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实质、特点的分析,阐明体育教学模式的必状。对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实现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路和要现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类型;特点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研究思想,它可以较好的发挥体育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作用。模式指:“某种食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体育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象征性符号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有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又能使体育教学实践得以概括化,从而使体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功能和教学实践的提升功能有机结合。所以,探索体育教学模式,对于总结体育教学经验、简化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体育原理、革新体育教学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当前,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一般较著名的教学模式进行考察,试图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教学,用来改行体育教学。这种做法似乎没有足够重视体育教学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区别,而又没有对一般教学模式进行主动改造,因此,缺乏成功的根基,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虽然一般智育教育模式不能
适应体育的教学,但是,它能对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展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特有的教学模式积累了经验。二是依据体育特殊的教学特点,对体育特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体育教学中,相当多的研究是关于体育独有的教学模式的创设和改造的研究。许多老师从体育教育实际出发,研究适应与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如当前较有影响的娱乐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北体林珍瑜的“学导式”教学模式等等。这类研究,对体育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主攻”方向。
2.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北体大研究生王少云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并阐明了各类体育模式的基本程序,但是他没有指明各类体育模式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有增强体质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模式为诱发动机、指导学习、分组练习、测试评价;以掌握“三基”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诱发动机、明确目标、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总结平价;已发展能力和个性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引起动机、自定目标、满足运动愿望、总结评价,以发展学生专项运动水平为主的教学模式。
3.体育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它文化课教学所不同的特点在于:其它课程的教学
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外,主要是从事各种动作练习,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3.1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行为操作的方法体系。当前,体育教学的内容还是关于特定身体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操作方式来提炼和概括,它主要是由动作技术组合成的方法体系。
3.2体育教学主要事迹数学教学。体育教学是具体的、操作式的技术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身教”指导学生做什么,学生则在对教师教师动作模仿的实践行为操做中,由不会到会,由不规范到规范,又不熟练到熟练,进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学会和掌握多种身体活动的动作技术。而智育教学则主要是抽象的思维活动,是理性化的知识教学,并主要通过教师“言教”进行的教学活动。
3.3体育教学的直观性。智育教学的内容是用抽象的符号浓缩在教科书中。在教师活动中依赖教师的中介作用,在不失科学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直观”的形式展开,传授给学生,而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的教学。体育教学内容是通过教师的动作演示直接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模仿。学生动作模仿的规范与熟练程度,又直接地显示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虽然,在教师的动作演练中,也不可缺少的辅以语言提示,以便学生注意动作的关键或领会动作的要领。但语言的作用往往是一种动作的抽象和概括,它常以“抬头、挺
胸、收复”这样的口诀方式出现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再基本、再重要的是教师动作演示所获得的视觉表象。这是动作模仿的样本,也是向运动视觉表象发展的图谱。
3.4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生直接的体育实践。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讲,是直接现实的体育活动,这是与智育教育最大的区别。体育教学是通过学生自我身体活动来实现对自身的改造,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目的,因而是学生的体育实践。
4.实现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体育界提出了“终生体育”的思想,使体育的地位与原先发生了变化,学校体育定要为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服务。此外,随着教育部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去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模式将被取代。新的重视培养学生能力、使得学生的个性身心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构建,理应跟随整个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在新的形势条件下,找准自己的位置,突出的表现并达到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作用。
4.1研究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要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最终达到应用与实际教学中的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其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端正研究态度。
4.2系统思维是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任何一种体育教学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育教学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体育教
学可看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和原则,给我们把握复杂的体育教学系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恕方法,使我们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体育教学。
4.3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不能太刻板化、公式化,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而是为了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优化。因此,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必须注重两条:一是教学效果;二是时间消耗。
5.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有效的掌握运动技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就必须改革现阶段的“生物教学模式”,即仅仅依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生物变化规律来组织教学。走革新“多元化”道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将向一下方向发展。
5.1 向心里模式发展。对于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和基本前提。但事实上,体育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倾向性。体育教学中不仅有生理负荷,还有心理负荷。心理负荷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神经系统保持紧张与兴奋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以及心理能量消耗的多少等应激作用的综合。实践证明,如果生理负荷已达到较大时,而心理负荷尚适宜,则仍可以唤起学生对学习运动技术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心理负荷很大,即使生理负荷很小,也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对体育课看成一种负担,所以体育教学中注意心理因素,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起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5.2向适应个性模式发展。一般地说,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都会显示出其个性心理特征。体育教学的个性模式,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运动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个性爱好发展服务。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就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使体育运动满足学生的需要,产生动机,才能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兴趣是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满足了需要,就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5.3 向学生参与组织管理模式发展。学生参与组织管理,主要是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其他一些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更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先由教师管理,在学习运动技术时事先讲明,这堂课有学生组织管理,并给与管理者作出评价,教师只进行一定的必要指导。并且一开始不明确让谁来组织。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动脑筋,牢记动作要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而且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觉性的培养。
6.结束语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必须针对体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教学经验,并从理论上设计解决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案,即从理论上构建起体育教学模式。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体育教学模式的完整性、简化性、针对性、操作性、开放性、优效性。把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置人体育教学活动中接受检验,证明其效果,最后把已证明,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加以推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