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宁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期
河南省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兰 宁
【摘 要】音乐学习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兴趣;歌唱;教师;学生;快乐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感到,有些音乐课,只为了上课而上课,课上缺少了趣味,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兴趣是一把打开通往知识大门和成功之路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深刻而长远的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音乐课是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音乐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课,我认为就是让学生不觉得无聊,不觉得枯燥,在音乐课中能够自主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来,与同学愉快的合作,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学生所想要的。
唱歌本身是一门艺术,如何让所有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虽然他们的经历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也有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如何让这些学生尽情歌唱?在歌唱教学中又如何能让这些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们的意见,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练习演唱歌曲的时候,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贴贴他们的脸,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声“要加油!”。我们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感觉我们像妈妈,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我们像朋友。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突出学习的体验性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而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多种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熟悉曲调之后,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演唱,
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运用歌声、表演等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进而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我在执教《蚂蚁短,蚂蚁长》歌曲中,先让学生朗读由歌词组成的童谣,进而按节拍变化朗读童谣,学生发现其中有一小节是三拍子的,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变化节拍”,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了歌曲学习中的难点。在学生熟悉旋律后让学生唱歌谱,因为全曲由1235四个音符组成,比较简单。学生在唱谱中发现歌曲只有四个音,了解了民歌的结构,同时发现这是广西侗族民歌。在歌词“接龙唱”游戏中学生兴致盎然。然后教师范唱,学生在倾听中发现了倚音,在唱一唱中体会其效果。学生在这堂课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教育学生真心爱上音乐课,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我利用奥尔夫愉快教学法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唱、打、念、吹结合的方法,如在训练《山谷回音》这条练习曲时,我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找出节奏规律作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练习,待唱熟练流畅后进行二部合唱,最后进行三角铁合奏练习。达到了和谐的效果。接着归纳这条练习中出现的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等,通过这些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编排节奏、旋律、自打节奏、自唱旋律、自念,进而将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奏。第一组自唱旋律,第二组念节奏做动作,第三组用打击乐器配合敲节奏,这样各种声响重新组合,创造出了种美妙的合奏效果。也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并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达到了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主编.《民族音乐理论》[C].人民音乐出版社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孔繁州.《音乐素质教育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4]雷默.《中国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出版社
[5]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