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昌阁导游词

文昌阁导游词

2020-04-06 来源:乌哈旅游

  贵阳东门的文昌阁,是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科举制度的产物,它建于十六世纪末(公元1596年、明万历24年),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文昌阁造型独特,其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顶角的划分是将四周等分后,再将正面(西面)一条弧三等分,其余三条二等分。据考证,这种造型的阁楼为目前国内仅存。近日,文昌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为什么要修建文昌阁并供奉文昌为神?文昌是什么样的神?它与科举文化有什么关系?

  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免产生宿命论和迷信思想,认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由神在操纵。我国是多神教的国家,读书人供奉的神就是文昌。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就发现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为夜间辨别方向的标志。七颗星中有四颗(第一至第四颗)排列成长方形,古人称之为斗魁,第五至第七颗排列成一条线,称之为斗柄(半杓),总称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汉代,实行开科取士,设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选拔有学问的人,授予官职。有的人被选中,有的人没选中,于是,就有人把读书人的命运与北斗星联系起来,说什么七颗星中的第一颗叫“奎”,“奎主文章”(《孝经·授神契》)。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说:“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颗星中除一颗奎星外,其余六颗合称文昌宫)。六颗星分别主宰人间的功名禄位,并各有名称:“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唐宋时,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组成文昌宫的六颗星。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16年),诏封文昌宫六颗星为文昌帝君,于是开始有人立庙祀之,并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贵州地处西南,元代尚未正式建省,亦未在贵州举行乡试(举人考试),故贵州境内立庙供祀文昌帝君者极少,仅有乌撒卫(辖今威宁、赫章县地)有文昌庙一座,建于公元1324-1327年间,是省内最早的一座文昌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