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诵读 观书有感

古诗诵读 观书有感

2020-03-01 来源:乌哈旅游
日期: 3.27 执教:李锦艳 课题 观书有感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且流利地朗诵诗歌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诗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 教时 1 重点 难点 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 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诗中蕴含的哲理。 多媒体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新授 教师活动 作者简介。出示: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1、出示自学提示: a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b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c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巡视 2、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1、出示: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简介作者引入第二首古诗的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提供学习的方法 齐读课题 仔细阅读自学提示 生开始自学 指名读(5名) 齐读 仔细听,认真记录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的字解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 师:怎么写?(板书)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思考,并指名回答 学生跟着书空 指名读 小组赛读 指名回答 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师总结:(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 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 2、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 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4、指导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 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反复诵读,在课堂上达到背诵目的 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思。 5、齐读一、二两句诗。 6、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 齐读一、二两句诗 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7、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指名回答 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 四、巩固小结 五、作业 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1、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2、指导当堂背诵两首诗歌 3、我们要做一个如蜜蜂一样的脚踏实地的人,勤劳的人,还要时时刻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背诵并默写古诗 配乐朗读 同位互背 小组背 男女赛背 尽量当堂背诵掉两首古诗,提高课堂效率 板 书 设 计 教后反思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方塘清 源头活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