1
饿虎不食
饿虎:“胖子留步,快些脱去衣服,让我饱餐一顿。”
__官:“大王饶命。我乃一__官,有许多钱,你要多少给多少。请手下留情!”
饿虎:“你是__官?”
__官:“下官正是。”
饿虎:“我不吃你,快逃命去吧!”
__官:“下官能否斗胆问上一句,大王为何今日大发慈悲,饶过本官一命?”
饿虎:“我听老一辈说过,__官虽然肉多,但五脏俱毒,不宜食用。”
成语寓言故事2
螳螂捕蝉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成语寓言故事3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不过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不过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提示]
说话、写__,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斥。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
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氵矣清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成语寓言故事4
成语:三令五申
拼音:sān lìng wǔ shēn
解释: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举例造句:昨已三令五申,命汝等各处坚守,俱不遵吾命,何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近义词:发号施令、千叮万嘱。
反义词:敷衍了事。
歇后语:八个老汉划拳。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吴王为了试试他的才能,从宫中选出一百八十名
宫女,让孙武训练。
孙武命令宫女手拿着长戟(古代一种兵器)并且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孙武对她们说:我说前,你们就看前方,说左就看左边,说右就看右边,说后就看后面。他命令人准备了处罚的刑具斧头,又再三重申刚才的命令。孙武喊:右!宫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好玩,根本就不服从孙武的命令。孙武说:是我解释得不够明白,命令得不到执行,是指挥官的责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详细说了一遍。当他再次发出左的命令时,宫女们还是笑着不动,吴王也觉得好笑。这次孙武不再自责,他说:解释、交代得不清楚是将官的责任,交代清楚而不服从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于是命令左右把队长推出去砍头。吴王吓得大叫:等等,她们是我的爱妃,将军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请不要杀她们。孙武回答: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坚决把吴王的两名宠妃砍了头,同时另外任命两位宫女做队长。宫女们很害怕,孙武再次发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整齐认真地操练,不敢当作儿戏了。吴王也不得不佩服孙武的才能。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__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__相似的内容。
1、三令五申:“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拼音是sānlìngwǔshēn。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而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
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的含义。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军将令队伍绝对服从的作战原则。三令五申溯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
2、成语:成语(拼音:chéng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3、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4、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
成语寓言故事5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本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让学生通过这则寓言体会到自己在良师的引导下,也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会成为祖国的栋梁。(即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语寓言故事6
魏国的一个农民有一次在犁田时突然听到一声震响。他喝住耕牛,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撞上了一块直径一尺、光泽碧透的异石。农民不知是玉,所以跑到附近田里请邻人过来观看。那邻人一看是块罕见的玉石,于是起了歹心。他编了一套谎话对农民说:“这是个不祥之物,留着它迟早会生祸患。你不如把它扔掉。”农民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他心想:“这么漂亮的一块石头,假如不是怪石,扔掉了多么可惜。”农民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拿回家去,先摆在屋外的走廊上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夜里,宝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个屋子照得像白昼一样。农民全家人被这种神奇的景象惊呆了。农民又跑去找那邻人。邻人趁机吓唬他说:“这就是石头里的妖魔在作怪。你只有马上把这块怪石扔掉才能消灾除祸!”听了这话以后,农民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里。时隔不久,那邻人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那邻人拿这块玉石去献给魏王。魏王把玉工召来品评其价值。那玉工一见这块玉石,不觉大吃一惊。他急忙朝魏王跪下,连连叩头,然后起身对魏王说:“恭喜圣上洪福,您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我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玉工,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玉石。”魏王问:“这块玉石值多少钱?”玉工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难以用金钱计算它的价值。世上的繁华都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玉石,但没有哪一块能与它媲美。”魏王听了这话以后大喜,当即赏给献玉者一千斤黄金,同时还赐予他终生享用大夫俸禄的待遇。
狡诈的人因骗取的玉石而受赏食禄,而善良的穷苦人却还蒙在鼓里一点也不知道。
成语寓言故事7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成语寓言故事8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丑妇效颦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
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寓言启示: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看来,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成语寓言故事9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手下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射箭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将会成为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
成语寓言故事10
东汉末年,刘备被吕布击败,被迫投降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看到刘备是个英雄,主张趁机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不听。吕布被曹操消灭后,刘备借口截击袁术,率几万人马离开了曹操。程昱闻讯乘机劝阻曹操说:当初我让你杀刘备,你不肯,现在又给他兵马,让他单独出兵。你这是放老虎回山林啊!果然刘备在击败袁术后,占据徐州,自立门户了。这个成语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成语寓言故事11
郑人买履
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成语寓言故事12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老师、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老师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老师去处理。诸葛老师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老师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
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老师、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老师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老师去处理。诸葛老师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老师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
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自然界的飞禽种类繁多,俗称“百鸟”,故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其实鸟类在大自然中远不止百种。每种鸟都既有鸟类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
在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它的个性很古怪。古怪就古怪在它筑巢时根基不牢,辛苦筑窝,终归徒劳。
蒙鸠筑窝是用发丝把羽毛编织起来,做成它的窝,又把它的.巢结在芦苇杆顶尖上。风和日暖的天气里,很温暖。大风吹来,芦苇杆折断了,它的巢被大风掀掉了,窝里的雏鸟和蛋被掀掉在地上,雏鸟被摔死,蛋被打破了。
蒙鸠之所以遭遇到这样的不幸,并不是它筑建的窝不完善、不坚固,是因为它所筑的巢系结在既不牢靠又经不起大风吹刮的芦苇上啊。
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于提醒人们,要学习以正道为立身之本。做事情或干工作,必须要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工作再认真细致,付出劳动再多,也是不行的。
成语寓言故事13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成语寓言故事14
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草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己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成语寓言故事15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虫。每当夏天来临,它的羽毛就变得绚丽斑斓,这时它就展开翅膀,自呜得意叫道:我真美丽,我真美丽!秋天,其它鸟都忙着做窝避寒时,寒号虫仍满不在乎地跳着唱着。到深冬季节,它的羽毛脱落了,美丽的外表顿时消失,晚上只好缩在石缝里,浑身哆嗦。但当早上太阳出来,它又会自我安慰说: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得过且过形容过一天算一天地混日子,也常常形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