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案例探析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案例探析

2024-08-23 来源:乌哈旅游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案例探析卫颖颖 王力 王安东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中肩负着“拔穷根”的任务。本文结合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案例,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转变资助理念,创新资助形式,实施精准帮扶,提升困难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中图分类号:G648.2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6-0296-002

活学习中,找适当的机会经常与小秦谈话交流,不断激励他不忘读大学的初心,引用名言警句帮助他磨砺心志。同时,通过学校开展的“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青春榜样评选等活动,引导他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品学兼优看齐,增加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等不靠,凭借自身努力,顽强进取,赢得青春和未来。

(3)学业帮扶,团结互助。针对小秦学业困难的科目,一方面联系代课老师,对其进行专门辅导和帮助,另一方面,发动课代表、舍友和班干部对其进行学业帮扶,并制定学习帮扶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既达到了学业帮扶的目的,又加强了小秦与老师、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感情的积累和友谊的巩固,做到了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此外,鼓励小秦逐渐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争取在学习上由被助到自助,由被动到主动。

(4)提供平台,发挥特长。其一,在多次交谈当中,发现小秦具有独特的嗓音,针对这一优势,鼓励他参加学院和系部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担任多项活动主持人,负责系部新媒体朗读栏目的策划、录制和审核等,发扬其优点,增强其自信。其二,针对小秦踏实、细心、负责的优点,让其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职务,指导他撰写各类活动通知和新闻稿,更新系部官网及微博,提高了小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际能力。其三,在小秦学习成绩大有提升的情况下,督促他积极参加并认真准备陕西省“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学院技能大赛等,在参与比赛和活动中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交流经验,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5)就业帮扶,顺利就业。针对小秦

(下转第298页)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单纯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如何从“助人”向“铸人”转变,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挑战。本文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案例,以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将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心理浸润、学业帮扶、特长发挥、就业指导、感恩教育等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案例概述

小秦,男,2017级学生,来自陕南偏远山区,独生子,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仅靠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此外,家中有一位年近七旬、体弱多病的奶奶与其相依为命。小秦初入校园,特别自卑,不善言谈,不能主动融入集体,参与校园活动积极性低,喜欢独来独往,痴迷于手机游戏。经过辅导员约谈,了解到小秦学习缺乏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和担忧,进而导致无法安心上课。

二、案例分析

家庭环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1]

意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生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显得不自信,很难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综合以上分析,帮助小秦缓解经济压力、克服学业困难、处理好人际交往是当务之急;其次,通过精准帮扶,发挥特长,激励引导,提升其综合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促进全面成长成才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

三、案例处理过程(一)工作思路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经济问题,然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并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过程,需要的是高校相关部门和教育者协同配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方位帮扶的过程

[2]

。对于案例中的小秦来说,在经济帮扶的

同时,重点“扶志和扶智”,从优化其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入手,采用思想教育、学业与就业指导、平台锻炼、感恩教育等手段,实现“经济资助”到“全方位帮扶”的转变,帮助该生认识自我、锻炼能力、发挥特长、树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1)经济资助,解决困难。针对小秦的家庭经济状况,第一,建议小秦通过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来解决学费困难;第二,经小秦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班主任审查,通过国家助学金来减轻生活费用压力;第三,积极推荐他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申请,通过个人劳动获取生活补贴;第四,鼓励小秦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与比赛,争取奖学金以缓解家庭负担。这些经济资助工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秦在上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从而安心求学,同时,也让他体验到了被“关照”的温暖,获得足够的信任,对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谈心谈话,内心激励。在平常生

。小秦家境贫寒,生活艰苦,父母常年

外出,他既要确保完成日常学业,又承担着照顾年迈体衰的奶奶,家人的殷切希望,使其在多重压力下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其次,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及时的支持帮助,导致小秦性格敏感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愿意把挫折或压力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卑心理较强,容易消极、迷茫和焦虑,进而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当地教育资源和学习成长环境的制约,小秦的学业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也得不到发掘和培养,误以为自己一无是处,不愿·296·

智者论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程度、了解程度,从根本上达到为学生树立三观这一根本性目标上来。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个抽象性的词语,很难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层面12个词语,恰好完美地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涵,通过鼓励学生深入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演讲比赛、思想道德修养征文、舞台剧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乐趣。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指导性作用

(1)正面引导与反面纠错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过程。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利用正面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在思修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授课时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对理论的接受程度不同,对实践的理解程度不同,难免会在最终的表现结果上出现差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对新事物的理解力很高,很容易将正确的思想要求运用到实践中,产生正面的激励型案例,但是有些学生的接受程度较低,难以改变之前错误的旧观点、旧思想,甚至会出现活生生的“反面案例”,这就需

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既注重正面案例的教学分析,又注重反面案例的纠错改正,通过事例让更多同学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反面案例”型学生,要通过积极的引导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真正实现思修课程的思想教育意义。

(2)课上讲解与课下实践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现代表达和中国形态,是全民共有精神家园的灵魂和支柱。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基于理性选择的精神信仰和自觉追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讲授,不仅需要课上的理论讲解,还需要课下的集中实践。通过社团平台,开展尊老爱幼、扶弱助残、公益服务等课下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更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上老师是主角,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树立理论基础,传授“看得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后校方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大潮中,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统一,学生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更独立的

智库时代 认识,教师的理论讲授才更有说服力、更有领导力,校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创新才更彻底、更有效。

四、结语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入门课程,既是为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人生第一课”,又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典范课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的普适性道德标准,更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贯穿到整个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人才素质基础。高校应该紧紧抓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政治热潮,推动学生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单洁(1989-),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芳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改革创新,2014(1):37.

[2]何小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7):116-120.

(上接第296页)

不清楚未来就业方向,缺乏短期安排、中期计划和长远目标而产生的迷茫和困惑,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家庭实际现状出发,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引导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选择,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美好时光。大二第二学期,指导小秦制作个人简历,参加模拟面试大赛,接受面试礼仪培训。在招聘季,鼓励小秦主动应聘理想企业并积极推荐,帮助他不断总结面试经验,查漏补缺,提高面试通过率,确保顺利就业。

(6)饮水思源,报恩于行。不断引导小秦在学有余力之时懂得饮水思源,回报家庭、学校和社会。首先,鼓励其参与学生事务管理,为老师和同学服务。其次,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如先后参加了“万名学子扶千村”三下乡、敬老院里献爱心、环保知识和交通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服务了他人,也锻炼了他多方面的能力。小秦在大二期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经济困难,主动放弃了助学金名额,让给班级更加需要的同学。·298·

四、案例成效

两年间,小秦经过个人努力,学习目标明确,学业进步明显,积极策划组织多项学生活动,撰写新闻稿件多次被各界媒体采用,发挥个人特长,主持学生活动20余次,参加省、院、系各类演讲比赛10余次,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时长长达308个小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获得学院三等奖学金,专业等级和英语四级证书,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取得“优秀学生”、“团总支优秀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已发展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并被中国铁路某公司成功录取,顺利就业,为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根本保障。与此同时,小秦主动与人交往,生活乐观,积极向上,心存感恩,乐于助人,对于未来工作充分了自信和憧憬。

五、案例思考

(1)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经济资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进行思想的引领、心理的关怀、志向的培养、技能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育人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受助思源、获

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2)精准与全面相结合。对受资助群体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困难程度、困难类型、心理诉求等因素分类,实施差异化资助,做到“一生一策”,实现精准化帮扶。在扶贫扶志扶智过程中,创设各种条件和平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他助”与“自助”结合。创新资助形式,转变资助理念,将传统的“输血”资助模式转变为“造血”模式,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帮助自己全方位“脱贫”,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发挥个人特长和专业优势,变他助为自助,树立成才信心,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实现资助育人实效。

【作者简介】卫颖颖(1992-),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谢倩,朱丽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45-946.

[2]舒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帮扶的内容研究[J].长江丛刊,2017(23):201-202,2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