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书法“拙”的艺术

论书法“拙”的艺术

2023-03-31 来源:乌哈旅游
论书法“拙”的艺术

作者:袁跃奇

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15期

袁跃奇

(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广东河源 517000)

摘 要:书法是通过对汉字的书写,借助汉字而创造出形象的创作艺术,而作为书法创作手段的书写则贯穿于于整个书法创作过程,既然书写是艺术创造,不仅要讲究书写的技能功夫也同时也要讲究创造的审美效果。书法艺术到底是该讲求“工”还是该追求“拙”?在书法艺术中,“工”与“拙”究竟是对立的还是有有统一元素在里面,究竟哪种可以被称作更有价值的艺术形式,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书法艺术 工与拙 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c)-0234-01

1 “拙”的涵义及其认识发展历程

简单从字面意思来看,“拙”与“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工”是指灵巧,技艺高深;而“拙”顾名思义是笨、不灵巧、技艺水准不高的意思,二者都同指技能功夫的程度,而技能功夫的好坏常常要通过行为效果展示出来。从实用层面上来看,“拙”是低层次的、低级阶段,而“工”则是高层次的,发展的更高级阶段。通常技能通过锻炼培养可以由拙到工,却不会由工到拙。然而,从审美层面上来分析,“工”有工的美,“拙”也有拙的生趣所在,通过娴熟灵巧的表现手法而不留痕迹的“拙”更能展示出质朴、自然的意境,能把生命的性情淋漓的表现出来,是人们更深层次上体会“拙”的表面所隐含的深层次的艺术美,这种用技之美则有更大的艺术价值,也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用毛笔书写汉字要能够较为自如地驾驭书写工具,在创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书法“工力”的提高与培养,通常书法家的形成过程都需要经历漫长时间的磨练,做到心形合一,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创作中去,书法技能由“拙”发展到“工”需要时间的积淀,同样,每种字体在历史上都有一个由“拙”到“工”的发展和定型过程。在唐代,书法的写作艺术被推向了较高的发展阶段,达到了一种极致状态,是历史上颇为强调的技法的“工”的发展时期,由于书法艺术在当时的发展处于巅峰状态,也开创了书写发展的规则、有序、高层次发展的先河,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也催生出了大批书法艺术家,为推动唐朝文化的发展做出来很大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书法艺术中却含有实用的功利性目的。以“工”求“拙”的书法艺术可以推算至宋代,在继唐朝的书法艺术发展之后,宋代开创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书法美学新主张,自此书法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追求都出现了新变化,“拙”被作为新的审美标准开始出现,挑战了以往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拙”已经摒弃了笨拙、不灵巧、技艺浅显的含义,引用了“拙”的深层含义,即为一种自然和随性,体现一种无拘无束的性格张扬,不矫揉造作,更能表现一种贴近自然的纯美,达到了书法艺术的一种新境界。

2 “拙”的审美价值及艺术所在

纵观历史发展,参阅古书文献,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前对于“拙”字的使用是不多的,这个词汇主要是以贬义的姿态出现的,在虞世南的论著《笔髓论·指意》中说道“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明显可见书中所提及的“拙”的含义是指创作手法的拙

劣,而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拙趣”,不是“拙”的深层的意境,在魏晋南北朝时引用“拙”来表达与“工”相对立的一种概念,指技艺的拙劣、不精湛,是书法创造要超越和不齿的阶段,是有待完善和深化的阶段,是向“工”迈进的必经过程。

以“工”求“拙”反映出了社会对于书法审美标准的突破,“拙”的意义也不再是“工”的对立,不再是“不工”、“不专”,而是“工”的另一种层面的追求,通过“工”而追求“拙”,追求一种自然美,而这种美恰似浑然天成的,没有经过后天修饰的一种纯朴美,这其实比“工”的境界更高深,更难以达到,是对书法艺术的更高追求。发展到宋代中期时,书法的审美追求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文艺理论中“拙”被作为审美词汇提出并广泛使用,并且在内涵上较唐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盛极一时,复归平淡的审美理想开始兴起。对“拙”的追求可以追溯到苏东坡时代,东坡曾云“凡作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可恶处方为工”,对于拙的褒扬显而易见。

美学对于拙的追求是美学史上的重大变革,体现了时代的审美心理的变化,拉开了书法与实用之间的距离,促使书法艺术开始真正意义上迈向自觉追求艺术发展的道路,也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欧阳修就把书法当做情趣,并敢于把这种情趣本身作为目的来追求,带来了书法美学思想和书法创作的重大转折。以工求拙使得书写者可以借助书写展示自我的感受,展露自我情性,对刻意追求、矫揉造作进行批判,对自然真率、朴实无华进行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自由、无拘束的向往。总而言之,追求拙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状态下产生的,也体现了不落俗套、不随流俗的时代精神。

3 避免求“拙”而走入误区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已走上自觉的发展道路上来,书法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丰富的艺术追求,书法的审美性渐次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并且书法艺术必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得到长足发展。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形式,必然会从雅玩式的文人书斋走入大众生活。所处时代发展背景直接影响书法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时代的不断发展将会过多地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对于“拙”的追求就成为一种时尚。然而,盲目追求“拙朴”美就容易走入“拙”的误区。古人以追求自然的、质朴的、天然美为风尚,而现代社会常常会因为过分地追求拙,而误把拙劣、粗拙、未经修饰的丑为拙来盲目崇拜,并力求用现代艺术形式去追求和表达这种粗拙的美是与“拙”之本意背道而驰的。以“拙”为美就要学会从拙的形态中攫取精神价值,感受内在气息,化为创作艺术的原料,而不是把表面的拙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为了追求浅层次的拙而扭捏作态,故作丑姿都是对“拙”的扭曲和曲解,不具备艺术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艺术创造切记要摆脱的。

4 结语

作为书法评论中重要的审美词汇“工”与“拙”自从宋代开始就被广泛地采用,“工”与“拙”也不再是过去的单纯对立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地对技艺高深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与拙的涵义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充实,“拙”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但是不管怎样,“工”仍然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永恒主题,而“拙”却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有不同的境界。书法创造要迎合时代审美标准变化,做到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追求真功夫,展露真情性。无论学帖、学碑,还是民间书艺创作,都不能单纯从形式上求“拙”,而把精神意趣上的“拙”忽略,只有在素养上真正追求精神层面的拙,才能最终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羊元高.大巧若拙—— 从傅山的“宁拙毋巧”谈书法审美中的“巧、拙”关系[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9).

[2] 启真,舒年.谈书法艺术之“拙”[J].群言,2003(3).

[3] 王岳川,张公者.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纪意义——访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书法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川教授[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2).

[4] 陈锐.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浅析[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7).

[5] 刘清.道路交通安全等级评价与实例分析[J].交通科技,200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