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概述
1、关税:政府对进口商所开征的一类税收。
2、征收关税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这类关税称为保护关税;也有是为
了增加财政收入,这类关税称为财政关税(一般是对本国并不生产的商品征收的关税)。 3、关税的类型: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等。 4、关税的影响: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
影响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商品的生产 影响进口商品的国外厂商的生产
5、关税的特征:透明性、非歧视性、稳定性、防止寻租
二、关税的衡量 1、关税的平均水平
一国对不同商品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在讨论某一行业或某一国的关税水平时需要计算关税的平均水平。计算方法有两种:加权平均和非加权平均关税率。
非加权平均关税率:不考虑进口商品的相对比重,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
加权平均关税率:以每一种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重为权数,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率进行加权平均。 注:(1)非加权平均关税率可能会高估或低估该国的进口关税平均水平 (2)加权平均关税率有偏低的倾向 2、有效保护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是一个衡量国家关税税则为本国产业提供保护程度的指标。
名义保护率是名义关税率,即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它是一国税则表上列明的税率。名义税率并不总是等于实际的进口保护率。
实际保护率是有效关税税率,是指一国的整体保护措施使某一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高的百分率,即对附加值征收的关税税率。任何一个行业中的企业,既受到该行业最终产品进口征收关税的影响,也受到对其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征收关税的影响;因此,分析对某种行业的实际保护程度不仅要看该行业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还要了解这一行业的投入结构及其对中间投入产品的保护程度。
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Te=(t1-wt2)/(1-w)
Te表示有效保护率 t1表示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
t2表示中间投入品的名义关税率 w表示最终产品中所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的比重 Te=(V’-V)/V
V’表示有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V表示自由贸易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 (1)最终产品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征税越低,该名义税率的保护作用越大; (2)如果用进口原料作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将降低产品竞争力(政策上因此需要出口退税);
(3)发达国家一般对进口原材料征收较低的关税,因而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率要更高。
三、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小国的含义:从经济学来讲,小国是对世界市场中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作用,也即这种
国家在单一产品的单一市场空间上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订者。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
一般均衡分析: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1、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说明:Pe与Qe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Pw、Pt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Q1Q2为自由贸易下的进口,Q3Q4为征收进口关税后的进口量。 小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1)小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a、保护效应(又称进口替代效应): Q1Q3是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效应的大小取决与供给弹性的大小。保护效应为正效应;
b、消费效应:Q2Q4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结果。消费效应为负效应;
c、贸易效应:是保护效应与消费效应之和,图中显示为进口量从Q1Q2 缩减到Q3Q4; d、税收效应(又称财政效应):政府的关税收入,在图形中为ABFE;
e、国际收支效应:是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等于(Q1Q3+Q2Q4)OPw。 (2)小国进口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福利变化为:生产者剩余增加PwPtAC,消费者剩余下降PwPtBC。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中,PwPtAC为生产者获得,ABFE为政府税收,尚有ACE和BFG为净损失,是保护国内生产与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其中ACE可以认为是资源从其最佳使用状况转移到被保护产业而带来的资源成本,BFG为低收入阶层退出消费的损失。
国际经济学以净损失的存在而反对使用关税这种保护政策。 在税率不变情况下(即PwPt不变),那么关税给予国内市场的保护即生产的增加多少(进口替代效应)与消费的减少多少取决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即弹性),若弹性小,相同的关税税率的保护程度就小,若弹性大,则保护程度就大。 2、小国进口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可参阅教材P143图6-3)
征收关税前,一国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国际相对价格线为Pw,生产点为Q点,消费点为C点,贸易三角形为CAQ,社会福利水平为无差异曲线CIC0。
对Y产品征税后,Y的价格提高到Py(1+t),X的价格相对下降,因此原来比较优势在于X生产,现因Y产品价格上升,资源转而生产Y,生产点从Q移至Qt,消费者的消费点为C1,社会福利水平为无差异曲线CIC1。由于征收的关税为政府收入,政府收入可能部分返还消费者,部分用于直接消费,政府的收入可以使一国福利水平上升,在图形上表现为向右平移的国内价格线和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CIC2,切点为Ct。
注:(1)征收关税后,国家按国际价格变换,消费者按税后的国内价格变换,该国福利
的变化由无差异曲线CIC2表示。
(2)征收关税后,贸易三角形缩小,表明进出口数量都减少了;
(3)进口关税使得进口行业的生产增加,出口行业的生产减少,国家总体福利下降。
四、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大国是指对世界经济的价格具有影响作用的国家。如果是进口品市场上的大国,进口品国际市场价格会因该国减少进口而发生变动。
1、大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大国征收关税后,由于进口需求下降压低了进口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国内市场价格的涨幅小于进口小国的情形。
征收关税后,消费者剩余下降:a+b+c+d,其中a转变为生产者剩余,c为关税收入,b+d为消费者剩余净损失。但大国与小国相比,区别为可以左右国际市场价格,即将关税负担转移给国外出口商。因为大国的进口量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大,所以征收进口关税导致的进口量下降将压低世界市场的价格,或者大国因其在世界市场上处于买方垄断的地位而压低实际价格。总之,国内消费者支付的是价格Pt,而本国进口商支付的价格是P'w而非Pw,所以外国出口商为本国进口商负担了相当于e的面积的关税。如果e的面积大于b+d则征收关税有净收益;等于则无损失;小于则有净损失。
注:(1)无论是进口大国与进口小国,征收进口关税都会使得产品国内价格上升,生产增加,进口减少,消费缩减。
(2)大国与小国征收进口关税对生产、消费、价格和福利的影响程度不通,大国征收关税有可能提高国民收益,而小国征收关税肯定会使国家福利下降。
(3)出口国出口供给的弹性越低,出口国支付关税的比重越大,进口国价格上涨的幅度越小。
(4)大国通过关税减少进口以保护国内进口工业的政策效果比小国更差。 2、大国进口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分析方法类似于小国进口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征税后,生产点会向Y方向转移,又因为大国征收关税后导致进口减少压低了国际Y商品的市场价格,所以征税后国内Y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小于小国情形。完税后国内相对价格线的斜率小于小国情形,所以均衡生产点就位于Q与Qt之间,因此关税带来的生产扭曲程度小于小国。
同时,进口品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改善进口国的贸易条件,所以由于贸易量缩减带来的总体福利损失必有一部分被贸易条件改善所抵消。因此,大国征收关税的福利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取决于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
第二节 进口配额的比较分析
一、进口配额概述
1、进口配额: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采取措施加以直接的限制。
2、进口配额的分配方法: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
全球配额:它规定该国对于某种商品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适用于来自任何一国的商品进口。
国别配额:它是进口国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规定不同的进口配额。 3、配额实施的原因
(1)配额在控制进口数量方面比关税更有效。配额对进口的限制更直接,更易于控制。 (2)配额的执行比关税更灵活。关税税率不易频繁调节,而配额可以每年调整。
(3)实行配额时,政府因为掌握着许可证的发放而拥有某种权利,凭借此可以索取一定的好处。
二、进口配额局部均衡分析
其中自由贸易时国内(外)价格为Pw,加入进口限额Q3Q4后价格上涨为Pq 。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净福利效应=a-(a+b+c+d)=-(b+c+d) 。
b、d分别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b+d为配额的净损失。至于c,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现在则称为配额收益(quota revenue)或配额租金(quota rent),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
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主要有:
1、政府免费颁发进口许可证给进口商,此时,进口商获得全部配额租金。
2、根据进口商的申请进行审批。最终拿到许可证的进口商的收益为配额租金减去成本,小于面积c,没有拿到许可证的进口商出现净损失。
3、政府可通过拍卖的方法分配许可证。此时配额租金由政府与进口商瓜分。
4、政府要求出口国自动将出口限定在配额额度内,此时出口商获得全部配额租金。 三、配额与等额关税的比较分析
1、关税――是通过价格影响数量;配额――是用数量来确定价格 2、配额与等额关税的市场效果一样,但它们的福利影响不同。
3、若该国需求偏好发生变化,价格不变而需求提高,此时新的需求曲线为D'。
先看等额关税,即关税不变,依然是PQ=Pt,则:生产不变,仍为PQA,但消费发生变化,变为PQD’,此时,进口由Q3Q4增加到Q3Q7,而生存不变,价格也不变。
如果需求变化,我们依然采用配额方式,且配额不变,则由于国内需求由OQ4增加到OQ6,但由于进口不变,因此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到P'Q,生产增加。
四、几点结论:
1、配额下,需求变动,国内价格升高,国内生产增加;
等额关税时国内价格不变,生产不变,消费与进口要变化。
所以配额的结果是价格调整,关税的结果是进口量调整,配额是对市场力量的取代。 2、配额下,许可证可以采用拍卖或无偿分配,当进口利润变化时,垄断分配不变,实际是将等额关税归政府的部分进行垄断性再分配,易于导致寻租行为。
3、进口配额数量是明确的,进口关税的结果则因供求曲线的弹性不明而无法掌握。 进口配额因数量明确而对国际贸易限制清楚,限制更强,国内厂商更愿意采用,对自由贸易的限制、危害更大。所以世贸组织严格限制配额的方法。
第三节 其他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工具
一、自愿出口限制
自愿出口限制指出口国“自愿”限制其出口量,使得进口国的进口自然减少。(这里的自愿,往往是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出口国不得不采取的限制政策)
自愿出口限制对进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影响都与配额相同,只是配额租金完全由出口国所得。
与进口配额相比,自愿出口限制听起来保护的色彩更淡,受到的舆论谴责要少。 二、对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补贴
(图形分析参阅教材P148图6-5)
政府提供补贴,使生产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政府支付补贴,损失a+b,其中面积a是生产者 剩余增加,b是生产扭曲带来的绝对效率损失,消费 者福利没受影响。
生产补贴的形式包括现金补贴、减免税收、提供 研发基金、对贷款提供保险、直接采购等。
三、技术贸易壁垒
1、技术贸易壁垒的定义(见教材P148) 2、技术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绿色技术壁垒
3、技术贸易壁垒的特征
广泛性、隐蔽性强、透明度低、不确定性
第四节 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工具
一、出口补贴 1、概念
出口补贴是一国为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给予出口商一定金额的补贴,从而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的鼓励措施。它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
直接补贴的形式:价格补贴,对每单位出口商品给予一定的补贴;收入补贴,对出口企业的亏损进行补偿。
间接补贴的形式:低息贷款、外销退税、免费或低费为本国出口产品提供服务等。 2、出口补贴的经济分析
出口补贴下,企业出口的商品将获得更高的价格(国际市场价格+补贴),内销的商品价格更低,因此企业将扩大出口份额,减少国内消费份额。这样,由于国内市场供给减少,出口品的国内价格上涨,直到国内价格等于国际市场价格加单位补贴之和。
(1)出口补贴对小国的贸易和福利影响
Pw是世界价格,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该国的供给量为OQ2,需求量为OQ1,出口量为Q1Q2。假设该国为了扩大出口,对出口商实行出口补贴PwPs,这意味着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达到价格Ps,此时,该国的供给量为OQ4,需求量为OQ3,出口量为Q3Q4,出口补贴政策目的达到。
与自由贸易相比,出口补贴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b+c的面积,但消费者损失了a+b的面积,出口补贴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b+c+d的面积,因此,b+d是实行出口补贴的净损失。可见,出口补贴虽然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但要以消费者的福利为代价。
(2)出口补贴对大国的贸易和福利影响 出口补贴导致大国出口数量增加,国际市场上出口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出口品的国际价格下降,降到P’w水平。出口国国内价格依然为Ps(注:此时Ps=P’w+s,低于小国的国内价格,贸易扩张效果没有小国好),消费者剩余减少a+b,生产者剩余增加a+b+c,政府出口补贴为a+b+c+d,净福利损失为b+d+e。由于价格上涨幅度比小国小,消费者福利损失程度更低。
3、出口补贴的原因
(1)为了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2)为了抢占市场,扩大本国的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利益; (3)为了实现充分就业
二、生产补贴(参阅教材P157)
1、概念:生产补贴是对出口品生产企业的所有产品无论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都予以同样的补贴。
2、图形分析(见教材图6-8) 3、生产补贴的评论。
(1)就扩大出口的小国而言,生产补贴不如出口补贴 (2)生产补贴不营销消费者福利,对消费者更为有利 (3)生产补贴需要更多的政府支出
第五章 倾销与反倾销
一、倾销的定义与危害
1、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确定出口商是否倾销的标准:该产品是否以低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或成本在国外市场上倾销商品。
倾销的法律定义:(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售
(2)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 (3)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倾销的危害:(1)挤占了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 (2)损害了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3)阻碍了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
(4)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 二、倾销的类型
1、偶然性倾销:指企业偶尔在外国市场以低于其在本国售价的价格销售商品。
2、持续性倾销: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期限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形成持续性倾销的三个条件: (1)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 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需求弹性不同;
(3) 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
DH为国内需求曲线,DF是国外需求曲线,MR是边际收益曲线,MC是边际成本曲线,这里为分析的简便,假设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为常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MC,因此,决定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销售量和价格。
3、掠夺性倾销: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
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掠夺性倾销通常被视为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 三、反倾销与反倾销税
倾销使进口国同类企业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国内生产者会要求政府采取反倾销政策措施 。
反倾销的一般做法是征收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的征收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1)它可以减少国内对低价进口品的需求;
(2)可使进口品价格提高到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从而保护了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者。
本章小结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对对外贸易应采取不干预的态度,但现实中,出于各种理由,各国大都会对对外贸易采取种种干预手段,这些干预手段可分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关税是一种价格控制手段,有多种形式,如进口关税、进口附加税、过境税、出口税等。进口关税的征收对一国的生产者有利,但不利于国内消费者,在小国情形下。进口关税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果不确定,如果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比较显著,则有可能改善本国福利,反之则降低本国福利水平。进口配额是一种通过对进口数量的限制达到保护本国生产的非关税措施,它所起到的限制贸易作用往往比关税要大,不易渗透,进口配额的影响效应与关税大致相同,进口配额常常与进口许可证结合起来使用,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透明度较差,容易引发“寻租”等浪费资源的行为。出口补贴是政府对出口采取补贴的方法,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扩大本国出口,但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可能会因贸易条件的下降,使得政府补贴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外消费者手里。倾销虽是一种企业低价竞争行为,然而当政府成为这种行为的支持者的时候,它带有一国贸易政策的色彩,倾销虽然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但对进口国的生产者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进口国的生产者往往会要求政府采取反倾销税等措施,抵消来自他国倾销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发展,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关税不断削减的今天,各国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到非关税壁垒上。 附:
什么是寻租活动呢?说穿了很平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官倒、贪污腐败、贿赂、政府垄断等等,都是寻租活动的一部分。那为什么要用这么个怪名词呢?称之为寻租,是因为这些活动寻求的都是凭借人为垄断获取的超额收入,也就是经济学上的“租金”概念。经济市场上的寻利活动,包括某些垄断,大都是生产性的努力,也就是说,是想把经济蛋糕做得更大;而寻租活动却大多是在政治市场上的秘密交易,并不是生产性努力而是分配性努力,也就是说,这些人想的是怎么从别人已有的劳动成果中多分一杯羹。
寻租活动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相反,倒是会不断增加。比如一个城市中要对出租车发放执照,限制其数量。由此,第一层次上的寻租是在那些企图进入出租车市场的出租车主之间进行的;第二轮寻租是为争得发放执照这一职位在官员或潜在官员之间的竞争;之后,当发放执照的收入全部或部分地归入政府财政收入,有关的利益集团又会围绕这部分财政收入的分配再来一次寻租大战。这说明,寻租活动有恶性循环的趋势。一旦政府官员发现寻租有利可图,他们就会主动“设租”,以迫使经营者为其上贡。如果其他人都在寻租,那么做一个清官的相对成本就非常之高。
注意两点:第一,寻租出现的根源在于制度安排上的弊端,而不完全是因为寻租者在道德水准方面比寻利者要卑劣,因此靠道德说教几乎是无济于事的;第二,在治理腐败时,人们经常想到的是建立一个监督机构,可是这样做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比不治理更糟。除此之外,揭露寻租行为,使人们认识其危害,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反对寻租的社会环境,也是值得我们做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