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 群落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1.群落的概念:从种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往往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研究范畴:群落的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2 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 种组成是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受环境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常用统计物种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取样器取样法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3.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提醒】 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知识点3 种间关系
【提醒】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
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知识点4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决定因素 垂直分层现象 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镶嵌分布) 植物分层:光照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知识点5 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演替类型 项目 起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以弃耕农田为例) 经历时间较短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的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经历时间漫长 自然因素 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 演替过程 时间 影响因素 实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