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养殖中常见疾病与防治
2020-09-28
来源:乌哈旅游
总第131期 江西水产科技 文章编号:1006—3188(2012)03—0042—03 中华绒螯蟹养殖中常见疾病与防治 熊国勇 孔干莲 (1.江西教育学院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2.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中华绒螯蟹是我国主要的淡水水产品种之一,各种疾病随着养殖规模化不断出现。综合分析了中华绒螯蟹 常见疾病的流行症状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945 文献标识码:C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毛 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等。病 蟹、螃蟹,属软甲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 蟹主要症状为腹脐与背甲下方肿大呈半透明状, 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 附肢关节水肿,肌肉积水,三角膜水肿。病蟹匍匐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 在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或浅水处死亡。夏、秋 泊中,是我国淡水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随 季为该病主要流行季节,主要流行温度24~28℃。 着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不断深入,各类疾病 其主要危害幼、成蟹。调查中发现有的养殖户受 也不断涌现,制约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的健康 感染的蟹死亡率为50%以上。 发展¨ J。本文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中常见疾病的 防治措施:养殖过程中,尤其是蜕壳时,尽量 流行、症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少对蟹惊扰。以免其受伤;夏季经常添加新水, 1细菌性疾病 多投喂鲜活饲料,保持一定的水草覆盖面;每半个 常见的有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 月用含量50%以上的三氯异氰尿酸(0.3—0.5) 副溶 弧菌等。在河蟹遭受物理和生物损伤后,非常 ×10 或漂白粉1.0×10 防治即可。 容易感染上述病菌,从而引发各类细菌『生疾病。 1.3 甲壳溃疡病 1.1 肠胃炎病 主要病原为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嗜水气单胞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病蟹主要症状为消化 菌等。主要症状为病蟹背甲、附肢有棕色、红棕色 不良,肠胃发炎,胀气,减食或拒食,轻压有淡黄色 斑点状斑点溃疡,足尖腐烂,病灶边缘变黑,严重 黏液自肛门流出。该病主要是由于饲料不清洁、 时边缘呈黑色溃疡中心凹下,甲壳被浸蚀成洞,可 变质或者投饲不均造成的。 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防治措施:每半月采用溴氯海因、聚维酮碘、 防治措施: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塘底淤泥控制 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消毒,同时每100 kg饲料添 lOcm以下,保持水质清新;治疗用二溴海因(0.2 加免疫多糖200 g预防;饲料要新鲜、清洁不变质, ~0.3)×10一,连用3 d或三氯异氰尿酸(0.3~ 严格按“四定”投喂;防治用二氧化氯(0.3~0.5) 0.5)×10一;加强饲养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 ×10一。全池泼洒,连用2d。 现病蟹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1.4烂鳃病 1.2水肿痛 主要病原为弧菌、气单胞菌等。病蟹主要症 收稿日期:2012—08—14 ・42・ 中华绒螯蟹养殖中常见疾病与防治,熊国勇,孔干莲 2012年第3期 状为鳃丝变成褐色或淡褐色,病情严重者鳃丝缺 损,排列不整齐。经常吐沫,水中溶氧稍低时即上 岸,受到惊动时,病情轻者能下水,严重者活动不 灵活,上岸不下水。发病的蟹塘大多为无水草或 水草很少,水质较差、透明度低,可见饲料腐烂严 重,水体中伴有大量硫化氢、氨等有害气体存在, 一般7—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措施:彻底换水,使水质变清、变爽,达到 养蟹标准,如若不能大量换水,则使用水质改良剂 进行水质改良;种植水草或放养绿萍等水生植物; 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治疗用三氯异氰尿酸(0.3~ 0.5)×10~。 2真菌性疾病 2.1 水霉病 主要病原为霉菌。病蟹体表及附肢等处,尤 其是伤口部位,长有灰白色的棉絮状菌丝,病蟹行 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 织演烂并蔓延,身体瘦弱无法蜕壳而死。该病还 大量为害抱卵蟹的卵块与幼体.该病是因蟹体受 伤或病害、敌害破坏体表霉菌侵入疡口所致。 防治措施:爪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 避免蟹体受伤,大批蜕壳期间增投动物性饲料,发 现抱卵蟹的卯块受霉菌侵害,立即除掉;用3%~ 5%食盐水浸洗病蟹5min,并用5%的碘酒涂抹患 处,全池泼洒水霉净0.2×10~。 3病毒性疾病 3.1 颤抖病 又称抖抖病、环爪病、宽爪病、抖脚病等,因发 病时病螯步足呈问歇性痉挛状抖动而得名。中华 绒螫蟹“颤抖病”为暴发性疾病,死亡率很高,有的 地方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70%以上, 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导致绝产,损失惨重。一直 以来学界对其病原存在着争议:早期的研究认为 细菌为该病病原,且以弧菌为主。但后期更多实 验证据表明其病原为病毒_3 J。 病蟹症状及病理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行动 缓慢、蜕壳困难、摄食量减少以至不摄食;鳃排列 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 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神经节肿大,心跳 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背甲内 有大量腹水,步足肌肉萎缩水肿。 该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采取预防 措施:夏季加深塘水,降低水温,勤换水;去除淤 泥,清塘,种植水草移植螺蚬;发病季节用0.4× lO 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定期泼洒生石灰。 4寄生虫病 4.1 纤毛虫病 主要病原为累枝虫、钟虫、单缩虫等同着类纤 毛虫。主要发生在夏季,尤以对幼体的危害最大。 少量固着时,经蜕壳、换水后可痊愈,一般危害不大, 但当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换水量少时,固着类纤毛 虫大量繁殖,充满鳃、附肢、眼及体表各处。解剖观 察可见空肠,肝脏呈浅黄色或深褐色或花纹状,肌 肉无弹性,鳃呈黑色。体力逐日耗尽,极度衰竭,最 终无力蜕壳而死亡。水中溶解氧较低时,可引起大 量死亡,残存的河蟹商品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保持水质清洁,宜经常向池中注入 经消毒处理的清洁水,及时捞出池中残饵,定期对 池塘用氯制剂消毒,定期重点监测氨氮、pH值等 指标;全池泼洒(100—150)×10 沸石粉或(10~ 20)×10 水体改良剂;在水生植物附着物及虾蟹 活动区域,定期泼洒20—25 mg/L福尔马林或 (0.3~1.0)×10 三合剂(硫酸锌:硫酸铜:硫酸 亚铁=8:5:2);定期泼洒20×10—6生石灰,净 化水质,每15—20 d泼1次,抑制丝状藻孳生。 4.2蟹奴病 病原为蟹奴。蟹奴是一种寄生在蟹上的藤壶, 它与河蟹同属节肢动物门。病蟹腹部略呈膝肿,揭 开脐盖可见长2.0~6.Omm,厚约1.Omm的乳白色 或半透明颖粒状虫体寄生于附肢或胸板上。病蟹 被该虫寄生后,雄病蟹的脐星呈椭圆形,近似雌蟹, 螯足小而少绒毛,成为雌雄难辨的“阴阳蟹”。被严 重寄生的河蟹,肉昧恶臭,不能食用,因此也毫无养 殖价值。该病发生高峰期为9月份,主要原因是池 水含盐量高(1%以上),蟹奴大量繁殖。 防治措施:从无蟹奴感染的地区引进蟹苗,或 选择健康亲蟹进行人工繁殖;彻底清塘,杀灭塘内 蟹奴幼虫,常用药物有漂白粉等;在蟹池里}昆养一 定量的鲤鱼,可抑制蟹奴幼体数量;治疗用20× 10 高锰酸钾或8×10 硫酸铜浸泡病蟹1O一20 ・43. 总第131期 熊国勇,孑L干莲,中华绒螯蟹养殖中常见疾病与防治 min,也可用0.7×10 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疗用聚维酮碘(有效碘1.0%)(1.0—2.0)× (5:2)全池泼洒。 lO I”,仔蟹减半,连用2d,或二溴海因(0.2~0.3) 5其他疾病 ×10 I¨,连用3d。 5.1蜕壳不遂症 6综合预防建议 河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出现裂口,因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为了全 无力蜕下旧壳,蟹体发黑最后致死。在全国各养 面防控中华绒螯蟹养殖疾病,建议选择、培育优良 蟹地区都有发生,尤其是管理不善的地区。引起 的蟹苗种,体格健壮、抗病力强的苗种才不易发病。 蜕壳不遂的原因很多,除患其他疾病引起蜕壳不 另外,要加强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引进或建立,通 遂的以外,主要有池水中缺钙,水偏酸性或者营养 过科学的养殖管理措施预防疾病,促进蟹体健康生 不全面,饲料中钙含量太多而磷含量不足,从而严 长;在流行病发生季节,用生石灰等药物对蟹池、水 重影响磷的吸收;也可能是蟹的蜕壳素分泌不足。 体、渔具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消毒,灭杀病原体; 防治措施:定期遍洒生石灰,保持水呈弱碱 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河蟹养殖工程,全面改造养殖 性,水中含钙离子应不低于1.25mmol/L,最好能 环境,使之适应河蟹生活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2.5mmol/I 以上;还可在饲料中添喂蜕壳素等。 5.2上岸不下水症 参考文献 养殖中华绒螯蟹过程中常出现仔蟹、幼蟹爬 [1]王武,成永旭,李应森.河蟹生物学[J].水产科技 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意下水的现象。引起 情报,2007,34(011):25—28. 这种症状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认为是水质差,水中 [2]陈国贤.无公害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J].水利渔 有害物质超标或者是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 业,2005,25(02):30—32,85. 素缺乏,也可能是细菌病毒的感染造成,具体案例 [3]孙学强,陆承平.河蟹颤抖病毒的分离纯化极其动 物致病性试验[J].中国病毒学,2002,7(12):185—188. 需实例分析。 [4]邱军强,薛晖,杨先乐等.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 防治措施: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 毒提纯方法的比较[J].海洋渔业,2006,28(03):206— 或定期改善调节水质;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 2l0. 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等;治 V、 ,V、,、 /、 、 、/VVV、/VVV 、/ (上接41页)所致。它是罗非鱼类养殖过程中最 有条件可适当地提高水温。用光合细菌5一10mg/L 常见的粘细菌病原体。感染是鱼体与病原菌直接 的浓度全池泼洒,可有效地抑制有害病菌的繁衍与 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如寄生虫叮咬或机械损伤 感染。一般每两周,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 等)时特别容易感染。水中病原菌数目很多,鱼的 15~20g/m 。体表、鳃上如有寄生虫要及时杀灭。 密度越高,水质越差,鱼的抵抗力减弱,则越容易 治疗:全池泼洒高锰酸钾3.0 m ;或全池泼 暴发流行。该病一般在水温l5~30℃范围内发 洒福尔马林30g/m ;全池泼洒含氯制剂:优氯净 生,水温越高越容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 0.5~0.6g/m ,或漂粉精0.5~0.6g/m 或漂白粉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 1g/m。,连续3~4d为1个疗程。同时内服微生物 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而 制剂或中草药拌料投喂;内服盐酸土霉素30~50 浮游于水面,鳃丝肿胀,鳃上粘液增多,污物多,呈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d;卡 淡黄色,亦有局部淤血呈紫红色,有菌斑、鳃丝腐 那霉素lO~30 mg/kg体重,拌饲投喂,每天1次, 烂,一般不到缺损时即死亡。镜检无大量寄生虫 连用3~5d;氧氟沙星10 mg/kg体重,拌饲投喂, 寄生或真菌寄生。 每天1次,连用3—5d;复方新诺明50 mg/kg体 预防:从改善环境人手及时排污、清污及换水, 重,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5d。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