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成功的原因在哪?

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成功的原因在哪?

2021-12-01 来源:乌哈旅游


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成功的原因在哪?

文/小庄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其实,如果只是从兵力和规模上看,四渡赤水放到人类战争史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算同毛泽东后来指挥的各种大兵团作战对比起来,似乎也是非常渺小的。

但是,如果我们从战役的惊险程度、指挥艺术、战略思想、革命精神几个角度去看的话,四渡赤水确实可以堪称军事上的艺术杰作了。

前两天我们刚写完四渡赤水的经过,今天,我们就总结一下四渡赤水成功的几个原因

到底在哪?

一、牢牢把握主动权我们知道,四渡赤水并不是一开始计划好的,事实上一渡赤水是在土城战役失利以后,为了能够保存实力而作出的战略退却。

用毛泽东的话说叫:“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以后,要经过土城一带,然后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这是一开始的计划。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战场形势发生了完全超出预计的变化。首先,尾追红军而来的川军郭勋祺部,原本情报显示是3-4个团,可是等打起来以后才发现有6个团,这是第一个变化。

然后,在青杠坡设伏郭勋祺的时候,原本计划可以打个伏击,结果郭勋祺没有上当,追剿的川军根本没从青杠坡下的小路上行军,而是直接奔着青杠坡上的制高点营盘顶来了。这样一来,之前计划的伏击战变成了两军争夺制高点的阵地战,这是第二个变化。

接着,已经习惯了黔军的一触即溃,因此对于川军的战斗力估计也不足,等打起来之后才发现,原来川军的战斗力远比黔军强得多,这是第三个变化。

眼看要是再拼下去,搞不好就要血本无归,所以毛泽东迅速调整计划,及时止损,改变原先的行军路线,开始了一渡赤水。

我们都知道,几乎绝大多数时候,原先制定的计划在执行中都是会出现这样的或那样的偏差的,因此,及时调整计划中的偏差,甚至全盘否定原先计划的情况都是有的。正如《毛选》中说的:

“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一味盲干,结果又非碰壁不可。”——《毛选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知道了当战场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及时作出改变,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全盘否定之前计划的情况。可是一旦遇到实际情况,我们该如何判断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改变是最明智的呢?就好像土城战役,打到中途的时候,如果是你,会不会想既然已经作出那么大的牺牲了,要不要再加点兵力上去,万一打赢了呢?否则之前牺牲的战士们不是白白牺牲了吗?

可是转念是不是又会想,再加兵力进去,万一还是打不赢,那岂不是损失了更多?

其实这个度要怎么掌握,毛泽东已经有一句话说得非常透彻了,这句话就是:“战争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它讲的就是一个主动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指的不要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不管处于何种不利的境地,都要牢牢把握主动权。

“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毛选第一卷,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

所以,当计划出现巨大变数时,什么时候开始就必须要作出调整,甚至改变呢?就是当主动权已经开始丧失,甚至完全丧失的时候。

如果此时还不加以调整和改变,那么立刻就会变成《毛选》说的那样:“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一味盲干,结果又非碰壁不可。”

二、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看待问题

在一渡赤水以后,红军实际上是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的,部队被国民党军压缩到了荒凉狭小的扎西一带,举步维艰。直到毛泽东带领军队二渡赤水重占遵义以后,红军才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喘息,算是把之前失去的主动权拿了回来。

可是被包围的处境并没有根本上改变,接下来,毛泽东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运用主动权,开始调动敌人,然后跳出包围圈。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极强的战略规划能力了,因为调动敌人往往不是一步或者两步棋就可以搞定的,它需要至少四到五步,甚至七到八步,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

而这个时候,每一步棋会引起周围事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接着会引起哪些进一步的变化?如果不把这些内容思考进去,那么敌人也是灵活的,又怎么可能轻易被你调动?所以,我们看到了三渡赤水。

三渡赤水中,毛泽东带着红军部队大张旗鼓的渡河,随后把主力部队全部隐蔽起来,并派出一个团的佯攻部队朝着古蔺一带前进,同时这支佯攻部队携带着红军电台频繁发射

信号,而我隐藏起来的红军主力则把电台全部关闭。

那支佯攻部队走的路线也有名堂,正是可以沿着古蔺、叙永一带北出金沙江进入川南的路线,而古蔺一带地域狭窄,正好便于将红军聚而歼之。

当毛泽东下了这一步棋的时候,其实基本已经可以断定这步棋会引起接下来的哪些变化了。

那就是将蒋介石的中央军全部调入古蔺一带,甩开其中央军主力至少3-5天的路程以上。

然后毛泽东又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贴出标语要“打进贵阳城,活捉蒋介石”,这一步棋下了以后,那是必然能把离贵阳最近的滇军三个旅调出来。

只要调出了滇军,那么就为我红军主力西进云南,从云南北部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条件。

为了保证时间上的优势,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之后,接着又下了一步棋,作出东渡乌江,进入湖南与红二、六军团汇合的架势,这样一来,又把往贵阳赶来救驾的中央军继续往东调出了一大段距离。

这个时候,我军迅速穿过贵阳、龙里一带,朝着相反的方向向西急进,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

战略战术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四渡赤水的神话。

可是当我们去研究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所谓调动敌人,其实就是提前判

断我军的每一步行动,会引起敌人方面的哪些变化?然后设法使得局面的变化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去行动。

当然,这里面也会有一些偶然的事件发生,常常是无法完全预料的。

比如,原本毛泽东一开始三渡赤水的时候,只是想把中央军调到古蔺一带,这是他计划之中的,可是这个时候也有运气加成,就是三渡赤水不但把蒋介石的中央军调到了古蔺一带,而且还把蒋介石本人调到了贵阳,这一点应该是毛泽东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偶然的,运气的成分当然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但是必然的部分,可预知的部分,却是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极力去促成的。

这当然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战略眼光,可是什么是战略眼光?把四渡赤水捋一捋我们就知道,就是从全局出发,去看每一件事的发生,会引起周围的哪些事物的变化?怎样变化?同时又会引起事物将来阶段的哪些变化?

这就是战略眼光,丝毫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不过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实践以后才能掌握罢了。

用《毛选》里的定义来看,什么是战略?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

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毛选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略研究的是全局,全局研究的是各方面和各阶段,而研究各方面和各阶段用到的就是联系和运动的观点。

联系,就是联系一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件事物的变化,会引起周围事物的哪些变化?而运动,就是看一件事物的变化,会引起这件事物在将来如何的衍变和发展?

当我们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开始学着用战略的眼光看问题了。

三、革命精神在我们前几天公众号更新四渡赤水最后一章的时候,我就看到很多读者留言问了同样一个问题:三渡赤水中负责调动敌人进入古蔺一带的那个佯攻团,后来怎么样了?

他们当然跳出来了,当国民党中央军主力发现上当以后,立刻就转兵向东,去解贵阳之危去了,所以这个团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并在后来追上了大部队。

可是,在长征的过程中,因为执行各种作战命令牺牲的红军官兵仍旧是数不胜数的。

湘江战役中负责殿后的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红军主力离开遵义之后,被留在了遵义的红军伤病员,遭到了军阀、劣绅的残酷虐杀,光是黔军师长柏辉章就在遵义城内连续屠杀三天三夜,城内600多名红军伤员以及收养他们的百姓遭到屠杀。更不用说那些牺牲在战斗中,冻死在夹金山上,饿死在草地里的官兵们了。

毛泽东说过:“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

战术上的胜利无法决定战略的胜利,可是战略的胜利却必须依赖战术去完成。

没有红军的敢于牺牲精神,没有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大家团结一致的行动,要实现四渡赤水也是不可能的。

可是这样的团结是哪里来的呢?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从三湾改编建立“士兵委员会”开始,到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再到古田会议整顿“单纯军事化思想”,这一步步走来,在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吸取了极大的教训之后,才塑造出了红军那种近乎趋于人类极限的精神力量。

否则,如果是换一支部队来实现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计划,光是让他们动不动就一个昼夜奔袭一百公里,这事可能就没法继续下去了。

你能想象去老蒋的队伍里干政委的活儿有多尴尬吗?

你去队伍里搞政治动员,激情洋溢的说道:“兄弟们,这两天要连续奔袭一百公里,完成党国赋予我们的作战任务。”

底下立马窃窃私语:“不行啊,这样的任务咱做不到啊。”

你再调整一下语音语调,加入一点感情说道:“兄弟们,这是党国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我觉得我们英勇的战士是一定可以完成的。”

此时,底下立马出现一个声音:“不好意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你说吧,这活儿还能不能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