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 Marine Biology 水生生物学 Hydrobiology
生物海洋学 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态学 Marine Ecology
Ecological groups
名词解释 5×2=10 问答 6+9=15 星标为重点 Plankton 浮游 Benthos 底栖 Necton 游泳(鱼类、头足类) 第一部分 海洋底栖生物学(最复杂 形态分类为重点)
① Introduction
② Benthic Groups
③ Sediment Ecology
④ Pollution & Benthos
⑤ Nlethodogy 第一章 绪论
一、 定义:底栖生物:生活在海底泥沙中或泥沙表面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
物、微生物)统称。现在的底栖生物只剩下了动物,严 格讲为底栖动物。
底栖生物
无脊椎动物:原生、海绵、腔肠、扁形 半索动物:柱头虫 脊索动物:尾索动物:海鞘 头索动物:文昌鱼(要求0.2~0.4mm细沙) 脊椎动物: 二、 按生态类群划分
1、底内生物(infauna): 土内栖种 burying species (蛤蜊、海胆、双壳类)
穴居种 burrowing species (寄居蟹) 管栖种 tubing species (多毛类)
2、底上动物(epifauna):固着(软体 <双壳>) 漫游(螺 <腹足类>、海星) 3、游泳底栖生物(necton benthos):鱼类 虾类 三、按网孔大小分
生活在海底,又有游泳能力的生物。 1、大型底栖生物 macrobenthos >0.5mm 腔肠动物、多毛类、软体、甲壳类、棘皮 2、小型底栖生物 meiobenthos 0.05mm~0.5mm 线虫、桡足类、介形类、腹毛虫、熊虫 3、微型底栖生物 microbenthos <0.05mm 纤毛虫、硅藻
底栖生物调查时使用0.5mm或1.0mm孔径的网筛能够筛留的生物,
分选时能通过0.5mm网筛却被0.05mm网筛筛留的生物,
能通过0.05mm孔径网筛的底栖生物
1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四、 按食性划分
1、滤食性者 filter-feeder:蛤蜊
2、沉积食性者 deposit-feeder:蚯蚓(吃泥沙等沉积物。消耗其中的有机质) 3、杂食性者:捕食、腐食
五、底栖生物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1、渔业、水产业 深水
Antactic krill 南极磷虾 捕捞0.5~1亿吨每年,不影响种群结构,鲸鱼、海豹、企鹅捕食、 农牧化:鱼、虾、贝、藻、虫(沙蚕)、参 2、海洋药物开发
药、杀虫剂、毒素(河豚、沙蚕) 3、海洋环境监测
六、底栖生物学发展历史
1、国外 18世纪 19世纪
第一次 贝格尔号 提出底盘沉降论 2、中国海洋生物发展史 郑和 1905 7月11日
1958-1960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1980-1985 全国海岸带及环洋综合调查 1988-1992 全国海鸟资源调查
2005-2010 我国近海综合调查与评价(908)项目
第二章 海洋底栖动物类群 第一节 类群简介(自学)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 Anthozoa
一、分类
八放珊瑚亚纲——触手、隔膜均是8个,口道沟1个 Octocorallia
六放珊瑚亚纲——触手、隔膜均是6的倍数,口道沟2个 Hexacorallia
2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1、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 骨针、骨片 海鸡冠目 群体 无中轴 海鳃目 群体 有中轴 柳珊瑚目 树状群体 2、 六放珊瑚亚纲(硬珊瑚) 海葵目 Actiniaria 无骨骼 角海葵目 Ceriantharia 体长 无骨骼 石珊瑚目 Madreporaria 外骨骼(常见) 鹿角珊瑚 Madrepora 群体 石芝 Fungia 海鳃目
柳珊瑚目 树状群体
3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骨骼的形成:
肉体死亡后留下骨骼 ↓ 骨骼中继续生长新的肉体 ↓ 继续分泌碳酸盐 二、珊瑚礁 coral reef
腔肠动物门 珊瑚虫纲 六放珊瑚亚纲 石珊瑚目 产生珊瑚礁
(必考)1、定义: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的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具有抗浪性质的海底隆起。
2、造礁生物: 造礁珊瑚:石珊瑚目 水螅纲:水螅珊瑚目
造礁藻类:孔石藻 Porolithon 仙掌藻 Halimeda 3、珊瑚礁类型
岸礁 fringing reef
著名岸礁,2000多公里长
红海:气候干燥,无河流,海水透明度好,盐度偏高,环境适宜,故形成岸礁。
4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一般在火山岛周围,陆地较少。
4、珊瑚礁的起源:底盘沉降说
5、成礁环境
水温 20~30℃ (23~27℃) 盐度 27~40℃ (34~36℃)
虫黄藻 zooxanthellae (又称动黄藻)(有之发育快,非必需)
5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6、珊瑚礁的生物群落
砗磲(双壳贝类 荷花贝) giant clam 石笔海胆:一根棘可作烟嘴
7、全球珊瑚礁的分布 (热带、亚热带以及受暖流影响的温带) 30N-27S,T>20℃,10~50m (黑潮:起源于赤道) 8、中国珊瑚礁的分布
发育好 25N-4N 台湾澎湖列岛处,海南岛周围。 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南海四大群岛):150多个暗滩、暗沙、 水温低, 岸礁、岛屿组成。
发育不好 第三节 环节动物多毛纲 Polychaeta
一、分类
游走亚纲 Errantia(目):活动力强 管栖亚纲 Sedentaria(目):动物自己造管 游走亚纲 管栖亚纲 头部 发达 退化 颚、齿 发达 退化 分节 同律 异律(高等) 疣足 发达,双叶型 退化 取食方式 捕食、杂食 悬浮、沉积
二、生态
1、海洋生物调查的主要内容 2、饵料和食用 龙介虫科:分泌石灰 3、污染的指示生物 Polydara.sp.才女虫(管栖) 黑心肝病,分泌粘液,腐蚀贝类。 4、有害方面 5、分布广
6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6、 繁殖特点 沙蚕科
生殖态 epitoky 婚前现象 epigamy:沙蚕科在成熟时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均发生变化。 外部变化:① 四个眼点变大 ② 围口节触须变长
③ 中、后部疣足舌叶变宽、扁 ④ 出现桨状刚毛
生殖态沙蚕又称 异沙蚕体 heteronereis 群浮(swarm):受环境影响(光线、水温),由海底沉积物漂动到海面上。
婚舞(nupital dance):群浮后,很多雄性个体围绕一个或多个雌性个体,诱导生殖产物的 排出(体外受精)。
大多数婚舞后死掉,少数可再生,多活一年。鱼讯时即是沙蚕婚舞之时。
第四节 小型底栖生物主要类群——线虫纲 Nematoda
永久性小型底栖生物 permanent meiobenthos(成体也小) 暂时性小型底栖生物 temporary meiobenthos(可长大)
一、 线虫的外部及 内部特征 free-living nematode(线虫) 1、头部:
用乙醇+甘油的混合液
浸泡线虫2周,使其透
明,可观察期内部结
构。
2、口腔类型:
7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3、表皮装饰(侧分化)
4、生殖系统
线虫的此生殖方式为卵胎生
线虫为模式生物(此外还有大肠杆菌、海胆)
秀丽隐杆线虫 caenorhabiditis elengaus:雌雄同体,1mm,产卵300个,合胞体959个核。 雄体极少见 线虫 大小 刚毛 化感器 产卵数 自由生活 寄生 小 大 有,发达 缺 有 退化 10~50个 几十万个 第三章 海洋沉积物生态学
第一节 沉积环境——粒度分析(名词解释)
1、概述:粒径是影响底栖生物生存的因素之一 0.2~0.3mm粒级(测粒径不现实,所以测粒级) 2、粒级标准:
东欧 十进制 >1000 岩块 100~1000 巨砾 10~100 卵石 1~10 砾石 0.1~1 粉砂 ...... 欧美 乌顿——温德华氏 等比粒级的Φ标准 ② 沉析(吸管法) 小于0.063mm的 (原理、方法大致了解) 8 -Φ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stokcs 沉降定律: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率与颗粒大小有关(粒径越小速率越大)。 ③ 现代方法:激光颗粒仪 9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4、粒级的数据计算和表示方法 图解表示: 图解计算: 5、沉积物命名 砾 Gravel G 只有超过20%才可命名。 砂 Sand S eg:砂粉砂质粘土 STY 粉粒 Silt T 粘土 Clay Y 粉砂粘土 TY(粉砂质粘土) 多 少 6、粒度结果的应用 有助于群落的描述和划分 Soft muddy bottom community 软泥底群落 Silt bottom community 粉砂底群落 Fine & medium sand bottom community 细砂、中砂底群落(文昌鱼) 值越大, 表示包括粒径范围越宽广,即分散度 长。 第二节 底栖生物群落 10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一、个体在种间的分布规律 根据种名录可得到3个种: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个体数很多(种数最少) 稀有种Rare species: 个体数很少 常见种Common species: 种数最多 规律:1、对数级数分布 11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规律:2、对数正态分布 合并横坐标 12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二、群落的划分 1、基本概念:Community(客观) assemblage(主观)欧洲 2、群落的划分 (1)传统的方法——优势种学派 目测 种名录 据优势种的分布来确定群落(不科学,不准确) (2)现代的方法——统计学派 数学计算 依据种名录的数据 13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X11~X12,X11~X13,.......,X1,n-1~X1,n 取最小的或某几个数的平均值 SPSS多元统计分系软件(使用广) PRIMER 3、中国海域的底栖生物群落 ①沿岸广温性群落 ②冷水性群落 ③暖水性群落 东海、南海 30m-40m深浅以外 ④边缘性 沿海水域和内海间夹的群落 第四章 底栖生物与污染 一、污染对底栖生物数量的影响(密度 个/m²;生物量 g/m²) 14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与排污口的距离 排放标准:从工厂出来时的污染物浓度 二、污染对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指数: 三、底栖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机制 干扰 disturbance:主要指有机质污染使动物个体受到破坏或被迫使其离开栖息地的影响 压力 stress:指重金属导致生物体产量降低 对干扰的适应对策: r-对策:生长快,繁殖多,生命周期短 例:小头虫 生命周期30-60天,由卵到性成熟用时3周(作为指示生物,监测污染) 15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选择指示生物要求对环境的敏感性强) 小头虫监测污染的局限性(注意事项): ①指示污染的“终点”:指产生一段时间了,即具有滞后性 ②有姐妹种 sibling species (有生殖隔离,是相似的不同种),会引起误差 “栈桥3个姐妹种,英国3个,美国6个” 四、如何用底栖生物监测污染(论述题) 1、监测指示生物数量的变化 要对水域做长年监测,得到历史数据资料,从而变化后才可比较数据 (一月监测一次或一季度监测一次) 2、监测群落结构的变化 ①编组比例法: 多毛类 软体动物(耐污)→水体污染后→生物量升高 甲壳类 棘皮动物(敏感)→水体污染后→生物量下降 1975-1980上海金山石化 种数 编组比例 投产前(1975)32-34种 正常 投产后(1980)18种 多毛类(↑);甲壳类(↓) 对照区(1980)36-41种 正常 青岛沧口潮间带(青岛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1963-1964 154种 1974-1975 33种 1980-1981 17种 1993 5种 ②对数正态作图法 16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③ABC法(80年代后提出,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 Abundance(个/m²)+ Biomass(g/m²)+Comparison = 17 2012海生底栖部分 王双竹整理编排完成,感谢李冰洁同学提供笔记资料,感谢李慧鹏同学协助。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