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 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
t秦秀白 吴古华
一、前言
从总体上看,理工院校从90年代初便将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中心议题列入教学改革内容。当时,全国理工院校都在讨论如何面向市场经济的挑战调整专业设置。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开始考虑对传统的办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1993年5月,第一届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召开,近40所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1994年5月,第二届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来自40余所理工院校的50名英语教师进一步就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交流了经验。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周远清司长出席了闭幕式,他充分肯定了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取得的成绩,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探索具有理工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办学模式。在第二届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实现英语教学的模块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的改革目标。大家一致认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不仅应该确立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一最基本的教学模块,而且应该建立科技知识的教学模块,并根据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力求使课程设置模块化,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尽早实现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和测试的标准化。而后,在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的统筹安排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又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这五次研讨会都是围绕教学的模块化、系列化和标准化进行的,其根本宗旨是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
二、理工院校兴办英语专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优势与劣势
我国正规的英语教学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SchoolofCombinedLearning)。但在同文馆成立之前的几十年,沿海地区已经出现由英、美传教士主持的各种英语教学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除台湾省外)共有205所高校,其中有50所高校设有英语专业本科或专科。5中国英语教育史6(李良佑等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分为4个阶段:(1)1949年至1956年为第一阶段,这是俄语教学大力发展、英语教学萎缩的特殊时期。俄语教学大力发展是/全面苏化0影响的结果;英语教学萎缩是1952年和1953年发生的两次院系调整的必然结果。当时的北大、清华、燕京、辅仁等校的外文系合并为北京大学外文系;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同解放前的中央大学外文系合并为南京大学外文系;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等校的外文系先是与武汉大学外文系合并,后来又与#11#
中山大学外文系合并等等。1953年全国高校只有9个英语专业教学点:即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学校(北外的前身)、华东师范大学。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作出/必须扩大外国语教学0的重要指示,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外语专业的建设。然而,到1956年底全国也只有23所高校设有英语专业,共有在校学生2500余人;全国的英语专业教师仅有545人,其中教授132人,副教授68人,讲师183人,助教162人。(2)1957年至1966年,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进入第二阶段。这是一个俄语专业教学开始萎缩、英、德、法、日等语种的教学开始扩大规模并开始得到认真重视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全国新建和扩建了10余所外语院校(含外语专科学校),许多高校开始兴办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到1966年/文革0爆发前夕,全国高校共设置的外语专业有42种,其中英语专业占主导地位。(3)1966年至1976年,这是我国高校/停课闹革命0、/大串联0、/走五七道路0的时期,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全面倒退阶段。(4)1976年粉碎/四人帮0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进入了新时期。从以上的简短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是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0、/多灾多难0的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客观条件下,由于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由于广大教师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英语人才,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外交战线、经济战线和教育战线,成绩不可忽视。 如果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大体上也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可被视为第一阶段,我们不妨将其称作传统和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的英语人才培养任务主要落在外语院校、中央和地方的重点综合大学以及师范院校身上。它们之间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外语院校侧重培养外交和其他涉外部门需要的口笔译人员;综合大学侧重培养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和高校师资;师范院校则以培养中学英语教师为己任。这一阶段我们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语言文学专业模式培养人才的,而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才从/十年浩劫0中全面地恢复过来,当然是也只能是恢复到传统的语言文学专业模式。80年代中期,在全国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指导下而涌现出的各种教材,既体现了我们/拨乱反正0的成果,也体现了我们对传统的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恢复。(2)80年代中期至今,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变革与创新阶段。许多外语院校开设了新专业,如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新闻专业、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涉外性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探索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综合大学的英语专业也开始克服语言文学/单打一0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到其他院系选修相关课程。应该说,近几年外语院校、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等不同类别的院校都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工作,并已经取得许多可行的经验。
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一批中央和地方的重点理工院校率先开办了/科技英语专业0或/专门用途英语专业0。据不完全统计,到了1985年前后,已有近20所理工院校开始从理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科技英语专业或专门用途英语专业的本科生。1987年国家教委在修订后的5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6上正式将外语学科分成四大类,即外国语言文化类;外国语言文学类;专门用途外语类;语言学类(目前又已调整)。理工院校开办的/科技英语0专业统一纳入/专门用途英语0专业,理工院校从下而上兴办的英语专业从此得以正名。一些院校还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兴办了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点。然而,直到1992年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之前,这一块的英语教师是在默默地进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实行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统考后,人们才突然发现,理工院校还有一批#12#
质量不错的英语专业学生。到目前为止,根据1999年的统计数字,我国已有110余所理工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如何利用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探讨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办学模式方面,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已经取得一些初步的经验。把这块英语专业的教学状况喻为/异军突起0,并不是过分的。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是与其具有的办学优势分不开的。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门类不仅齐全,而且与社会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年来,理工院校调整了专业结构,采取了/宽口径0、/厚基础0的专业设置模式,使得办学方向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无疑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保障。
(2)理工院校本来就有比较好的跨学科研究的传统和习惯。科学技术上的攻关需要多种科技知识的参与和配合。学生跨系听课的传统历来有之,尤其是实行学分制之后,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便利的条件。
(3)一般说来,理工院校的生源要好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而多数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理科生。他们本来就有较好的理工科知识基础。这自然有利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和优化。
(4)一般说来,理工院校对教学的投入较多,对教师和学生治学的严谨性也有严格要求的传统和经验。在当前/物欲横流0的形势下,这也是难得的一种优势。
(5)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仅有10多年的历史,教师队伍年轻化。青年人最少保守思想,干劲大,闯劲足,接受新事物的悟性和创新的意识都比较强烈。这自然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所具有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较薄弱,缺乏足够的学科带头人。
(2)由于理工院校在人文学科的建设方面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学校重视人文社科专业的建设,有些学校的人文学科建设则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的人文素质教育。
(3)科研硬件(如计算机和实验室)虽好,但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资料建设则相对薄弱。
三、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几种主要的办学模式
经过不断的探索,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已经初步形成几种可行的办学模式,并正在普遍实施和完善。理工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是从分析和确立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入手的。通过五次研讨,大家普遍认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至少应该由三个模块组成:
(1)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模块(含必要的文学和文化知识)。这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柱和主体。尤其是在语言技能的培养规格方面,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他类型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不该有所区别,都应严格按照全国统一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英语为本0,这是我们学生的/看家本领0。#13#
(2)科技知识模块。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有计划地学习必要的科技知识,借以优化知识结构。
(3)经贸知识和管理知识模块。当代科技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知识积累的速度加快;二是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急剧加快;三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大大缩短。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仅仅具有英语技能和必要的科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具备必要的经贸知识和管理知识。
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制订系列化的课程,才能落实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理工院校在后几次的研讨会上交流了各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情况。涉及第一个知识模块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全国统一颁布的教学大纲并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其中的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与其他类型学校英语专业同阶段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高年级的选修课的设置上略有差别。一些基本的文学和文化课程(如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概况等)也都开设了。涉及到第二个知识模块的课程,多是根据各校本身的特点制定的。其中多数学校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或化学)、计算机语言与编程、机械学、电工学,不少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金工实习,了解工科技术实践环节。这些课程均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师多是其它有关专业的教师;有些工科专业课使用的是英文课本;有些教师用英文讲课;考试形式也结合英语专业的特点,如采用翻译专业技术文献的方式考查学生专业知识。涉及第三个知识模块的系列课程多是由外语系和诸如各校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
从总体上看,目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采取/走出去0和/请进来0相结合的方式开设辅修或选修课程,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所谓/走出去0,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到工科类专业或经贸、管理类专业选修或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选修或辅修的科目由教务处协同有关专业统一安排,学生自愿选择,计算学分。有关课程的教学管理由其他有关院系负责。选修或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所谓/请进来0,就是教学计划内的工科专业课程请其他院系教师为外语系学生讲授,尽量请那些英语好、能用英语讲课的回国博士或其他具有相当能力的教师主讲,教学管理则由外语系负责。这是理工院校普遍早已采用的教学模式。 (2)实行/主辅修制0,即学生在读期间,主修英语专业、辅修另一门专业。与第一种模式不同的是,参加辅修专业的学生必须按照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修满该专业的所有学分,考试合格后才能拿到辅修专业证书。也就是说,/主辅修制0要比一般的辅修课程制要求高得多。/主辅修制0已在许多学校实行,取得了比较好的办学效果。由于这样培养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好,并能较系统地掌握另外一门专业的基础知识,所以毕业时就很容易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我们曾在诸如机械产品进出口公司、化工产品进出口公司等专业性较强的外贸公司进行过调查。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当然具有广阔的外贸专业知识,但往往因缺乏必要的机械和化工专业知识而感到力不从心。公司常要花不少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安排他们到有关企业或仓库了解情况,熟悉专业知识。一般说来,需要工作两至三年后才有可能让他们充当专业性强的口笔译工作。而按照/主辅修0模式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只要他从事的经贸翻译工作是与他所辅修的专业相关,那么他很快就可在专业翻译中挑大梁,发挥骨干作用。
(3)开办/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0的办学模式。由外语系英语专业面向全校举办供其他专业学生作为第二专业攻读的英语专业。具体作法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所在院系批准、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本校组织的严格考试,用三年半的时间攻读外语系英语专业#14#
的课程。学生原来的注册单位不变,但涉及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由外语系承担。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可获得具有同等效力的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
(4)/3+20或/2+20办学模式。这是一种仿照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制定的办学模式。所谓/3+20或/2+20,指的是学生先在其它专业用三年或两年的时间学完该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然后通过严格的考试,转到外语系注册,成为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再学两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各门功课考试合格后,毕业时可获得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理工院校之所以能举办这种办学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重点理工院校的本科生中,英语基础好的并不都在外语系,其它专业也有一批英语功底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他们完全有能力在4-5年内攻读两个专业。
(5)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作为辅修课程的英语专业课。参加的学生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的英语课程在他们的知识模块里属于相关课程。在这方面,不同的理工院校采取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在第4学期至第7学期用两年的时间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专业辅修课;有的学校在第5、第6学期用一年的时间开设这类课程,包括: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外贸英语、科技英语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翻译、英美报刊选读等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一些课程。 四、几点体会
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各个学校实际情况、按照各校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规划,单靠外语系或英语专业的努力是难以制定比较全面的办学模式的。在这方面,有的理工院校开始时也走过弯路,比如有的学校曾经试图利用本系的英语教师开设一些英语教师难以承担的其它专业课程;有的学校过多地安排了工科专业课程,忘记了/英语为本0的原则,致使学生既没有学好英语,也没有掌握好工科的专业知识,反而丧失了英语专业应有的优势。 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增设一、两门课程就可奏效的。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是设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模块。知识结构的模块只能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在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包括真实可靠的人才市场调查)基础上予以设计。二是必须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这既涉及到学校教务处等部门的管理机制的改革,也涉及到本系和其他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机制,单靠外语系或英语专业的努力也是很难实现办学体制改革的。
3.在探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办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英语为本0的原则。绝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英语专业办成/四不像0的专业;更不能随大流,随意开设所谓的/急需课程0。我们要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的复合,但归根结底他们还是英语人才。所谓/复合0,主要应体现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堂教学,必须创造良好的、能帮助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0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优等生都不是在课堂上/教0出来的,而是/导0出来的。只要我们提供便于学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的客观条件,学生会自我/复合0其知识结构的。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应是复合型的高级英语人才。我们的培养规格不能降低,我们的培养措施应当加强。t
通讯地址:510640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外语系;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外语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