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五讲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五讲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4-03-24 来源:乌哈旅游
第五讲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认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3、论证(怎样证明)

一、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及其作用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③比照论证(其本身也能够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二、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三、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实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准确的观点是什么? 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要注意:所以,总之,所以,总来说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2、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实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

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使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答题思路:

举例论证 使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比照论证 准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

A: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

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B又如词语顺序是否能够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理解。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

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实战演练

(一)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逐步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测,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 。不过,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很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不但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注重这个问题,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相关: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 柯登地)

1.请在以下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局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接通畅。

答: 3.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很多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3分)

答:

(二)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对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很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能够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能够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能够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

1. 第③自然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个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能够理解;不过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使用,就要养成使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不过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不过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持续学,持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持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很多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准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不过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个习惯对你的影响。

答:

(四)精神拾荒三步曲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假如不即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假如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动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但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假如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⑤所以,不但A 是互相助兴的,B 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作者说的“精神拾荒三步曲”指的是哪三步曲?三步曲之间是什么关系?

2.第③段中席勒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3.根据上文的论述,请在空格A和B处分别填上适宜的词。 A、 B、

4.联系你的学习或者读书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