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D )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2. 199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提出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材料中“四个不限”说明( C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 B.浙江省最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C.个体私营经济受到法律保护 D.个体私营企业自主权得到认可
3.“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邓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讲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是基于“南方讲话”( D )
A.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导了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D.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1 / 5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5.下面为新中国1950~1952年的投资比重分布图,当时这种投资比重分布( D ) A.加速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D.有助于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 6. 1955年底,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利用目前国际休战时间,利用这个国际和平时期,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加快我们的发展,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刘少奇也提出:“如果不加快建设,农业和私营工商业未改造,工业未发展,将来一旦打起来,我们的困难就会更大。”据此可知上述认识( B ) A.成为“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 B.源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政治意识 C.吸取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教训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的标志 7. 1953~1957年间我国工业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 工业投资金额 行业 重工业 轻工业 比例(%) 85 15 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数 投资主体 中央 地方 比例(%) 81.8 18.2 金额(亿元) 481.15 107.32 上表反映了新中国( B ) A.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工业体系的构建模式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 8.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天罗地网》,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1958年的“剿2 / 5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雀”战:战旗飘扬、全民动员,人们爬在屋上、树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鼓噪、枪打雀、猫咬雀。这场围剿麻雀的运动( C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9.1959年5月~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D )
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10.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B )
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11.1982年,中央下发通知,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走在市场经济“风
3 / 5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口浪尖”上的人。在个体私营经济发源地温州,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等八人受到关押或其它处罚,被称为“八大王”事件。该事件的发生说明( C ) A.良好地规范经济秩序 B.合理进行了宏观调控 C.所有制改革需要推进 D.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 12.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C ) A.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B.改变分配方式 C.增强企业活力 D.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 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二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工业 年份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农业(%) 26.6 27.2 28.8 轻工业(%) 32.1 34.3 36.7 重工业(%) 41.3 38.5 34.5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12分) 4 / 5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 第9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13分)
答案:(1)原因: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12分)
(2)趋向: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
影响: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13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他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地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知识,概括材料中列宁关于计划经济的论述,对其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12分)(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列宁的观点: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计划经济是消灭一切剥削的最佳途径。修改建议: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并存或兼容的,发展经济靠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6分)理由:略。(6分)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