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献学作业

文献学作业

2021-08-04 来源:乌哈旅游
一、指出下列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使无大过矣。 错误类型:讹。 将“使”改为“以”。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错误类型:颠倒。

此句话的原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古本有误,应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为“贫”与“均’是指财富,“寡”与“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说“均无贫”与“和无寡”可以为证。 3、无代马走,使尽其力;无代鸟飞,使弊其羽翼。 错误类型:衍文。

即在传抄过程中误加的字,“使弊其羽翼”中的“羽”字是多余的,将“羽”去掉。

4、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

错误类型: 衍文,即在流传过程中后人误加上“将”字,因为“与晏子闲立”就已经“观于淄上”了,“将”是错误加上的,因此应将“将”去掉。 5、制有小大,度有长短。 错误类型:颠倒。

前面的内容“制有小大”,后面应与之相同,即“度有短长”,而不是“长短”。 二、指出以下例子使用了哪些校勘方法:

1、、《管子·小匡》:“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案下文云:“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左传》庄公九年《正义》引“戮”下有“于”字。今本脱。

本句话所用的校勘方法是他校,即通过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例子中引用《左传》中的词义进行校勘,正体现了他校的特点。

2、《后汉书·蔡邕传》注:“玉生于山,制则毁焉,非不宝也,然失璞不完。”校记:“汲本“失”作“夫”,殿本作“大”。按:此谓玉经雕琢,失去其璞,则不完也,以作“失”为是。”

本句话的校勘方法是对校、理校。

对校又称死校,即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句中““汲本“失”作“夫”,殿本作“大”。”就是将原文汲本殿本比较,因此处为对校。

理校即据理推断,以定其正误的校勘方法。在校书过程中,遇到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又必须定其是非之时,只能综合运用文史等诸种知识,据理作出推断。例子中“按:此谓玉经雕琢,失去其璞,则不完也,以作“失”为是。””所阐述的内容就是校勘专家根据历史人文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的推理判断,即为理校。

3、《乌桓鲜卑列传》:“夫以世宗神武,将相良猛,财赋充实,所拓广远,犹有悔焉。”

校记:“将相良猛,按:汲本、殿本„相‟作„帅‟。

本句话的校勘方法是对校,又称死校,即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例子中“按:汲本、殿本„相‟作„帅‟。”将原文和汲本、殿本相比较,是典型的对校用语,故此句的校勘方法是对校。

4、《墨子·尚贤中篇》:“岂必智且有慧哉?”念孙案:“智且慧”与前“贵且智”、“愚且贱”文同一例,“慧”上不当有“有”字,盖后人所加。

本句话的校勘方法是本校,即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句子中““智且慧”与前“贵且智”、“愚且贱”文同一例,“慧”上不当有“有”字,盖后人所加。”,就是根据“慧”前的“有”字就是根据前面的“贵且智”“愚且贱”而去掉的。这是典型的本校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