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 广 西 蔗 糖 GUANGXI SUGARCANE&CANESUGAR NO3.Sep.2006 .第3期(总第44期) 文章编号:l(X)7—4732(2006)03—03 甘蔗新品种新植比较试验初报 邱竞兰 黄绿青 钟杨婉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农业局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在2005年芗城蔗区举行的福建省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的5个甘蔗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为出苗 率高,分蘖力、植株高度一般,中茎。对蔗茎产量和蔗糖份进行综合分析,表现最好的甘蔗品种是闽糖96—1409、 LCP85—384,这二个品种蔗茎产量高、蔗糖分好;其次为闽糖93—730,该品种蔗茎产量较高、蔗糖分较好;福农 98—1103蔗茎产量高,但蔗糖分较低;CP88—1762蔗茎产量较低,但蔗糖分比较好。 关键词:甘蔗品种;产量;蔗糖分;区试 中图分类号:5556.104.4 文献标识码:B 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是对甘蔗品种区域性、丰 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的一种测试,是促进甘蔗品种 更新换代、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区承 担福建省农业厅“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项目,对国 外、省内共5个甘蔗新品种进行区域化试验,本试验 对参试的5个甘蔗新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进行 研究,以筛选出适合我区推广种植的甘蔗新品种。 1.4 田间管理 各品种下种前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l2 小时,进行蔗种消毒。按当地大田生产管理。基肥: 亩施水肥25担和过钙50kg+5%特丁磷2.5kg(兼治 地下害虫);追肥:4月初施尿素4.5kg+氯化钾 2.5kg;5月中旬亩施尿素4.5kg+氯化钾2.5kg;7月 初结合大培土,亩施35kg进口复合肥+16kg氯化钾 +35kg尿素。防治病虫害:4月底、5月初防治螟虫二 次,中后期防治蚜虫三次。 1.5观察记载项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闽糖96—1409(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选 在甘蔗生长期间调查其出苗率、分蘖率,收获前 育)、闽糖93—730(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选 育)、福农98—1103(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所选 育)、LCP85—384(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所引进)、 CP88—1762(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引进), 对照种新台糖l6号(CK,)、新台糖l0号(CK:)。 1.2试验地概况 由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与芗城区农业局组织相 关人员进行联合考种调查株高、茎粗、公顷有效茎 数,11月、l2月、1月化验蔗糖份,砍收时调查其蔗 茎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表现 试验设在芗城区浦南镇谢坑村的丘陵旱地,属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年降雨量 1500rnm,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土壤肥力均匀,前作为 2.1.1 出苗率 5月14日调查每小区出苗数,计 算其出苗率。从表1可见:各参试品种的出苗率表现 较好,均高于80%,且高于二个对照种,其中以闽糖 96—1409表现最高为86.78%,比CK。高5个百分点 (绝对值,下同),比CK:高l0.34个百分点,其余品 种由高到低依次为福农98—1103、闽糖93—730、 LCP85—384、CP88—1762。 牧草,水利条件偏弱。 1.3 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行长6m,行距1.1m, 5行区,每小区面积33m ,公顷下种量54545段双芽 苗,四周设保护行。 收稿日期:2006—04—25 2.1.2分蘖率 6月27日调查每小区茎蘖数,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邱竞兰等:甘蔗新品种新植比较试验初报 算其分蘖率。调查结果表明分蘖率最高的是 LCP85—384,为83.56%,比CKI高10.66个百分点, 比CK:高54.64个百分点,其它品种分蘖率均低于 甘蔗拔节期由于缺乏水分,各品种的茎粗均相对较 小。从表1可见,各品种茎粗均高于CK。,略低于 CK:,在2.198em~2.380em之间,茎径较粗的品种为 福农98—1103、闽糖96—1409,茎径较细品种为 LCP85—384、CP88—1762。 CK。,除LCP85—384、福农98—1103分蘖率比CK:高 外,其余品种分蘖率均比CK:低。 2.1.3 株高 从表1可以看出:LCP85—384、 CP88—1762二个品种株高优于CK:,比CK。差,其余 2.1.5有效茎数从表1可以看出:公顷有效茎数 最高的是LCP85—384为73535条,比CK。少而多于 品种都比双对照差。株高由高至低依次是LCP85— 384、CP88—1762、闽糖93—730、福农98—1103、闽糖 96—14O9。 CK:,其余品种都比双对照少,公顷有效茎数由多至 少依次为闽糖93—730、闽糖96—1409、LCP88— 1762、福农98—1103。 2.1.4 茎粗由于夏秋出现长时间严重干旱,在 2.2经济性状表现 表2参试品种主要经济性状表现 2.2.1 蔗茎产量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品种新 减产17.12%。 植蔗蔗茎产量表现最高的是福农98/1103、达 88.957t/hm ,比CKI增产3.15%,比CK2减产 2.2.2 蔗糖分 11月、12月、1月各取5根蔗茎样 品(4根主茎、1根分蘖茎)送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 化验榨季蔗糖分。从表2中可以看出,平均蔗糖分最 高的是闽糖96—1409,为16.77%,其次是 7.75%;其次是闽糖96—1409,为88.836f/hm ,比 CKI增产3.01%,比CK2减产7.87%;LCP85—384 位居第三,为88.685t/hm ,比CK。增产2.84%,比 CK:减产8.03%;闽糖93—730位居第四,为 86.643t/hm ,比CKI略增产,比CK2减产10%左右; CP88—1762表现较差,比CKI减产7.33%,比CK2 8 CP88—1762,为16.28%,均高于两对照种,分别比 CK。高0.6个百分点和0.11个百分点,比CK 高 1.87个百分点和1.38个百分点;LCP85—384、闽糖 93—730平均蔗糖分比CK:高而低于CK。,而福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邱竞兰等:甘蔗新品种新植比较试验初报 98—1 103平均蔗糖分表现较差,均低于CK。、CK 。分 析各月蔗糖分可以看出闽糖93—1409、LCP85—384、 闽糖93—730、CP88—1762榨季11月蔗糖分表现较 高,达15.30%以上,属于特早熟品种,而福农98— 1103榨季11月、12月蔗糖分较低,翌年1月蔗糖分 较高,属于晚熟品种。 2.2.3 含糖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参试品种新 植蔗含糖量表现最高的是闽糖96—1409,为14.90t/ hm ,分别比CK。、CK 增糖6.89%和3.69%,其次是 LCP85—384,为14.15t/hm 。比CKl增糖1.51%,比 CK 减糖1.53%,闽糖93—730排名第三,分别比 CK。、CK2减糖0.93%和3.9o%,福农98—1103、 含糖量高,优于新台糖16号和新台糖1O号,综合评 价闽糖96—1409是个特早熟、高产、高糖甘蔗新品 种;其次是LCP85—384,其萌芽率高,分蘖率极高, 植株最高,有效茎数最多,但茎径偏小,早期蔗糖分 高,为特早熟种,榨季平均蔗糖分高,蔗茎产量排名 第三,含糖量排名第二;闽糖93—730蔗茎产量较 高、蔗糖分较好,福农98—1103蔗茎产量高,但蔗糖 分较低,CP88—1762蔗茎产量较低,但蔗糖分比较 好。 由于本试验只有一年的试验结果,要对参试品 种进行更全面的评价,须等N--年二新一宿试验结 束后才能进行,本试验结论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欧丽萍,徐建云,陈超君,张丽琼,李斌.几个甘蔗新品 种的新植比较试验研究.广西蔗糖,2005(5):8—12. [2]冯奕玺,张成家,张允演,刘福业,吴小龙.徐闯县甘蔗 新品种区域试验初报.福建甘蔗,2005(2):11—17. CP88—1762与CK。、CK 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糖。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一年新植区域化试验结果初步表明:5个 参试品种以闽糖96—1409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其萌 芽率高,有效茎数多,中大茎,早期蔗糖分和榨季 11—1月平均蔗糖分均最高,为特早熟高糖品种,其 蔗茎产量高,优于新台糖16号而低于新台糖1O号, (编校:高宁芝) (上接第46页)从而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 了土壤温度,在缓坡地上,达到保水、保肥、保温的 作用。 2.5 大力种植绿肥、发展有机肥源 月巴。 2.7实行退耕措施 对于坡度大于25度的坡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作为生态建设用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对25度以 下的坡地进行保护性耕作,通过培肥地力和科学管 理提高坡地植蔗的效益。 绿肥具有良好的改土培肥作用,蔗区农户,可 根据适宜季节种植,蚕豆、黄豆、蜿豆等豆类作物, 既可增加土壤的有机氮含量,培肥了土壤,又可获 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解决了蔗区因交通造成肥料运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土地普查办公室.贵州省土壤、贵州科技出版 社,1994.3。 输不便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把养地与用地结 合起来,提高了土壤的综合生产力。 2.6 推行有利于持续发展的耕作制度 [2] 班景明等.贵州旱坡甘蔗等高,带状、宽幅少耕栽培技 术[C],贵州2l世纪的甘蔗糖业科学,2000.5(55—56)。 甘蔗是C4高杆作物,生长周期长,生物产量 大,长期种植,易造成土壤养分缺乏,肥力下降,土 [3] 范厚明,付业春.试论反坡梯土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 和作用,中国农学通报,2004.2期(208—213)。 [4] 蒋太明.贵州旱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对策,耕作与栽培, 1999.4(42—44)。 地退化。可根据蔗区的种植习惯,合理安排农作物 的种植模式,适当进行轮作,甘蔗种植一个周期后, 轮换种植豆科作物或绿肥等作物。将用地与养地有 机结合,既不影响甘蔗产量,又可实现旱坡地的培 (编校:高宁芝)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