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质量分析

质量分析

2022-02-21 来源:乌哈旅游


高三第一次省统测地理质量分析

广南县第四中学 李选奎

我省高三年级第一次省统测于2011年3月3、4日进行。由省上统一安排了命题、制卷工作。由各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组织了考试工作。由年级统一安排了各学科组阅卷评分工作,并负责了考试分数统计汇总工作。现在,依据省教育局教研室要求,对我校高三年级地理学科统测进行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卷组成和结构:

本次试卷为文科综合(即地理、历史、政治),分为第Ⅰ卷、第Ⅱ卷。其中地理为100分,Ⅰ卷的客观题与Ⅱ卷的主观题分值比例为4∶5。题型采用单项选择题与综合分析题两大类。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有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为综合题,有2大题,分6个小题,共56分。考试范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和2以及选修1和2内容。 2、试卷特点:

(1)、试卷体现了自然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社会的联系与应用,发挥正确的学习导向功能。试卷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学科思想与重要地理观念的教育。试题取材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涉及活动、案例、读图能力思考、地理问题探究。

(2)、试卷中考查学生注重自然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理解与应用,重视学科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防止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僵化学习。只有真正通过理解相关地理知识之后,才能灵活运用知识。 但是试题注重了难度控制,也顾及知识覆盖面与基础知识的把握。

(4)、试卷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试卷难度适中。没有偏题与难题,大大减轻了学生考试负担;同时,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又满足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5)、试卷重视自然地理综合运用知识解答生活、社会中的实际地理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加大了。

二、考试评价

1、选择题

1——3小题结合材料及区域图形考查自然地理知识的应用。从地形,经济发展,城市布局等方面考查学生学科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对,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得分率较高。4——6题结合地图考查学生根据经纬线计算距离、地理位置判别、洋流、气候以及产业特点。难度较小,得分率较高,属于基础性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检测。7——8小题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列子考查太阳能开发的影响因素,其中第7题难度较小,而第8题要根据太阳光照特点来思考,难度较大,很多同学对地球自转、公转规律及不同时间太阳光照方向没有很好地掌握。因此失分率高。9——

10题根据地球公转图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属原理、规律性知识以及应用,学习要求高,一般学生失分多。第11题以上图为背景,首先要求学生先判断地理位置,定位以后,再判断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类型,难度大,失分率高。

从阅卷统计分数看,优秀学生得分在30分以上,最高分32。中等学生在20—29分之间,基础差的学生在20分以下,最低分8分。区分度高,也说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2、综合分析题

36大题结合区域地图分析地形类型、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的气候异同、人口分布特征、产业发展优势及其原因分析判读。难度不大,体现地理知识的学习魅力。评卷看,得分率不高。多数学生在10分以下,甚至有些同学一分未得。

39题的(3)小题结合所给材料分析欧洲极力开发新能源的原因,属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考查,当然主要针对欧洲。由于我们的复习进度的影响,这部分的内容我们没有过多强调,造成学生不知所措,在加上学生没有很好理解题意,因此失分较多。第(4)小题是以实际列子,考查学生的活动探究能力,第一个问学生能捞得点分,但第二个问学生就有点无从下手。造成失分较多。

综合分析题的分数统计,最高是25分,多数在10——20分之间。0——10分的学生也较多,部分学生是空卷,属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与方法亟待提高的学生类型。 3、整体情况分析

根据初步统计,我校本次省统测应考1个文科班,总人数29人,实考人数29人。最高分41,最低分10分,40分以上3人,30——39分9人,20——29分12人,10——19分5人,没有人及格。从答题情况看,得分较低的题目分别为:第8题;第9题;第11题;第36题;第39题的(3)题和(4)题;其他各题的得分率相对比较好。与预期相比,相差较远。根据地理组评卷分析总结,这次考试暴露出来的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主要问题是: (1)、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平时课堂上不注意听课,学习自觉性差,课外较少花时间去巩固地理学科知识;在复习期间,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有关活动、问题研究、读图思考、阅读等较少花时间认真学习。考试不去理解题意,胡乱答题。 (2)、学习不踏实,学习环节落实不够。概念、原理模糊, 学习“蜻蜓点水式”。许多问题在学生看来很容易,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处于一知半解状态,缺乏知识理解与灵活应用的能力,导致学生在答题时,概念模糊,失分较多。地理专业术语掌握较差,地理事物混淆导致失分。

(3)、审题不清,图文结合与实际分析能力欠缺,地理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读图与析图能力较为欠缺是这次考试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如何从图表或是背景资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如何使用准确地理语言、名称答到点子上,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分析解答实际地理问题,学生理解不透,是导致学生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

(4)、屡换任课教师,学生较难适应。本届高三年级自高一以来连换2次地理教师,不要说学生难适应,就连老师也难把握教学进度。在加上本届学生基础较差。诸多原因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三、复习建议

1、加强必修模块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过关。从本次测试试卷质量分析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特别是对一些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学生把握不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准确运用。因此,在下一阶段复习中,要基础加强基础知识过关训练,切实完成好2011年高三基础知识过关题,教师应在学生训练过程中逐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适当加强地理空间判断能力的训练。在下一阶段复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应专题化,着重在于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掌握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3、加强信息的获取、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训练。学生从掌握基础知识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训练过程,在下一阶段复习中,教师应进行专题训练与讲评。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训练,应训练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涵义的理解;分析试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知道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找出题目中所呈现的信息和要求回答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将试题与所学习的知识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对所有信息(显性信息、隐性信息、储存信息)进行整合。对于信息的整合一定要适切,要围绕着题目的中心问题,要有针对性,同时应注意科学、全面、合理。 4、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地理学科考试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有序性等的要求。科学性是要求对问题的回答要正确,达到准确无误,不能进行错误判断或进行错误定位。全面性是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不能有要点的缺漏。针对性是指在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因为,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如果抓不住重点,将不相干的答案写得很多,就会影响整卷的完成速度与质量。有序性是要求考生应对答案内容进行梳理,使得答案规范、整洁、清晰。同时,还要注意减少错别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