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献学作业

文献学作业

2023-01-18 来源:乌哈旅游
从“七分法”演变为“四分法”的过程及原因

摘要:中国古籍分类以四部分类法为主,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刘向、刘歆父子不仅校理群书,而且给群书分类编目,在我国目录学史上首创分类目录,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古代四部分类成果之大成,类目更为细密,使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达到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法、七分法、四分法、四库全书总目

一、简述中国古籍分类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沿袭着从“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发展轨迹:

1、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我国目录史上首创分类目录,他们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此后《汉书·艺文志》、《七志》、《七录》采用了七分法。

2、魏晋时期,开始改六略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对应《七略》各部分。

3、东晋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

4、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5、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较之以前,更加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二、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七分法、四分法成为主流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被视为四分法的代表,以下具体分析两种分类法:

(一)七分法

七分法以刘歆的《七略》为开端,此后南北朝宋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纷纷沿袭七分法,形成了目录学中七分法的一大系统。

1、《七略》

《七略》分群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详目如下: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这种分类的原因:魏晋以前的史学并不发达,史籍的数量较少。所以说魏晋以前出现了有史籍、无史部的特殊情况。从魏晋时期开始,为适应实际的需要分类改革应运而生:一方面汉魏之际的动乱导致图书的散乱分离,从而产生重新整理和编目图书的需求;另一方面史学的发达和史学著作的增多与原来的附目地位不相适应,分类编目有重加调整均衡的必要。

《七略》奠定了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基础,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对我国的目录学、图书分类法、图书编目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后的公私藏书,都纷纷效法,编制藏书目录。

2、《汉书·艺文志》

《汉书》东汉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历时二十余年写成。《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目录书,是班固依据《七略》编成的。它不仅著录了西汉官府的藏书,而且还分析了学术源流和派别,是我国目录学史上一篇杰出的代表作。

全书分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和方技六略。班固删取《七略》中原有的第一部分《辑略》改称为“序”,所以《汉志》虽无《辑略》之名,却存《辑略》之实。班固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开始了史书收入书目的办法,并创立了又一种目录类型——史志目录。

3、《七志》

继承刘向父子《七略》分类体系而又有所发展的是刘宋时期王俭的《七志》。王俭仿《七

略》体裁,分《七志》为七类和二附:经典志,记六艺、小学、史记等;诸子志,记古今诸子;文翰志,记诗赋;军书志,记兵书;阴阳志,记阴阳图纬;术艺志,记方技;图谱志,记地域及图书;道经,记道教经籍;佛经,记佛教经籍。

《七志》相比较与《七略》增加图谱一类,成为七分法,又附道经佛经二录,实际为九类。

4、《七录》

《七录》梁阮孝绪著,《七录》自序称“斟酌王(俭)刘(刘向父子)”,表面分为七类: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法录;七曰仙道录(仙道类)。《七录》以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合为内篇,佛法录、仙道录为外篇。

(二)四分法

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由魏徵、李延寿和敬播等编著。《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开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四分法经史子集命名的先河,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隋书·经籍志》分类框架如下:

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楚辞、别集、总集;(以上共四部四十类)

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箓;(均不列书目)

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道佛共十五类)

《隋书·经籍志》采用四部分类法,首先以经、 史、子、集定部类之名,而此前以四部分类的著作,只称甲、乙、丙、丁,自《隋志》始有部类之名。《隋志》还附有儒道二家,所以也不是完全的四分法,确切说应该算是六分之法。它是四部分类法目录现存较早的一部,其分类框架是参照两晋南北朝各家目录拟定的。其后我国图书分类基本上沿袭四部分类体系。

四部分类法发展至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成而渐趋成熟和完善,故可将《四库总目》视为四部分类法的代表。

《四库全书总目》分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析三级目录: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诏令,奏议),传记类(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类(官制,官箴),

政书类(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术数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类(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类,小说家类(杂事,异闻,琐语),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全目著录古籍共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另有四百零一部无卷数。《四库全书总目》可说是一部篇帙巨大、体例较完备、内容丰富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而为前代所未有的目录学巨著,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是中国封建社会目录著作的集大成者。

《四库全书总目》集古代四部分类成果之大成,使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达到高潮。

三、总结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渊源久远, 无论是七分法还是四分法,每个分类方法都有着其特有的特点,从七分法到四分法 ,整个演变过程不断借鉴、改进,发展,由繁到简、为适应新矛盾而不断调整,使我国古籍的分类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为当今的图书分类提供了借鉴的依据,使图书分类更加系统完善。

2010级中文三班

2010011403

冯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