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3期 2006年9月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Vo1.22.N【).3 Journal of 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 Sep.2006 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走向分析 王 君 (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l16021) 摘要:十几年来,大连市初中升高巾考试积累了{ 寓的经验,其中语文命题『I司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分析』t试题的走向,具 有“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了解这一特点.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引导作用。 关键词: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中图分类号:0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8X(2()06)O3_o()14 )2 大连市中考十几年来经历了两考分开、两考合一的变 化。有关部门和教育专家、教师承担了初中毕业水平检测、 高中选拔录取、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历史使命,在全国省市 中考中始终走在前列,曾两次在全国召开的中考汇报会上作 经验介绍。中考语文命题工作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试卷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文言文阅 读由课内选段改为课内选一段、课外选一段,现代文阅读则 移能力。第ll题:“读了本文后,你认为灌夫是一个怎样的 人?”就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文言文考查 文言实词是一个重点,2005年中考考纲规定104个实词为考 查范围的做法是一次探索,它将生命力强的词语突显出来,强 调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当然,文言文还要考查对内容 的理解,如整体感知、筛选信息、赏析等样式都将保留。 今后,背诵默写题,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范围、分值,都应 在2005年的样式上延续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 诵的篇章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都在考查范围内,这是对 由课内选文全部改为课外选文;识记内容由单是古诗文转向 兼顾拼音、字型、名著阅读;语言运用也由单一形式改为多种 语用形式。二是试卷的形式发生了变化——A、B两卷兼顾 毕业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改为一卷;卷面分值由120分、150 分、200分、250分、220分趋于稳定在150分;试题、卷面简约 化,目前试题不超过25题,卷面4 000多字。大连市中考语 文试题,是语文界专家与教师不断探究的智慧结晶,是课程 改革后综合与开放探究的延续,是在关注点与引导性上的不 断探索。由此,我们可以给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走向一个 原则的定位: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一积累的强化。理解式背诵默写和开放式背诵默写,是近几年 常见的考查方式,应引起注意,如:“探究学习中往往会峰回 路转,扑朔迷离,茫然一片。锲而不舍,毅然前行,豁然开朗, 即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天地。这就是诗句: 重 筮丛垂整! 柳暗花明又一村’对我们的启发。”又如,“在商品经济的今 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 人所言:‘不戚戚于贫贱,不积极于富贵。∥闲静少言,不慕 墨笪 玺!:兰 鱼 生塑 至丕釜,墨盗 、传承与创新 涟而不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他 命题内容和试题形式是考试理念的直接载体。大连市 的中考语文试卷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突出选文的文学因 素,强化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选文注重 文质兼美,同时注重阅读材料的多元性。 们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定。”这样的考查,使学生不必死记 和生搬硬套,而转向理解和赏析。这样的试题,答案并非唯 一,答案的不唯一性往往使答案丰富多彩,而答案的丰富多 彩又往往是出题人所始料不及的。其他还有专题归类等样 式的背诵默写均可归属此类,不一一列举。 现代文阅读材料以文学作品、名家名著为主,内容的选 择上多元化,不只停留在“亲情”狭小的圈子内。在试题的设 计上摒弃繁琐的基础知识,去除词典意义式的词语解释,避 免没有价值的咬文嚼字,比以往更加重视对整体感知能力和 读写结合能力的考查。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第l2题: “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几件事?这其中包含了‘我’ 怎样的情?”就是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第l9题:“读了本文 后,你有什么体会?请写出来(100字左右)。”就是考查读写 结合的能力。这样的题是阅读中必不可少的。 附加题,是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创新,是保留了多年 的形式。名著阅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它将继续保留 、考查 阅读名著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书,但由于试卷本身的选拔功 能,这部分考查在全卷中的难度比较大。可以这么说:读书 的同学可以得分,没有读书的同学不能得分;读书多的同学 可以得高分,读书少的同学只能少得分;读书用心的同学可 以得满分,读书走马观花的同学得不到满分。名著阅读的考 查是最有待于创新的部分,因此,在让学生读书的同时,教师 文言文阅读设一道选择题,这是连接课内课外文言文、扩 大思维含量的好方法。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第8题.就考 的读书与引导就将成为此项考查的发展前提..名著阅读将 随着学生读书的进展、教师引导的层次来确定其走向。 二、综合与开放 查了“会”“宜”“乃”“置”四个文言词,考查了学生古文功底、迁 收稿日期:2(X)6-03—20 作者简介:手君(1954一),男,fll东黄县人,巾学高级教9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 君: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走向分析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 文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外延广的概念, ・ l5 ・ 为:通过考试的指挥棒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推动新课 标的实施。 既包含听说读写等各种言语实践能力,也包括学生的人生态 度、审美情趣、思想修养、个性品质和人文与科学素养等。语 文学习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出综合性,这就要求考 查的语言材料具有综合性,考查的知识与能力也体现综合 性。试卷当然要兼顾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 评价等多层次的能力,也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由于试卷的总趋势是简约,题目 不多,25题之内,语文试卷仍将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 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四大板块。 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中,背诵默写仍将理解性记忆、 综合性记忆、创造性记忆的试题作为亮点,不求答案的唯一, 只是在引导学生多积累的同时加进思维的含量。背诵默写 的范围仍应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目与课本中出现的 古诗文为主,适当地加进现代诗词,其原则也是名言、名句的 默写。 “语言的运用”是为了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熟练运用祖国 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能成为引导做题的借口。因此,中考试题 中“语言运用”部分的设题十分谨慎,2005年以前正卷不单列 此类题,只在附加题里出现,且形式单一,如连续三年考了对 联。2005年纳入正卷,考了“造句”,这是针对教学现状,为引 导教学而设。“语言运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目前学生状况 而言,只能在造句、仿写、成语运用、句式表达等方面做一些教 学引导,绝对不会以眼花缭乱的形式把教学引向“练题型”。 现代文阅读包含了除“识记”以外的其他四种层级能力。 题干的设计,以整体感知、理解句意、筛选提取信息、分析综 合、欣赏评价为基点,注重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从阅读规律 方面引导阅读,淡化文体,不考文体知识;注重语言表达,考 语文阅读、考能力,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调动已 有的知识积累,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开放题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第l7题“文章中的五 个事例,有人认为可以删掉一个,有人认为不能删,请写出你 的理由”;如在阅读《鼎湖山听泉》时问:第8段作者所说的 “指挥棒”是什么?“编织”一词用的对不对、好不好?2004年 中考语文试题第l8题“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 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等。语文试卷的开放题,仍应 在感悟体验、鉴赏评价等方面做文章。应注意的是“分析领 悟题”,即在材料分析中归纳提炼,进而领悟;另一种是“观点 反驳题”,即提取文中信息,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观点予以驳 斥。这些题,都意在启发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体现说与写的 结合,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代文还应保 留“选作题”,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大的空间,可以进行个性 化的鉴赏,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关注与引导 试卷的关注度体现出对今后教学的引导性。中考这样 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范引导教学行 从语文试卷的背诵默写、名著阅读来看,更关注的是读 书积累。 从文言文阅读来看,更关注基础的夯实和理解后的积 累,如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第8题:“由‘渔歌互答’你能联 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结合语境考查背诵,学生的知识 经验被调发出来,且是鲜活的,是和运用紧密结合的。 现代文阅读,关注调动思维、语言实践、整体感悟、良好 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关注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个性思考,激发 他们的学习欲望。 作文是用智慧表达自己思想的产物,它与人的知、情、 意、行相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对生活 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蕴含其中的含义;能从自己的学习、 生活实际出发,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 的情感;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对 学生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 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 文章。”语文试题中的作文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留两个 题目,两种样式。一种是给材料或不给材料的命题或半命题 作文,一种是给材料或不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内容将是关注 学生走出“小我”天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多角度观察生 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 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矫正自我价值取 向,充分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文分值对教学的导向、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 学习行为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大连市中考语文作文赋分目 前是全国中考中较高的,但它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在不断 地探索中加以分析比较,选择的最佳方案。 作文分值高,对教学而言,教师必须重视,多投入,勤督 导;对学生而言,就非读书不可,不读书不可能写出好文章。 作文分值高,目的是在引导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读 书、积累,是出人才的准备,而如果只做题,不读书,是不会出 人才的。“光靠做题目,中国无法出人才。”因此,语文试题中 的作文分仍以80分为佳。有人说,提倡读书,考阅读不就解 决了吗?这就太浅薄了。考阅读,学生并不因此而多读书, 只能去做题。做的题多了,就可能引起“题海战术”,“教辅材 料满天飞”。当然,一篇文章如果以60分为基础来衡量,再 辅以一篇单项叙写的20分小作文,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另外,教材中“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在目前的中考 语文试题中还无法体现,与小作文结合来考查,应当是比较 理想的做法,是对教学行为的规引,是为今后全面考查学生 语文素养做探索。 总之,大连市的中考语文试题其命题和发展的原则应是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它将真实地检测初中毕业生的语文 综合素质,公平地为高中选拔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它也将正 确地规引大连市的初中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国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