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德经》读书笔记(读后感)

《道德经》读书笔记(读后感)

2023-01-01 来源:乌哈旅游
勿忘初心,勿忘天地根——《道德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道德经读书笔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六章 傅佩荣语译:

虚谷之神不会死亡,可以称为神奇的生殖力。神奇的生殖力有个出口,可以称为天地的根源。它若隐若现好像存在,作用却是无穷无尽。 道德经读后感:

很难说清楚的一章!绝大多数的解释和傅佩荣相似。我多少有些不成熟的、不同的理解。

一个母体,要想保持生养能力,首先要有能容纳新生命的“谷”,而且这个谷还要具有孕育新生命的“神力”。 天地作为一个母体,要想具有生养能力,也要首先有能容纳新生命的“谷”,这个“谷”很像“橐龠”,虚而不屈。而且还具有“神力”,所以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的就是这个可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养能力”的母体。

如果这种“生养能力”能够一直不死,那么新的生命就会源源不断地诞生。这样的母体,就叫做“玄牝”。

这种永远保持生养能力的母体的奥秘所在,就叫做“天地根”。 这种玄妙的生养能力,在天地间绵绵不断的产生作用,若隐若现于万物之中,用之不尽。

也正因为用之不尽,所以“谷神不死”,所以“是谓玄牝”。 从古到今,无数人试图打造“玄牝”,或者近似于“玄牝”,能有长久生育能力的母体。

通过玄牝传承“不死的谷神”,也就是“血脉和精神”,血脉是有形的,精神是无形的。

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具有长久生育能力的母体,源源不断孕育着中华儿女,黄皮肤,黑头发,说着汉语,写着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就要追朔中华民族形成的根源——炎黄文明了,也就是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不断斗争与融合的文明。很多民族“谷”还在,“神”却没了,被完全殖民化后,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明,完全嫁接成了其他民族。看着还是李子树,结的却全是苹果。这样的民族,事实上“谷神”已死,母体已亡。 更有许多民族,形神俱灭,成为了历史。

作为一个人,总会死的。却也有“不死的谷神”,比如老子,他把他是精神思想,从他的躯体里分离开,成为一部《道德经》,这部书就可以成为“玄牝”。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信奉老子思想的后人。

《道德经》为什么会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的天地根,就在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老子当年遇到的困惑和对困惑的思考,到如今,我们依旧有那些困惑,依旧需要思考。一旦当初“老子”遇到的困惑,如今已经不成为困惑,《道德经》就寿终正寝了。

一个百年家族屹立不倒,也可近似“玄牝”,百年家族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人才,支撑这个家族的长盛不衰。

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是什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百年家族的天地根,就是百年家族的立根之本,在于“优秀的家训”和能够严格履行家训。

不像更多的家族,还没形成一个可以源源不断产生人才的“母体”,就瓦解了,第二代就忘掉了第一代赖以成功的根本,结果富不过二代。

历代统治者,都想把“政权江山”打造成“玄牝”,让自己的政权可以长盛不衰。当这个政权可以源源不断产生维护这个政权的优秀人才时,这个政权就会有勃勃生机。否则,就会被推翻,或者复辟。

比如无产阶级政权,如果能源源不断产生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接班人,那么无产阶级政权就能长盛不衰,否则只会被复辟。

什么样的政权才能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要看这个政权的“天地根”,政权的立根之处,也就是政权建立的初心。

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保持政权不褪色。 许多政权忘记了初心,很快就被当初推翻的政治阶层复辟了,于是又回归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里去了。

附赠材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写作技巧 什么是读/观/听后感

顾名思义,先来读,再有感受和想法。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后感”。(看了某部影

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听了某场演讲或者播等所写的感想,则叫“听后感”,它们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

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读后感的题目可以命名为《×××读后感》或《读××x有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感的主题来命题,为点明文章体裁,可以用“×××读后感”或“读××有感”作为副标题。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种读后感的基本写法:引一议一联一结。

“引”,适当地引用原文,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总之

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使 文章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本末倒置。

“议”,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

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写一点儿,最后,什么也讲不深、讲不透,重点部分像蜻蜒点水

样一掠而过,这样的读后感会很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来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联”,密切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会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二、如何轻松地写出读/观/听后感

对原文进行简要的概括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为开头,然后再写体会,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的作品上来。原文内容往往用三四句话概括为宜,我们可以按照概括记叙文六要素的法来概括原文内容,另外,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不仅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