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浅谈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浅谈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20-04-01 来源:乌哈旅游
第8卷第2期 基础教育论坛 Vo1.8 No2 2010年6月 Basic Education Forum Jun.201 0 潜 移 默 化 , 润 物 无 声 ——浅谈语文素养在课堂教 学中的渗透 陈建明 (彭山县第二中学,四川彭山620800) 摘要: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完善,如何使语文训练中的德育、美 育、智育互相统一,关键是把握好它的渗透性特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教学;德育;美育;智育 中国语文教育有个优良传统:“文道统一”。语文课堂 学生认识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必须遵循这一方向性的原则,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 教育和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特 二、美育渗透 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人文性就是重视对人的 “重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道德培养,重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如何使语文训练中的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 德育、美育、智育互相统一,关键是把握好它的渗透性特 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初中语文融自然美、语言美、情感美、 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艺术美、生活美等为一体。使学生接受熏陶,体验感悟,得 一、德育渗透 到愉快,受到教育是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 任。要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力,通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多角度鉴赏,多方面训练审 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途径。所以培养学生热 美感知力、想象力……这些点滴渗透,学生就会透过优美 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爱国主义精神,已作为学科的德育目的 的课文这个“窗口”去认识世界,从而净化心灵,培养健康 列入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教材的课文是文道统一、寓 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 意深刻的古今名篇佳作,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教育很大。文 学生全面发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谓美篇,让学生 章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丰富多彩的 反复诵读,展开联想和想像,那种自然美,追求幸福的生活 社会生活,令人遐思的壮丽河山,永垂不朽的英雄豪杰,悠 美自然而然地留在学生心中。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 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些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语 听录音、看图像、说腰鼓、读长短句、品美段、找修辞,文章 文教学过程中的巧妙渗透:或一句话,或一个小练习,或设 中的艺术美、语言美争先恐后地跳人学生脑中,学生余兴 计一个讨论题。我讲《邓稼先》一文后,给学生设计了一道 未尽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已领略了那美妙的艺术境界,已 课堂的讨论题:“如果我是邓稼先……”。学生通过讨论交 成为审美爱美的知音。在《三峡》一文中,引导学生抓住文 流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时刻不忘国耻,随时准备为祖 中的精美语句和关键字词,品味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 国而奉献。因为只有国强,民才会富,才不会被外人欺辱。 凄婉美,学生既收获语言方面的知识,又获得了美的享受。 这样“邓稼先”这个典型的形象必然长久地活在学生心中, 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属于“伯牙鼓琴” 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为建设更加美好更 之作,而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变成钟子期,使他们都 加强大的明天而发奋努力。再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 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非一朝一夕,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播 酷爱音乐的贝多芬进入一个无声的世界,但苦难的命运和 洒春雨润物”形成纤纤“溪流”,才会启迪学生把握审美情 残酷的孤独阻挡不了音符在他心中激越的跳动。顽强的意 感,让美妙绝伦的作品,如一首首动人心弦的音乐,敲击学 志和复杂多变的情感,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难以名状 生纯洁甜美的心田,演奏出雄浑辉煌的生命乐章。 的感悟,他心中的音乐化作《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世人的心 扉,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都在老师的“贝多芬对不幸命运 三、智育渗透 的抗争”一句话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帮助 (下转第36页) 收稿日期:2010—04—10 作者简介:陈建明,彭山县第二中学教师。 29 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自然赞叹“绿”的精妙和魅力。 三、优美词句创设情境,感悟意境 四、设计板书创设情境,感悟意境 中的语言美 中的结构美 散文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 尽的乐趣;古诗语句精炼,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 朗上口;优美的语句不仅可以使内容生动、形象,更能让学 生体验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如学习《山雨》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体会山雨的 韵味和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让学生充分 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可通过一些优美的词句来给学生创设 在语文教学中,简洁明了的板书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它既是教者对文章的全盘理解,也是学生学习 的主要思路。如何才能设计出精简扼要的板书?教师首先 应充分领悟教材内容和主线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想,然后再融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独具匠心的板书既可 以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又能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 美。 学习情景。像“一缕缕轻盈的云雾”、“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飘然而起”、“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等 等。首先让学生感悟这些语句的精妙和恰到好处,再通过 学生的讨论、交流,理解这些语句所描绘的不同景色,在视 觉与听觉的和谐统一中体会出山雨的音韵美、色彩美。进 而感悟这些优美词句带来的魅力。当然,也可先请学生说 出对文章中优美词句的理解(也可先让学生勾划出来),然 后教师适当指导,从而加深理解。 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英雄主义精神,教师设 计一个形状似山的板书,把文章的主要脉络突出在一个显 著的地方。 英 勇 跳 崖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优美词句创设的情境,更能让学 通过上面这一简洁、生动的板书,学生能深入领会课 生理解语言之美。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诗中的“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充 分显示诗人用词的高超凝炼。教学时,学生对这两句诗的 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大意,然后重 文内容,体会文章的结构美:五壮士是一步一步把敌人引 上狼牙山,顶峰杀敌后英勇跳崖。从板书上可以体现他们 的壮志、壮行、壮举以及宁死不屈的壮烈。这样,学生可以 和文章产生共鸣,爱国之情的培养水到渠成。 点讲“绿”是什么意思?本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体会 “绿”的意境。同时,简述诗人当时曾用过“吹、过、来”等字, 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巧妙构思,大胆尝试,学生一定 会在情景中感悟到意境中多姿多彩的美! (责任编辑:袁能先) 最终取“绿”而舍其它,这样学生再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 参考文献: [1]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傅道春.教育学一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上接第29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对学生能力的培 养、智力的开发。语文教学中的细心观察、强化记忆、创造 性思维等都有助于开发智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 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就是锻炼学生 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语文训练的关键是精心设 一问让学生想到了许多,学生的思想促进了思维发展,语 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所以老师在课堂的提问,必须着眼 于激思和引导,方能做到:“传播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 开发语文智力,塑造语文人格”。 语文素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健全完善, 而语文素养的教育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因此课堂教学中 计问题,讲解《居里夫人》一文后我小结时留给学生一个问 题:“你如何看待: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话音刚 落,教室沸腾了:有的说她不谋物质利益,大公无私,所以 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应渗透着思想品质和习惯态度的养 成,通过语文的历练,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 作品欣赏教学中渗透着审美情趣的教育和提升人格的塑 造。一句话:贯彻课堂与教学内容渗透性原则,循文求意, 放弃申请专利;有的学生说她应该申请专利,以此改建简 陋的实验室,购置一些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对她的科研工 作会有更大的帮助;还有的学生说她申请专利了就不必为 生活琐事而奔走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研 究,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 因意悟文,因文悟道,因道做事,潜移默化,使受教育者长 期受到熏陶,这是语文素养教育的特质。 (责任编辑:杨宏)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