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设问题情境课题论文

创设问题情境课题论文

2021-04-07 来源:乌哈旅游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学习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行动,需要有激励学生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部动力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设计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形成积极思维的学习氛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获取数学知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总结本学期我们年组的教师是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

一、把“问题情境”故事化,增强趣味性

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小猫、小白兔、小猴等活泼可爱的形象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就印象深刻。因此,把教材中通过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第一册“解决问题”,我在引导学生探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片大森林,渐渐地跳出7只小白兔和5只小灰兔。学生觉得非常新奇,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时教师问:“你们能说说小兔子们要干什么去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情境1提问:你们还能把你们看到

的情境给大家讲讲吗?怎样解答?学生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创设情境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接着出示问题情境2,学生通过对情境的理解马上列出减法算式。随后出示情境3:天色渐渐暗下来,7只小白兔先回家了,5只小灰兔也回家了。„„你们还能解答吗?这样,用动画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减法的意义,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自主发现问题,进而乐于学习,而且还突破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加强联系性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经验与环境都有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更谈不上乐于学习。因此,应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 6 支铅笔,想请小朋友和你的2个好朋友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6 支铅笔你准备怎样分?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每人给一支,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朋友就应该一样多才称为是好朋友,我想每人应该都是两支才好,这样很公平。”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

也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对学生理解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问题时,不完全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开张的星星超市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学习用品,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要买哪两样商品,并算一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学生做题时也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好奇、

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

三、使“问题情境”多变化,提高有效性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作为教师是否能把学生的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这要靠平时的培养。教师要细致钻研教材,发挥实验教材的优势。例如:在教学第一册“解决问题”这节课时,教师需要用多媒体创设出这样的情境,有7只小白兔和5只小灰兔去采蘑菇,让学生求出一共有几只小兔子,学生列式7+5=12(只)。这样做,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实际上“7+5=12(只)”是根据小兔子的颜色来列式的。还可以根据小兔子穿裙子的颜色来列式。其中8只穿粉色裙子,4只穿蓝色裙子,一共有8+4=12(只)。还可以从小兔子提篮子的情境来列式:其中有6只小兔子提篮子,一共有6+6=12(只)。这样简单的求和问题,就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算式的含义,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给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环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再如,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也是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多变的情境:在美丽的海底世界,有座神奇的水晶宫,那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鱼吗?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学生可以根据鱼的种类、鱼的颜色、鱼的大小列式,无论按照哪一种思维方式,结果都是11条。这样设计新课和练习,确定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新教材的特点。 学生潜在能力再大,如果不能给他们提供想像的空间,想像的环

境,就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新教材就给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条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让我们共同从课堂的40分做起!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海拉尔区文化街小学

王 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