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贫穷”
摆脱贫穷不能等——因为一旦时间久了,你将习惯贫穷,到时不但无法突破自我,甚至会抹杀了自己的梦想,而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 第二是“梦想”
实现梦想的时间不能等——因为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历练和想法,试想一个问题: 如果你2岁时的梦想,在60岁的时候才得以实现,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譬如说你20岁时的梦想是希望能买到一辆法拉利的跑车,然后到德国的无限速公路狂飙。你一直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到60岁了,总算买的起跑车了,但要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第三是“家人”
照顾和孝敬家人不能等——或许我们还年轻,未来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让我们摸索、打拼,但是家人有吗?他们还有时间等我们成功吗?? 还有时间等我们赚到钱,让他们过好日子, 让他们以我们为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很多人的痛, 也是很多人一辈子的遗憾!
人的上半生: 要不犹豫 人的下半生: 要不后悔
活在当下,把握每次的机会,因为机会稍纵即逝......
许多在生活中跌倒的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缅怀昨天,奢望明天,成天空想,却不知该如何好好利用今天,也无法下定决心从当下开始改变。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你不能说他们不努力,成天也是在忙啊忙,累得腰酸背痛,甚至连骨刺和痔疮都长出来了。可是因为他们一直用古老的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以至于愈来愈茫然,看不到希望。上至四五十岁的企业老板,下到刚从学校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之中,都存在不少这类“茫人”。
事实上,再黑的夜晚,远方的天空照样有星星;再不景气的年代,依然有人可以白手起家,创造卓越的人生。谁说天底下没有克服困难的方法?只是你还没找到它罢了。愚蠢的人总是把“失败为成功之母”与“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之类不合时宜的话奉为圣旨,不断经历痛苦,然后在鼻青脸肿,甚至伤得神志不清之后才想到去寻求方法。而聪明的人往往懂得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并从自己摔跤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找到好方法。 为自己的生命找出路........
我们害怕改变,因为我们担心一旦做出改变,我们将会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更害怕一旦改变,我们不知如何去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于是大多数人宁愿维持现状,他们认为,没有改变就没有风险。
许多人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日子越来越贫乏,没有惊奇,慢慢失去了开创的能力,呆板的生活模式使他们无法体会生命的多样性。
许多人每天上下班回家的路,十年如一日。每天看到同样的车潮,面对相同的塞车,经过一样的红绿灯,连时速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也许换了另一个路线,我们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结识一群不同的朋友,发展出一个新的人际关系,寻找到一条更近的路回家。
改变让我们发现许多的可能,可以透过另一种方式看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
改变可以让我们去开拓生活中许多未曾发现的角落,找到我们某些未曾被发现的潜能......
可惜的是,正如约翰‧加尔布雷思所说:「在改变和证明没有必要改变这两种选择中,多数人都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活在一个自我限制的环境中,不愿意也不敢再往前跨进一步,只因为过去曾有过一些失败或不愉快的经验而使他们放弃了尝试。
那你是选择等待事情发生,还是看着事情发生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