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高段古诗教学四步法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吟诵千古,但是古诗由于它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凝练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较大差距。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层次,如果没有灵活巧妙的方法适当引导,小学生学古诗必然味同嚼蜡,兴味索然,从而对古诗了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笔者在多年的古诗教学尝试中,对构建有效的古诗课堂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不学诗,无以言”学好古诗让人一生受益无穷。要让学生爱上古诗,必须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古诗之前,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划出一个小角落作为“古诗廊”,每天更换一首古诗;早读课提倡读背古诗;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诵读活动——————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环境的熏陶,还可以是课前教师绘声绘色的小故事导入,或者是生动形象娓娓动听的范读。“未成曲调先有情”用教师的语言魅力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有了情境的铺垫,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叶圣陶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生在自学中可以获得个人的学习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逐渐领悟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自学之前要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先熟读全诗,然后一边轻声读一边体会揣摩,古诗题目是什么意思?对古诗的作者自己已了解了多少?古诗主要写了什么?每一句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都必须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遇到不懂的词语、句子,可以自己先根据情景猜一猜,再查字典、看注释,或查阅有关资料。
二、交流汇报,了解古诗大意
古诗教学先了解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在这个交流的环节,学生可以先展示正确流利的朗读,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把自己读懂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告诉别人。交流分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使课堂中呈现多元化交流,学习体会得到及时的反馈。激活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独白式分析导致的沉闷气氛,代而取之的是课堂教学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比如在教学《暮江吟》时,有的同学说“残阳意思是夕阳”;有的说“残阳是
残缺不全的太阳”;有的说“残阳是傍晚时分的太阳”。 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山行》时,有的同学汇报“山行意思是在山中游行”,有的同学汇报“山行意思是在山中行走”。我让学生自己判断哪种说法更贴切,从而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对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提出疑问,再现诗中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头脑再现诗中画面,体悟古诗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孔子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思想在自己学习的阵痛中产生才有价值。学生的疑难点即是教学的突破口。教学中选择让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在疑难处引导点拨,从而给学生留下判断、联想、创造的思维空间,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灵性在思想的天空自由翱翔。
在教学《枫桥夜泊》时,一位同学问:“诗人为什么满腹忧愁睡不着?”有的同学说:“渔船上的灯火照得诗人睡不着。”有的同学说:“深秋的夜晚太冷,诗人冻得睡不着。”还有的同学说:“半夜敲钟的声音吵得诗人睡不着。”这时,一个同学说:“我知道了作者是湖北襄阳人,现在他到了江苏苏州,所以睡不着。”其它同学马上补充:“作者思念故乡睡不着。”“作者思念亲人睡不着。”在质疑、讨论中,一幅悠远空灵的水墨画晕染而出,浓霜满天,寒鸦声声啼叫,江边树影疏离,江面烟波浩渺,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在一片清冷中,诗人愁肠百结,前程无望,家乡路途遥远……
四 、朗读吟咏,体会古诗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体会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最好的方式是诵读。尤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吟咏,抑扬顿挫,韵味悠长,读出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韵美,在读中体悟诗境,读出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怜悯,读出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怀,读出对美的向往,读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山行》该这样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读时把重音落在“寒”“石”“白”等字上,轻重错落有致,词与词之间注意停顿,读着不由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与一片薄暮余晖中的枫树林,极目望去,层林尽染色彩绚丽无比,令人深深陶醉。
古诗教学四步法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读懂诗的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欣赏、发现诗的美,并把这种兴趣延伸拓展到课外,走进诗的国度。依靠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培养语感,在经典文化的涵养中陶冶情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